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本書頻繁齣現,返迴去讀完瞭,第一次讀同感評論裏的觀點,lilla的重點是identity politics帶來的混亂,這一次卻感覺微妙起來,lilla反對identity politics是因為大學教育和浪漫主義導緻個人過分關心自我,糾結於,“我是誰”,而和社會絕緣,不認為“我是集體中的的人”,從這個意義上lilla和Putnam一樣都在延續Tocqueville的傳統;lilla認為trump的當選不是共和黨vs民主黨的勝利,而是from below的突圍,從這個意義上,民主黨失去瞭意識形態上的對手,更加迷茫,而是能應對,無法進攻;最後lilla實際上呼籲一種傳統的citizenship based的,基於說服而不是錶達,基於機製而非運動式的政治迴歸(身份政治往往是運動式)
評分##Lilla的關注點還是很一貫的,他擔憂作為一種政治傳統的自由主義喪失對政治本身的興趣,最終喪失所有政治意義上的力量。但是他對身份政治的攻擊多少不在點子上,重點並不是自由主義者如何失去瞭在公共政治上的想象力,而是絕大多數人不再願意關心涉及整體的政治議題,個人體驗在這個年代遠比政治原則更受看重。Lilla認為美國自由派缺乏公共想象力的原因是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共政治圖景的重要性,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世界範圍內也更有解釋力的因素——則是政治想象力本身已經受到瞭損害。
評分##左派的問題是往往搞不懂什麼時候應該去政治化,什麼時候應該泛政治化,又或者很懂但每次都use it to their own utmost advantage。
評分##在HD讀完的第一本關於美國的書。收獲不小。
評分##FDR Dispensation Reagan Dispensation,Wow Reset
評分##缺少shared vision,忽視基層的民主程序,大行本質排他的身份政治,這些固然是左派麵臨的難題,問題是,這是自由主義的癥結,還是它的後果?尊重論辯的政治概念,在當今世界有可能實現嗎?而最後裏拉所呼籲的“公民”基礎,在現實世界中的吸引力究竟是一種共情能力,還是另一種排他性?
評分##共和之國的末世感想
評分##時隔四年,再讀一遍,還是好
評分##共和之國的末世感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