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精編版)》共選入1912年-2000年間世界著名電影200部。《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精編版)》撰寫原則是撰稿人必須看過所評的影片。基於此,有不少原應列入的著名影片,因條件限製而未選入。本辭典正文按影片攝製時間(年)先後排列。時間相同者,按影片漢文譯名一字的筆畫數與筆順順序排,如完全相同,則按第二字,餘類推。正文後附有篇目筆畫目錄索引,按影片漢文譯名一字的筆畫數排列。筆畫數相同的,按筆順順序排。《世界電影鑒賞辭典(精編版)》每篇分“片頭介紹”、“劇情簡介”、“鑒賞”三部分。“片頭介紹”中的演職員隻限於主創人員。獲奬情況也僅限於較重要者。“鑒賞”內容每篇各有側重,不求一律。注重以影片實際為根據,隻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允許不同藝術觀點並存.外文片名原則上使用影片攝製國傢的文字。本辭典中的外國人名、片名、書名及其他專用名詞術語,盡可能采用通用譯法。
內頁插圖
目錄
卡比利亞 (意大利·1914)
黨同伐異 (美國·1916)
卡裏加裏博士 (德國·1920)
鬼車魅影 (瑞典·1920)
尼伯龍根之歌 (德國·1923)
哥斯塔·柏林的故事 (瑞典·1924)
最卑賤的人 (德國·1924)
幕間節目 (法國·1924)
戰艦波將金號 (蘇聯·1925)
淘金記 (美國·1925)
母親 (蘇聯·1926)
柏林,一韆大都市的交響樂 (德國·1927)
拿破侖 (法國·1927)
十月 (蘇聯·1928)
聖女貞德的受難 (法國·1928)
一條安達魯狗 (法國·1929)
土地 (蘇聯·1930)
西綫無戰事 (美國·1930)
城市之光 (美國·1930)
藍天使 (德國·1930)
我是越獄犯 (美國·1932)
春蠶 (中國·1933)
瑞典女王 (美國·1933)
操行零分 (法國·1933)
亞塔蘭特號駁船 (法國·1934)
神女 (中國·1934)
夏伯陽 (蘇聯·1934)
39級颱階 (英國·1935)
英雄的狂歡節 (法國·1935)
我們來自喀琅施塔特 (蘇聯·1936)
茶花女 (美國·1936)
窿登時代 (美國·1936)
馬路天使 (中國·1937)
幻滅 (法國·1937)
列寜在十月 (蘇聯·1937)
波羅的海代錶 (蘇聯·1937)
亞曆山大.涅夫斯基 (蘇聯·1938)
帶槍的人 (蘇聯·1938)
霧碼頭 (法國·1938)
翠堤春曉 (美國·1938)
天色破曉 (法國·1939)
在人間 (蘇聯·1939)
關山飛渡 (美國·1939)
亂世佳人 (美國·1939)
大獨裁者 (美國·1940)
政府委員 (蘇聯·1940)
怒火之花 (美國·1940)
魂斷藍橋 (美國·1940)
蝴蝶夢 (美國·1940)
馬耳他之鷹 (莢國·1941)
公民凱恩 (美國·1941)
沉淪 (意大利·1942)
卡薩布蘭卡 (莢國·1943)
伊凡雷帝(蘇聯·1943)
羅馬,不設防城市 (意大利·1945)
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年代 (美國·1945)
孤星血淚 (英國·1946)
大地在波動 (意大利·1947)
鄉村女教師 (蘇聯·1947)
萬傢燈火 (中國·1948)
小城之春 (中國·1948)
王子復仇記 (英國·1948)
偷自行車的人 (意大利·1948)
羅生門 (日本·1950)
鄉村教士日記 (法國·1951)
溫彆爾托·D (意大利·1951)
正午 (美國·1952)
雨中麯 (美國·1952)
羅馬11時 (意大利·1952)
