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懂電影,更懂曆史。
無需電影史、理論和美學等專業知識,不必像看傳統電影史一樣拼命硬記影人、片名,這本通識經典會用你熟悉的視角——文化,把腦海中一部部零碎的類型片黏閤成一片完整清晰的影史地圖,幫你輕鬆建立美國電影史的知識框架!
▲打破綫性敘述傳統,多主題、多角度審視好萊塢製作模式與大眾文化的關係
▲定位具體時期,迴顧類型片如何呈現美國大眾的身份認同危機和精神矛盾
▲緊貼曆史語境,剖析社會轉型、技術革新、政治文化問題對電影題材、風格的重塑
▲百餘幅劇照及曆史照片,全方位展示美國電影與美國大眾文化百年變遷
▲第4版新增《社交網絡》《大地驚雷》《阿凡達》等奧斯卡獲奬影片片例分析
◎獨特學術視角 定位類型片的政治文化價值充滿現代感的“新曆史主義”寫作視角,緊扣電影本體論和文化研究,展現美國電影如何編織美國夢、幫大眾渡過艱難時期!
◎列舉450部電影 各種類型影片一網打盡 情節劇、歌舞片、喜劇片、戰爭片、西部片、科幻片、黑色電影……每種類型片有自己的專屬章節。每章結尾附有豐厚片單!
◎古根海姆奬學者二十多年來修訂、校正的心血 羅格斯大學電影課程教授約翰?貝爾頓自1994年來持續關注新影片、新文化現象,一手把握美國大眾文化脈搏。
◎百餘幅劇照和曆史照片不僅重溫經典影片場麵,還能一窺冷戰時期、嬉皮士反文化運動時期的真實社會畫麵!
◎第4版新增“恐怖電影與科幻電影”一章 類型片部分增加全新的章節,更全麵摺射美國大眾不同時期的心理癥結。
◎好萊塢與電視:先交戰,再言和!20世紀50年代,觀影人數變少的根本原因竟是“民眾有錢瞭”?!電影用巨幕和3D技術宣戰,電視産業則用DVD和寬銀幕降服好萊塢!
◎信息時代的電影大盤點為瞭抓住新一代影迷的幻想,好萊塢大拍遊戲邏輯、布爾邏輯電影和奇幻電影,數字3D技術成為東風。
◎重要詞匯錶解決術語難題簡潔易懂的中英對照詞匯,讓介紹性電影史也有紮實的學術基礎。
約翰·貝爾頓(John Belton),在羅格斯大學教授電影和英文課程,並擔任學術期刊《電影史》(Film History)副主編,主攻美國電影史、文化與電影研究、經典電影理論研究。曾獲2005—2006 年度古根海姆學者奬、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學術電影學者”稱號,曾任美國電影與電視工程師協會的檔案文獻和曆史委員會主席。著有《寬銀幕電影》《電影風格傢》等書,其中《寬銀幕電影》獲1993 年剋勞斯瑙—剋勞斯圖書奬;編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剋的< 後窗>》《電影與大眾文化》等書。
自 序
導 論
第一部分 製作模式
第1章 電影作為一種機製的齣現
第2章 經典好萊塢電影:敘事
第3章 經典好萊塢電影:風格
第4章 製片廠體製
第5章 明星製度
第二部分 類型和類型體係
第6章 默片情節劇
第7章 歌舞片
第8章 美國喜劇
第9章 戰爭和電影
第10章 黑色電影:黑夜下的某個地方
第11章 製造西部片
第12章 恐怖電影和科幻電影
第三部分 戰後曆史
第13章 好萊塢與冷戰
第14章 電視時代的好萊塢
第15章 20世紀60年代:反文化的迴擊
第16章 電影學院派一代
第17章 進入21世紀
重要詞匯
譯 後 記
齣版後記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插圖第4版”這個宣傳語有點不以為然,覺得無非是加瞭幾張模糊的劇照湊數。結果,我大錯特錯。這裏的插圖絕非點綴,它們是理解文本的鑰匙。每一張劇照、每一份海報、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電影宣傳材料的截取,都承載著特定的曆史信息和審美指嚮。比如,書中有一處對比瞭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傢庭場景布置,光是傢具和色彩的差異,就能立刻勾勒齣美國社會心理的巨大變遷。我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單純對著那些黑白劇照發呆,想象著當時觀眾看到這些畫麵時的反應。作者在配圖上的考究程度,體現瞭一種對“視覺文化”的尊重。這不像某些為瞭充實篇幅而堆砌的圖冊,這裏的每一張圖片都像是精心挑選的物證,有力地支撐著作者關於文化演變的論點。閱讀體驗因此變得非常立體,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灌輸,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視覺考古。
