商品参数
书名:香典+香乘【全2册】
定价:136.00元
ISBN:TZD14638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周嘉胄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2017年10月
包 装:平装
版 次:1
目录
《香典》
《香乘》
内容简介
《香典》,集传世香书《香乘》《香谱》《陈氏香谱》于一体,从香料种类、产地考证、逸闻趣事说起,分别阐述著名香品的特性、提取方法、配置香方、焚熏之法;香炉、薰球、香囊、香盒、香盘等香器;与香有关的史料故事、逸事奇闻;历代文人墨客的咏香诗文。编者另补入香料真假鉴别、收藏,焚香礼仪等专题知识,全面反映我国古代香文化面貌。
《香乘》一书是明末淮海(今江苏扬州)著名学者、香学家周嘉胄穷二十年之力搜集整理的香学著作,也是中国香文化集大成的经典之作。
周嘉胄此书囊括了各种香材的辨析、产地、特性等香学知识;搜集整理了大量与中国香文化有关的典故趣事,可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是了解中国香文化的*之作。
更弥足珍贵的是,在《香乘》还博采宋代以来诸香谱之长,整理了很多传世香方,这些香方在今天不仅具有香学上的史料价值,也是香道爱好者可以不断发掘实践的宝库和源泉。
作者简介
周嘉胄,扬州人,明朝收藏家。约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人,擅长装裱等工艺,其《香乘》一书集中国香学文化之大成。崇祯辛巳刊成。另著有《装潢志》。 洪刍,字驹父,北宋进士,黄庭坚的外甥。极富文采,著述颇丰。
陈敬,字子中,北宋末年西京河南府(洛阳)人。
这部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古代生活情趣和香料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代文人墨客如何通过焚香、品茗来营造精神境界充满好奇,而这套书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雅致的年代。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香料的名称和来源,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香品在不同场合下的应用,比如祭祀、待客、乃至日常的怡情养性。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细节的执着,从香材的采集合理储存,到不同的香器形制和使用禁忌,都有详尽的阐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香”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气味层面,而是上升到了一种文化符号的层面。那种熏笼里缓缓升起的烟雾,不再只是味道,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都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拿在手里把玩也是一种享受。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香道,而非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皮毛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清晰,脉络分明,即便是对香文化知之甚少的读者,也能循着书中的指引一步步深入。如果说有些专业书籍读起来像是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那么这套书读起来就像是漫步在一个布置精巧、层层递进的花园里。它从基础的香材分类讲起,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香方应用,再到最后的香道礼仪,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实用性”和“理论性”之间的平衡把握。它既能满足那些想动手实践的人,也能让纯粹的理论研究者从中找到他们需要的支撑点。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可以随时拿起其中任何一册翻阅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而不必担心会遗漏了前面的重要铺垫。这种高可读性,是许多古籍整理本望尘莫及的优点。它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高雅的香学不再高不可攀。
评分坦白说,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很少有书籍能让我产生“沉浸式阅读”的感觉,但阅读这套书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仿佛生怕错过了一个值得回味的细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书中对于特定香气在不同季节、不同心境下的描写,极其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比如描述冬日围炉品茗时,用何种沉香来衬托炉火的温暖与幽静,那种文字的温度和香气的想象交织在一起,让人身心都感到一种熨帖的宁静。这套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现代生活中的“气味缺失”问题——我们被太多浓烈、人工的气味包围,却失去了对自然、细腻气味的辨识能力。阅读它,就像进行了一场嗅觉的“排毒疗程”,引导我重新去捕捉和珍视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芬芳,对于提升生活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充满了古老的术语和晦涩的记载,但阅读体验却出乎我的意料。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百科全书,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如何将自然的气息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关于“合香”的章节,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不同香料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嗅觉效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调配,而是一种近似于音乐和绘画的艺术创作。书中引用的许多古代文献和笔记,都佐证了这种“气味美学”的传承和演变,使得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趣味性。我甚至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引,去搜集一些现代还能找到的类似香材进行组合尝试,虽然受限于条件,效果可能不如古人,但那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激活了我们对“闻香识人”、“香伴人生”这些古老概念的想象力。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文化背景有极高要求的人,所以阅读这类书籍时,我通常会抱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其资料的准确性和考证的严谨性。令人欣慰的是,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梳理了历代关于香料的记录,还试图去辨析不同朝代的称谓差异和香料的演变路径,这种学术性的严谨态度,让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普及读物”,成为了一份可靠的参考资料。尤其在涉及到某些稀有或已失传的香材时,作者的态度是谨慎的,不妄加推测,而是诚实地指出史料的空白或矛盾之处,这恰恰体现了真正研究者的风范。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香料知识,更是了解古代社会风俗、贸易路线乃至士大夫阶层生活方式的独特窗口。它让我明白了,在古代,香气不仅是嗅觉的享受,更是身份、品味乃至道德修养的无声宣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