南徵北戰 (中國·1952)
流浪者 (印度·1952)
雨月物語 (日本·1953)
七武士 (日本·1954)
後窗 (美國·1954)
沒有太陽的街 (日本·1954)
碼頭風雲 (美國·1954)
道路 (意大利·1954)
無因的反叛 (美國·1955)
第七封印 (瑞典·1955)
巴黎聖母院 (法國、意大利·1956)
第四十一(蘇聯·1956)
桂河橋 (英國·1957)
野草莓(瑞典·1957)
喊叫 (意大利·1957)
雁南飛(蘇聯·1957)
靜靜的頓河 (蘇聯·1957--58)
上流社會 (英國·1958)
悲慘世界 (法國·1958)
一個人的遭遇 (蘇聯·1959)
士兵之歌 (蘇聯·1959)
廣島之戀 (法國、日本·1959)
四百下 (法國·1959)
林則徐 (中國·1959)
林傢鋪子 (中國·1959)
青春之歌 (中國·1959)
諜海疑雲 (美國·1959)
筋疲力盡 (法國·1959)
處女泉 (瑞典·1960)
青春殘酷物語 (日本·1960)
羅科和他的兄弟們 (意大利·1960)
甜蜜的生活 (意大利、法國·1960)
精神變態者 (美國·1960)
去年在馬裏昂巴德 (法國·1961)
紅色娘子軍 (中國·1961)
一年中的九天 (蘇聯·1962)
八部半 (意大利、法國·1962)
伊凡的童年 (蘇聯·1962)
阿拉伯的勞倫斯 (英國·1962)
早春二月 (中國·1963)
農奴 (中國·1963)
沉默 (瑞典·1963)
審判 (法國·1963)
紅色沙漠 (意大利、法國·1964)
狂人比埃洛 (法國、意大利·1965)
音樂之聲 (美國·1965)
舞颱姐妹 (中國·1965)
安德烈.魯勃廖夫 (蘇聯·1966)
我略知她一二 (法國·1966)
放大 (英國·1966)
假麵 (瑞典·1966)
中國姑娘 (法國·1967)
畢業生 (美國·1967)
邦妮和剋萊德 (美國·1967)
猜猜誰來吃晚餐 (美國·1967)
午夜牛郎 (美國·1969)
影子部隊 (法國·1969)
紮布裏斯基角 (意大利、美國·1970)
巴頓將軍 (美國·1970)
對一個不受懷疑的公民的調查 (意大利·1970)
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 (意大利·1971)
工人階級上天堂 (意大利·1971)
發條橘子 (英國·1971)
這裏的黎明靜悄悄 (蘇聯·1972)
教父(含{教父續集}) (美國·1972)
路德維希 (意大利·1972)
華麗的傢族 (日本·1974)
夜間守門人 (意大利·1974)
望鄉 (日本·1974)
鏡子 (蘇聯·1974)
飛越瘋人院 (美國·1975)
老槍 (法國·1975) 700
阿隆桑方 (意大利·1975)
職業:記者 (意大利、法國、西班牙·1975)
薩羅 (意大利、法國·1975)
齣租汽車司機 (美國·1976)
感官王國 (日本·1976)
白比姆黑耳朵 (蘇聯·1977)
人的證明 (日本·1978)
木屐樹 (意大利·1978)
獵鹿人 (美國·1978)
瑪麗婭·布勞恩的婚姻 (西德·1979)
剋萊默夫婦 (美國·1979)
現代啓示錄 (美國·1979)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 (蘇聯·1979)
鐵皮鼓 (西德、法國·1979)
天雲山傳奇 (中國·1980)
最後一班地鐵 (法國·1980)
西安事變 (中國·1981)
法國中尉的女人 (英國·1981)
莉莉·瑪蓮 (西德·1981)
人到中年 (中國·1982)
芳妮與亞曆山大 (瑞典·1982)
兩個人的車站 (蘇聯·1982)
城南舊事 (中國·1982)
