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解

老子道德经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憨山大师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 题
发明宗旨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上 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 篇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录:观老庄影响论
叙意 论教源 论心法 论去取 论学问 论教乘 论工夫 论行本 论宗趣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五年,“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善自他宗”;学老者破除己见,“得离言之旨”。

用户评价

评分

##醍醐灌顶

评分

##圆融贯通,给人启发。老子游走于语言的边界,穷尽了关于人类离欲释智的阐述,而佛家指引我们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自虚者实,自亏者盈,自屈者尊,无心而生物,生生者不生。其实理解了无限的肯定如何以无限的否定为中介,也就可以理解整部《道德经》,以及各种各样“无执”的神秘主义。关键在于,“自身”乃是全然的“无己”,是自反者,即以自身为中介,而这种以自身为中介的活动也是中介的消隐,故合内外之别,即是非之分,真心无心而处处生心。对人而言,天道之自然显现为必然,人欲受天道所抑止,适得其反,故自上者下,自高者卑,而天道之所以然无根无据,因此“道法自然”。若人效法天道,必然便显现为自然,所以在道家看来,自由与必然始终处于直接的统一,自由只是自在、逍遥。憨山从佛教立场出发,判老子是堕自然,执于天人相分,“离人而入天”,故“二圣之学,与佛相须而为用”。在历史上,这种天人相分最终被郭象所扬弃,从而在观念上为佛教做了准备。

评分

##憨山和朱子之间对较出来的王阳明和明清的史学问题,我们内部的宋明理学很不诚实,内部的光华和清扫远没有开始,明清这个问题,要笔直的穿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幼稚到用父的统一和母语的得天独厚来安慰自己的现在,一切意志的好都是用祭祀的强度换来的,一切要少年化;朱子的地位远不能像郑玄那样来安置,也不能在新时代儒学开始的时候以宋明理学为标榜,前路光茫茫,如同暗夜,憨山大师在野地里和蒙古的血进行的灌注要很诚实的承认,有什么不能痛苦的呢,你要写作,就应该要和你写作的对象一样疼痛,不要把哲学玩成一个卖淫一样的哲学工作者

评分

##憨山和朱子之间对较出来的王阳明和明清的史学问题,我们内部的宋明理学很不诚实,内部的光华和清扫远没有开始,明清这个问题,要笔直的穿过去,一个民族不能幼稚到用父的统一和母语的得天独厚来安慰自己的现在,一切意志的好都是用祭祀的强度换来的,一切要少年化;朱子的地位远不能像郑玄那样来安置,也不能在新时代儒学开始的时候以宋明理学为标榜,前路光茫茫,如同暗夜,憨山大师在野地里和蒙古的血进行的灌注要很诚实的承认,有什么不能痛苦的呢,你要写作,就应该要和你写作的对象一样疼痛,不要把哲学玩成一个卖淫一样的哲学工作者

评分

##圆融贯通,给人启发。老子游走于语言的边界,穷尽了关于人类离欲释智的阐述,而佛家指引我们在修行路上不断前进…

评分

##自虚者实,自亏者盈,自屈者尊,无心而生物,生生者不生。其实理解了无限的肯定如何以无限的否定为中介,也就可以理解整部《道德经》,以及各种各样“无执”的神秘主义。关键在于,“自身”乃是全然的“无己”,是自反者,即以自身为中介,而这种以自身为中介的活动也是中介的消隐,故合内外之别,即是非之分,真心无心而处处生心。对人而言,天道之自然显现为必然,人欲受天道所抑止,适得其反,故自上者下,自高者卑,而天道之所以然无根无据,因此“道法自然”。若人效法天道,必然便显现为自然,所以在道家看来,自由与必然始终处于直接的统一,自由只是自在、逍遥。憨山从佛教立场出发,判老子是堕自然,执于天人相分,“离人而入天”,故“二圣之学,与佛相须而为用”。在历史上,这种天人相分最终被郭象所扬弃,从而在观念上为佛教做了准备。

评分

##棒棒哒

评分

##对读了憨山与王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