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给中国科学界一个巨大然而值得回味的惊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虽历经40余年风雨,仍难掩其光辉,且越发呈现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本书作者饶毅、张大庆两位教授,以其科学史的慧眼以及关怀,早在数年前,就带领研究生黎润红,关注青蒿素研究项目,以事实厘清中国科学研究的这个经典案例。书中首次呈现了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了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是全面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团队的重要文本。
##“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评分##那个时代的科研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的,现在的科研多多少少有些浮躁。饶教授现在和施教授一起办西湖大学去了,读读这样学术牛人的书,看看科学家的传记,还是获益良多,就是书写的重复内容有点多...
评分##开始关注这本书只是因为屠呦呦获诺奖,在看过那么多带有质疑的议论后,对她与青蒿素的渊源不由得好奇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到了答案。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而在诺奖评选标准的原创性(第一个发现/发明)和重要性方面,屠哟哟做出的贡献无疑最大。
评分有点拼凑
评分##饶毅老师的一次演讲中,得知此书。重庆大学图书馆借阅,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时读完。讲述了青蒿素研究得过程,屠呦呦在研究中的贡献与作用。我对研究综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书中有多处错别字。给出版社写过反馈信。
评分##觉得没有评分这么低。算是一个论文和文章合集,如果增加一些张昌绍的研究工作就好了,毕竟是饶毅导师的父亲,一个理应获得更多尊重和赞誉的第一代科学家。
评分##简单了解
评分##“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评分##是因为角度很学术吗?我觉得读着很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