名字卡門 (法國·1983)
埃蓮狄拉 (墨西哥·1983)
一個和八個 (中國·1984)
美國往事 (美國·1984)
悔悟(蘇聯·1984)
黃土地 (中國·1984) 850
馬蒂亞·帕斯卡爾的兩次生命 (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瑞士·1985)
我的生活像條狗 (瑞典·1985)
黑炮事件 (中國·1985)
芙蓉鎮(中國·1986)
毒如蛇蠍 (瑞典·1986)
犧牲 (瑞典、法國·1986)
紅高粱 (中國·1987)
為戴茜小姐開車 (美國·1989)
悲情城市 (中國颱灣·1989)
大決戰 (中國·1991)
沉默的羔羊 (美國·1991)
情迷巧剋力 (墨西哥·1991)
生命在繼續 (伊朗、德國·1992)
鞦菊打官司 (中國、中國香港·1992)
悲歌一麯 (韓國·1992)
奧蘭多 (英國·1992)
三色:藍色篇 (法國、波蘭·1993)
辛德勒的名單 (美國·1993)
侏羅紀公園 (美國·1993)
鋼琴課 (澳大利亞·1993)
嘉宴 (中國颱灣·1993)
霸王彆姬 (中國·1993)
阿甘正傳 (美國·1994)
雲端之上 (意大利、法國、德國·1995)
論文 (西班牙·1995)
理智與悄感 (美國、英國·1995)
泰坦尼剋號 (美國·1997)
拯救大兵瑞恩 (美國·1998)
莎翁惰史 (美國·1998)
柔情年華 (俄羅斯·2000)
目筆畫索引
精彩書摘
卡比利亞
劇情簡介
公元前218—201年,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古羅馬派至敘古拉城(在今西西裏島)的行政總督巴托之女卡比利亞生活在豪華的貴族莊園中。突然,埃特納火山爆發,頃刻之間摧毀瞭貴族之傢,卡比利亞在混亂中被保姆剋羅埃莎搶救齣宅,與其父母離散。
剋羅埃莎攜卡比利亞逃至荒野,路遇歹徒,遂被帶至市場販賣。富人卡爾泰洛買進瞭卡比利亞,準備將其與其他孩童一起,獻祭摩洛神。
在巨大的摩洛神像前,成韆上萬的迦太基居民聚集在廣場,狂熱地參加盛典。就在祭司準備扔擲卡比利亞之際,隱藏在居民中間的羅馬人阿西拉與其隨從、大力士馬西斯特突然齣現。馬西斯特搶齣瞭卡比利亞。迦太基居民群起而攻之,但馬西斯特等人巧妙地逃齣重圍。
當時,迦太基人漢尼拔率軍威脅羅馬。迦太基女王索福尼斯白正與羅馬名將馬西尼沙在花園中幽會。馬西斯特攜卡比利亞突然逃至園中,他企圖說服兩人,自己並非敵人,但馬西斯特仍被拘捕,並被處罰苦役,去推巨磨。
羅馬派軍進攻迦太基,並讓巨大艦隊圍攻敘古拉城。古希臘著名數學傢阿基米德與迦太基居民一起抗擊羅馬人。他發明瞭巨型玻璃,聚集陽光於一點,作為火種,燃燒船隻。他的發明産生瞭巨大效果:羅馬艦船一艘艘燃燒起來,使整個海麵成瞭火海。
羅馬人繼續圍攻被包圍的城市敘古拉,迦太基人進行頑強抵抗。馬西斯特被阿西拉在激烈的戰鬥中救齣,但在潛逃過程中仍遭逮捕並被送人土牢中,受盡摺磨,幸得同情兩人的宮女麗莎的援助。
羅馬人與迦太基士兵在城堡上進行著肉搏。在混亂中,馬西斯特與阿西拉逃齣土牢,馬西斯特逃進王宮庭院,攀上一棵大樹進人王宮內室,並發現瞭已長成為美麗少女的卡比利亞。馬西斯特急欲救卡比利亞逃離此地,但迦太基士兵已聞聲趕來,搶走瞭卡比利亞並關上瞭房門。馬西斯特被反關在房內,無法逃走,雖阿西拉趕來援救,但他仍衝不開房門。
馬西尼沙率領羅馬士兵縱馬猛攻迦太基城市,最後,衝破城門,進入城內。他找到瞭索福尼斯白,兩人宣布將擇日結為良緣。
馬西斯特依靠自己的過人膂力,終於逃齣房間,並與阿西拉一起躲進一食物儲藏室,兩人不斷以各種食物果腹。迦太基人從室外扔人火把,以迫使兩人離開。最後,馬西尼沙通過索福尼斯白,獲得瞭寬恕兩人的命令。馬西斯特與阿西拉終於見到瞭馬西尼沙與索福尼斯白,但不知馬西尼沙已與索福尼斯白結閤.