評分我是一個對文化史有強烈興趣,但又常常被學院派術語嚇退的普通讀者。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的文字流暢自然,即使在討論一些復雜的文化理論,比如身份政治或者媒介批判時,也能用非常直白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來闡述,絕不故作高深。我記得有一章在分析紀錄片如何構建“真實”的敘事時,作者舉瞭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讓我瞬間領悟瞭那種理論上的微妙之處。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和一位博學的、風趣的朋友進行深入的對談。它沒有強迫你接受任何單一的觀點,而是拋齣各種視角,鼓勵讀者自己去形成判斷。這種開放的態度,讓我在閱讀時始終保持著高度的參與感和思考的樂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標準答案”。
評分這本厚重的書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光是看著那密密麻麻的目錄和大量的插圖,就讓人對美國文化有瞭初步的敬畏感。我本來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想瞭解一些好萊塢的幕後花絮,沒想到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是那種膚淺的“爆米花”讀物,而是真正緻力於剖析美國電影背後的社會土壤和文化基因。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年代電影流派的梳理,從早期的默片時代到新好萊塢的叛逆,再到後來的商業大片時代,作者似乎用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嚴謹態度,把那些光影魔術背後的意識形態、種族議題、性彆觀念都給扒拉得清清楚楚。讀完關於西部片那一部分,我差點就想立刻重溫一遍《搜尋者》,但這次我會帶著一種全新的、審視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所謂的“美國英雄”。書中那些對經典颱詞的解析和對導演風格的對比,簡直就像是為我私人定製的電影賞析課,讓我原本模糊的觀影體驗變得清晰而有層次感。
評分我通常不喜歡在閱讀學術性較強的書籍時做筆記,因為那樣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但對於這本書,我忍不住頻繁地在空白處做下批注,甚至多次停下來,去查閱作者提到的那些背景資料,比如某個法案的通過時間,或者某個社會運動的具體細節。這種“求知欲的連鎖反應”正是衡量一本好書的重要標準。它就像是撒下瞭一串誘人的麵包屑,引導著讀者沿著知識的鏈條不斷嚮前探索。特彆是書中對少數族裔電影人以及獨立電影運動的詳盡介紹,拓寬瞭我對“美國電影”邊界的認知。我原以為美國電影就是主流大片,但這本書展現瞭一個更加多元、更具張力、充滿內部矛盾的電影世界。它不隻是介紹“看什麼”,更教會瞭我“怎麼看”,這種思維方式的提升,是我收獲的最大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美國文化”視角,給我帶來瞭極大的衝擊,因為它絕非隻談藝術成就。它大膽地將電影工業與美國的政治、經濟體製緊密地捆綁在一起討論。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審查製度”和“全球化擴張”的章節印象深刻。它不再把好萊塢描繪成一個純粹的造夢工廠,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它如何作為一種軟實力工具,在全球範圍內推銷特定的美國價值觀和消費模式。這種批判性的審視,讓我對許多從小看到大的經典影片産生瞭全新的認識——那些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多麼復雜的權力運作和文化輸齣策略。這種穿透力,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瞭一般的電影評論集,它儼然成瞭一本解讀當代美國社會脈絡的側寫手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