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私塾與學堂之爭

近代中國的私塾與學堂之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左鬆濤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緒論
一 談對中國固有教育的不同觀察
二 近代中國“教育”概念的形成
三 由“禮”及“學”再到“教育”
四 私塾與學校關係問題古今連接
五 研究前史概說
六 本書研究旨趣
第一章 私塾概念在近代中國的演生
第一節 定義私塾齣現的睏難糾結
第二節 傳統中國時期的私塾稱謂
第三節 戊戌變法之前的所謂私塾
第四節 清末十餘年間的私塾用法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各種私塾界定
第二章 科舉停廢前的民間舊式教育(1644-1904年)
第一節 清代民眾舊式教育的諸種形態
第二節 民間學塾的分布、規模及教學
第三節 民間學塾的師資數量、收入與流動
第四節 民間學塾與清代民眾識字率之關係
第三章 清末的私塾與學堂之爭(1905-1911年)
第一節 “私塾改良”的爭論
第二節 民間的私塾改良會
第三節 朝廷與直省的改良
第四節 新式學堂與民間學塾的博弈
第四章 民國初期的私塾與學校之爭(1912-1927年)
第一節 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的革新舉措
第二節 北洋政府初期的私塾政策
第三節 北洋政府中後期的私塾政策
第四節 民國初期學校與私塾量化比較
第五節 私塾與學校之爭中的新局麵
第五章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私塾與學校之爭(1927-1949年)
第一節 國民黨在廣東、湖北的先行實踐
第二節 “私塾黨化”潮流的漲落
第三節 教育部推動“私塾學校化”
第四節 私塾與學校的數量、社會觀感之比較
結語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晚近國人的教育觀受到外來思想的深刻改造,對傳統私塾與新式學校均有簡單化的評判傾嚮,多視兩者為落後與進步、野蠻與文明之爭。無論對科舉停廢前大量存在的舊式民間學塾,還是從清末到民國所發生的私塾與學校長期的糾纏競爭,亟待進行深入、持平的研究。

本書不以成敗的標準評價曆史 ,也不發思古之幽情,竭力重構當年的曆史環境與曆史觀念,重建有關近代中國私塾與學堂之爭的諸多重要史實,可為中國追求教育現代性的努力提供多方麵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3.5星。史料相當嫻熟,不過思辨有所不足,給人感覺未能深入。當此新舊交替之際,不僅在“私塾與學堂之爭”,也意味著教育理念上的範式轉移,此種變遷也不僅在教育領域如此,中西醫、戲劇改良均在其列。當然作者並不是做思想史或比較研究,但總覺仍有申論餘地。

評分

3.5星。史料相當嫻熟,不過思辨有所不足,給人感覺未能深入。當此新舊交替之際,不僅在“私塾與學堂之爭”,也意味著教育理念上的範式轉移,此種變遷也不僅在教育領域如此,中西醫、戲劇改良均在其列。當然作者並不是做思想史或比較研究,但總覺仍有申論餘地。

評分

3.5星。史料相當嫻熟,不過思辨有所不足,給人感覺未能深入。當此新舊交替之際,不僅在“私塾與學堂之爭”,也意味著教育理念上的範式轉移,此種變遷也不僅在教育領域如此,中西醫、戲劇改良均在其列。當然作者並不是做思想史或比較研究,但總覺仍有申論餘地。

評分

##20220120 看過瞭。 史料收集的相當全,可見是花瞭心思的;材料運用也基本閤理;但是觀點梳理的不夠,有點像史料羅列的感覺。 1.廢科舉終歸是要的,但在士人尚無相應安排時就硬推,是否閤適。原本社會中堅、輿論話語者的晉升之路被堵上後,自然的會摺騰瞭。 改革亦然,有決心是好事,但也要有全麵的謀劃。 2.私塾於民眾,特彆是鄉間,不隻是學習之所,更是文化傳習、精神凝聚的象徵與渠道,一味的西化為學堂,抓住瞭錶麵,忽略瞭內核。對社會産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不可逆的。 此類事,遇之當慎之又慎。 3.封建社會中到底是鄉野自治還是政府管製,觀點很多,值得研究。

評分

##“晚近國人的教育觀受到外來思想的深刻改造,對傳統私塾與新式學校均有簡單化的評判傾嚮,多視兩者為落後與進步、野蠻與文明之爭。無論對科舉停廢前大量存在的舊式民間學塾,還是從清末到民國所發生的私塾與學校長期的糾纏競爭,亟待進行深入、持平的研究。”電子按需。

評分

##不好看。

評分

##20220120 看過瞭。 史料收集的相當全,可見是花瞭心思的;材料運用也基本閤理;但是觀點梳理的不夠,有點像史料羅列的感覺。 1.廢科舉終歸是要的,但在士人尚無相應安排時就硬推,是否閤適。原本社會中堅、輿論話語者的晉升之路被堵上後,自然的會摺騰瞭。 改革亦然,有決心是好事,但也要有全麵的謀劃。 2.私塾於民眾,特彆是鄉間,不隻是學習之所,更是文化傳習、精神凝聚的象徵與渠道,一味的西化為學堂,抓住瞭錶麵,忽略瞭內核。對社會産生的影響是深遠的、也是不可逆的。 此類事,遇之當慎之又慎。 3.封建社會中到底是鄉野自治還是政府管製,觀點很多,值得研究。

評分

##不好看。

評分

##描述為主——討論“近代中國的學校與私塾之間的相互關係”。對瞭解“是什麼”而言頗有助益。少有思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