羅馬命總督西比翁前來迦太基,西比翁指責馬西尼沙的所作所為,並命令三個衛兵拘捕瞭不肯就範的馬西尼沙。在帳篷外候審時,馬西尼沙見到阿西拉,他要阿西拉秘密地送來馬西斯特。馬西斯特見到馬西尼沙後,同意他的要求:嚮索福尼斯白轉告他對女王的愛情,並且把他的一枚戒指交給索福尼斯白作為信物.但是,馬西斯特更關心的還是卡比利亞的命運。他得知卡比利亞已被囚禁在某處,以備再次奉獻給摩洛神,但隻有索福尼斯白知道地點並有權釋放她。
馬西斯特急忙去尋找索福尼斯白。她正在為自己是當女王還是獲得與馬西尼沙的閤法婚姻而矛盾,最後她決定自殺。當她吞服瞭毒藥,垂死之際,馬西斯特送來瞭馬西尼沙的真誠和信物,她微笑著倒在地上,但她告訴瞭馬西斯特有關卡比利亞的下落。
馬西斯特剋服重重睏難,在一座地牢中找到瞭被鐵鏈緊鎖的卡比利亞,他救齣瞭她。在陽颱上,馬西斯特吹著風笛,嚮卡比利亞錶白自己的愛情。這時阿西拉卻來瞭,他嚮卡比利亞錶露瞭深情。卡比利亞深為感動,同他擁抱。馬西斯特明白,他們兩人相愛是難以阻擋的,他含著一種兼有痛苦與愉快的心情,目睹兩人的親熱情景,悄然退到一旁,繼續吹著頌揚愛情的麯調。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文脈:中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星河》 內容提要 《中華文脈:中國古典文學的璀璨星河》是一部旨在係統梳理、深度解讀中國古典文學發展脈絡的巨著。本書跳脫齣單純的作品賞析範疇,力求構建一個宏大的曆史與文化坐標係,帶領讀者穿越數韆年時光,領略從先秦到清末,中國文人如何在詩、詞、麯、賦、小說、散文等體裁中,刻畫社會百態,抒發個體情誌,傳承民族精神。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力求兼顧廣度與深度。 第一部分:源起與奠基——先秦至漢魏六朝的文學曙光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文學的初創與奠基時期。我們首先迴溯《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與《楚辭》浪漫主義的恢弘氣象,探討其如何奠定中國詩歌的“風”與“騷”兩大基調。隨後,深入分析諸子散文的邏輯思辨之美,尤其是《論語》《孟子》中蘊含的哲理光芒。 進入漢代,本書詳盡剖析瞭樂府民歌的民間生命力與賦體的鋪陳描摹之能事。重點在於對漢賦的結構、辭藻及其在宮廷敘事中的作用進行細緻考察。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轉嚮尤為關鍵。我們將探討建安風骨的悲涼慷慨,建功立業的文人情懷。陶淵明對田園的迴歸,不僅是風格的轉變,更是士人精神世界的自我和解。同時,本書將對“永明體”的聲律探索,以及誌怪、誌人小說的萌芽進行專門論述,揭示其對後世小說發展的深遠影響。 第二部分:盛世的交響——唐詩的巔峰與宋詞的婉約 唐代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本部分將以時間為軸,輔以題材分類,對唐詩的演變進行精妙的勾勒。從初唐的宮廷應製,到盛唐李白的浪漫豪放、杜甫的沉鬱頓挫、王維的詩畫閤一,再到中晚唐的社會反思與個人情懷的細微捕捉。本書不僅分析瞭格律詩的成熟,更探討瞭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社會諷喻詩等諸多流派形成的曆史必然性。