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路径选择
定价:40.00元
作者:廖岷 许臻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049833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基本概念、功能、全球*的衍生产品发展概况和特点。第二章,从“产品维度”对商品类、汇率类、权益类商品类、汇率类、权益类、利率类和信用类衍生产品在各国产生的必要条件进行了考察分析,也从“国别维度”考察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衍生产品发展路径,得出交易标的物的价格的波动是衍生产品产生的核心条件之一。第三章,我们较为系统介绍了金融管制的理论,并考察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的金融监管体系,初探了管制和创新的关系,得出金融管制的放松也是金融衍生产品推出的核心条件之一。第四章,承接上文,我们认为影响衍生产品推出的有两个重要的变量,即衍生产品对应基础资产价格的波动率和对相关领域的管制程度。只有衍生产品对应的基础资产价格波动剧烈且对该领域管制宽松的时候,该国的衍生产品市场才能产生。我们分别选取了南华中国商品综合指数、沪深300指数、人民币NDF、FR007(与10年固定利率国债到期收益率的平均值)和不良贷款率代表商品类衍生产品、权益类衍生产品、外汇率衍生产品、利率类衍生产品和信用类衍生产品的基础资产,考察了其波动性。对于金融管制环境,我们采取了专家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设计表格问卷向上海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信托公司的相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了环境管制程度的相关数据,并根据专家意见,得到了各类衍生产品的发展系数,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实际情况得到了五大类衍生产品发展的发展路径,即优先发展利率类衍生产品,进一步发展商品和权益类衍生产品,加快发展汇率类衍生产品和信用类衍生产品。第五章我们系统介绍了危机后国际衍生产品监管的新趋势,重点介绍了国际衍生产品监管新趋势中的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从中央对手方的特点、发展历程、国际*发展情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介绍了中央对手方,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当务之急要加强推进合格中央对手方建设,为发展衍生产品奠定基础,并提出了完善中国CCP机制的建议。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金融衍生品,一场漫长而精密的“拔剑”之旅 读罢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幅幅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中国如何小心翼翼、却又坚定不移地“拔出”金融衍生品这柄双刃剑的画面。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是什么”,更着力于“怎么做”。“发展路径选择”这几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意味着,在危机之后,我们并非盲目跟风,而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剖析发展路径时可能采取的多角度审视: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去探究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如何一步步完善的?还是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去理解银行、券商、基金等机构是如何从最初的观望者、学习者,成长为积极的参与者和创新者?抑或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去审视在引入这些复杂工具的同时,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隔离机制?这本书所展现的,或许是一段充满智慧、策略和勇气的探索历程,它记录了中国金融市场在不断成熟过程中,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和提升。
评分不止是理论,更是实践的经验之谈 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解释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书。而《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好奇点。《危机后》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金融危机对市场深远影响的思考,而“发展路径选择”则暗示了本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充满了实际操作的考量和策略。我预想这本书会详细解析,在经历了某种形式的金融冲击后,中国是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审慎地推进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梳理,更可能深入到政策制定、市场监管、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多个层面,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实践画卷。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发展路径的优劣,以及中国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做出最适合的选择。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中国金融机构在面对复杂市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魄力。
评分一本关于金融衍生品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填补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我一直对中国金融市场如何从一个相对单一的体系,逐步引入并发展起日渐复杂的衍生品工具感到好奇。特别是“危机后”这个时间节点,更是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众所周知,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暴露了原有金融体系的脆弱之处,也往往成为催生新工具、新模式的契机。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在经历过某种形式的金融挑战后,是如何审慎地、有选择性地推进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试图梳理出一套逻辑清晰、循序渐进的发展路径。作者或许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微观的市场需求、以及国际经验的借鉴等多个维度,层层剥茧,为我们勾勒出一条充满中国特色的发展轨迹。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我国金融衍生品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生动故事,了解那些关键的决策时刻,以及为应对潜在风险所做的努力。希望它能帮助读者,包括我自己,更深刻地理解金融衍生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评分拨开迷雾,洞悉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后危机时代”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必须深入了解其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危机后”这一时期,更是观察金融机构韧性与创新力的绝佳窗口。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为我们揭示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如何在经历风雨后,走向更成熟、更稳健的发展。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路径选择”的探讨,这暗示着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方向性。它或许会详细阐述,中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是侧重于风险对冲工具的引入,还是更加关注套利和投资功能的开发?是在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重点发力?又或者是如何平衡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创新?我相信,作者一定对中国金融市场有着深刻的洞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现象中,提炼出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战略选择。阅读此书,如同拥有一把钥匙,能够拨开围绕中国金融衍生品的重重迷雾,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它在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
评分解码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升级之路” 金融衍生品,无疑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这本书的标题——《危机后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工具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金融市场“升级”的书。我特别好奇“危机后”这一时间段,意味着什么?是经历了国内或国际的金融动荡,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和审慎地发展衍生品市场吗?而“发展路径选择”更是本书的核心看点,它暗示着中国并非盲目照搬,而是有自己的考量和策略。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中国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是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如何进行产品创新,如何构建监管体系,以及如何培养市场人才。它或许会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到微观的市场实践,全方位地展示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是一次解码中国金融市场“升级之路”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