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释》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本书收入先秦到唐五代子书,着重选收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关系较密切的。共分两辑,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第二辑收集第1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均加注释,其余的选择较好的版本进行点校。
程树德(1877~1944),法律史学家。字郁庭,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程树德先生曾获举人功名,后留学于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科,回国后通过留学生授职考试,赐予法政科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其后,历任国史馆协修、法典编纂会纂修、福建法政学堂教务长、留美生考试襄校官、法官考试襄校官、国务院法制局参事和帮办、北京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政治系讲师和教授等职。一生主要从事法、宪法、中国法制史研究。晚年研究《论语》颇为深入。著述宏富,学富五车。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热爱的人,这些年来也收集了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一套在我的藏书里绝对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某位圣贤的教诲,更在于它系统地梳理和汇编了后世对这些教诲的思考轨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亲眼目睹了那些哲思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被继承、被修正、被发扬光大。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让人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传统,是无数代人努力的结果,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人在阅读时更加心怀敬畏,不敢有丝毫懈怠。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入手这套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怕自己的理解能力跟不上。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虽然是集释版本,注释和疏解部分做得很到位,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与韵味,又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了阐释,简直是给国学初学者铺设了一条平坦大道。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关键概念的层层剖析,不是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展示了不同时代学者对同一句话的不同理解和演变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对经典的解读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那种探索求真的乐趣,远超于简单地“知道”了书里说了什么。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作为“中华国学文库”中的一员,它在视觉上就奠定了一种庄重典雅的基调。硬壳精装拿在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心情愉悦,仿佛捧着的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我特意把它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仅是我阅读的工具,更像是家中文化氛围的象征。每一次不经意地瞥见它,都会被它的古典美所吸引。而且,考虑到它是一套上下册,其整体的协调性做得非常好,无论是字体、留白还是插图的风格,都高度统一,显示出中华书局在编辑出版上的匠心独运,这是很多速成出版物所不具备的底蕴。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的实用性超乎想象。我常常将它作为日常工作的参照物。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进行决策时,我总会习惯性地翻阅几页,不是为了寻找直接的答案,而是为了汲取那种处理问题时应有的气度和原则。那种追求中正平和、内省修身的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中快速变化的节奏来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死知识”,而是能够真正融入生活、影响行为模式的“活智慧”。对于任何希望在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清心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文化瑰宝!我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开始阅读的,内页的纸张质感和装帧设计都透露着出版者对经典的敬畏。虽然我手头这本是精装版,但拿在手上丝毫没有沉重感,反而有一种厚实的安心。我尤其欣赏中华书局在古籍整理上的严谨态度,那种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学术气息,让人在阅读时能够更专注于文本本身,而不是被排版或注释分心。读进去后,我发现这些古代智慧与当今社会依然有着惊人的契合度。每当我感到迷茫或焦虑时,翻开其中一页,总能找到那份久违的平静与方向感。这不仅仅是翻阅历史,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心灵对话,那种跨越千年的共鸣,是任何现代心灵鸡汤都无法比拟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