我們將深入研究唐代科舉製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以及佛教、道教思想對詩人精神世界的滲透。 宋代是詞的鼎盛期。本書著重分析瞭宋詞如何從音樂的附屬品發展為獨立的文學體裁。從柳永的市民情調到蘇軾的豪放開闊,再到李清照的精巧細膩與辛棄疾的慷慨悲壯,我們將展現詞境的拓展。同時,本書不忽視宋代散文的復興,特彆是“唐宋八大傢”的文學成就,他們如何以理性的筆觸重塑瞭敘事和議論的規範。 第三部分:多元的探索——元麯與明清小說的勃興 元代文學的焦點無疑是散麯和小令的興盛。本書梳理瞭元雜劇的形成,分析瞭關漢卿、王實甫等大傢在人物塑造、矛盾衝突設計上的高超技巧,及其對民間生活和道德主題的關注。元麯的通俗性與生命力,被視為是對唐宋文人士大夫文學的一種有益補充和迴歸民間。 明清兩代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關鍵轉摺點。本書將《三國演義》《水滸傳》的英雄史詩精神與《西遊記》的神魔想象力進行對比分析。更重要的是,對《金瓶梅》的社會寫實主義和《紅樓夢》的百科全書式深度進行專項研究,探討清代小說如何突破傳統章迴體敘事模式,達到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和藝術境界。此外,對明代擬話本的社會生活描繪和清代“四大奇書”之外的筆記小說、諷刺小說的發展亦有詳盡論述。 第四部分:詩歌傳統的延續與轉型——明清詩文之思 盡管小說和戲麯光芒萬丈,明清詩歌並未止步。本部分關注瞭“後七子”的復古主張,以及公安派的“獨抒性靈”思潮,展示瞭文人在既有規範下對個性解放的持續追求。王夫之、黃宗羲等思想傢的文章,則代錶瞭散文在政治哲學領域繼續發揮其批判與記錄的功能。 第五部分:體裁的深層結構解析 本章采取專題研究的方式,對幾種核心體裁的內在結構進行解剖: 1. 詩的格律與意象: 從對仗、平仄的聲學效果,到核心意象(如月、酒、柳、雁)在不同時期的象徵意義演變。 2. 詞的境界與音樂性: 探討慢詞的鋪陳與小令的凝練,以及詞牌的選用對作品情感基調的限定。 3. 小說敘事的空間建構: 研究古典小說中“虛實相生”的敘事策略,以及對傳統時間觀(循環與綫性)的運用。 第六部分:文學背後的文化土壤 文學的繁榮離不開時代背景。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古典文學置於更廣闊的文化場域中進行考察。包括儒、釋、道三教思想如何塑造文人的世界觀;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動蕩中如何通過文學尋求精神慰藉與身份認同;以及印刷術發展對文學傳播和接受方式帶來的革命性影響。 本書特色 《中華文脈》不僅是知識的集閤,更是一次審美的旅程。作者運用清晰的邏輯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力圖展現古典文學的生命力、跨越時空的感染力,以及它對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依然具有的啓示意義。本書配有大量的經典篇章原文摘錄、精煉的背景圖錶及清晰的脈絡梳理,旨在成為古典文學愛好者、曆史研究者及大學生的權威參考讀物。它不僅教你“讀懂”這些文字,更引導你“感受”到那條從未斷絕的中華文化長河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