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五台山先后存在王府、军队、州县、寺院等不同的行政系统,本书通过梳理不同行政系统的展演以及州县权威增强的过程,来探讨明清多元地方行政系统对理解地方社会变迁的意义。
##本书以五台山地区多元行政系统的竞争与消长为例,揭示了土地和赋税在州县权威取得胜利中的关键作用。五台山地区既是佛教胜地又是边防重镇的特点决定了这里是一个州县、卫所、王府等多元权威并存的区域。寺院系统由于与朝廷的特殊关系实际上是独立于州县系统的法外之地。禁山令的颁布更是使寺院演变为多元行政权威庇护下从事山区开发的控产单位,还形成了庞大的寺院网络,其力量进一步壮大。嘉万时期开始的土地清丈、垦荒以及地方赋役改革为州县进入山区提供了契机。从明末到清中叶,王府和军队的力量相继衰落甚至消失,但与朝廷关系密切的黄教系统却得以崛起,国家出于政治需要也始终重视对寺院系统独立性的维持。但赋役制度改革以后行政能力大为增强的州县开始越来越多地卷入寺庙事务,州县的赋役制度也逐渐渗透到五台山社会中,州县系统的权威日益增强
评分##选题很值得学习!“五台山为多元的行政系统(王府、寺庙、军队和州县等)提供了一个竞逐的舞台,它们相互之间的竞争、交锋、妥协以及势力的消长,既是五台山地方社会的历史,也是明清国家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国家威权体系可能内部本身便充满竞争)
评分本书可以看作是“华南学派”植根于华北的一次有力尝试,带有明显的华南学派特色。挑选的研究对象极具眼光,在明代,作为佛教圣地的五台山,同时具备边境与圣域两重角色身份,而王府、边军、地方武力、以至于庙堂等复杂势力又在其中盘根错节。在多重势力的相互作用下,五台山地域的地方社会演进,既表现出明代一般区域的共性,又体现出鲜明的特色,本书从多重维度探讨明代地方社会行政与经济制度的演变,对明代的宗教区域社会取得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认识。从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来说,建立在作者广泛的田野经历和对传世文献及石刻史料的全面考察上,本书基本上已臻于完善,这对于华北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典例。
评分##下学期选了这位老师的课 在华北求学也想看看华南学派的风采//老师很有趣,可惜疫情没能更多地实践,有些可惜.
评分##既有理论,又有史料,期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思考
评分##全书基于华南学派之学术范式对作者田野调查所获之五台山周遭碑刻史料及大量相关明清史料进行细密分析,全景式展现了五台山地区佛寺在明清两朝与州县、卫所、王府、皇室之间就田产、矿务、赋税等行政事项展开的各种互动,以及五台山佛寺内部僧纲司、菩萨顶大喇嘛诸僧官的权力变动。将特别地区的特别政治演进,与明清两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动态分析五台山世情之变迁 ,读来大有裨益。
评分##选了门的课,才终于拖拖拉拉看完这本小书。围绕赋役制度和土地登记对明清时期五台山社会行政和经济制度较为全面地作了梳理,读完对“宗教区域”和多元行政系统竞争的现象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评分##很有趣的一个区域社会史研究作品。我们可以假设,对明清的州县治理来说,最理想化的一种情况是境内皆是本分老实的编户齐民,再加上一些听话的乡绅。在此一底色之上,每增加一个介入因素,就会增加一种与一般州县治理的落差「势能」,从而既产生了种种「制度套利」的空间,也提供了许多能让后人津津乐道或者据以研究的素材。在五台山这个场域,宗教的圣域当然是另一个权威存在。除此之外,藩王(晋、代两个藩府)、卫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寺院更多是和卫所打交道)、矿工、叛贼,都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介入因素」。因而,研究选选择的切口相对较小,但作为一个舞台,却能表达更丰富的历史内容。而作者对于历史文献和田野考察的重视,也值得钦佩。
评分##以五台山为个案分析王府、军队、州县、寺院等不同行政系统此消彼长的权力互动。目光好敏锐,五台山既是佛教圣地又是靠近边境的军事战略地带,权力模糊,可做精彩文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