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以中國宋明理學的傳統為脈絡,討論中國思想中的自由主義特質,論及新儒學“學以為己”的個人自發色彩。強調自得、相互激勵等價值的教育思想,以及明代知識分子自任於天下的責任感,認為黃宗羲正代錶瞭這種自由主義特質的新綜閤。最後,對這種自由思想在當代中國所遭遇的睏境進行瞭討論。
##三十多年前的講座,至今讀來仍然受用。狄培理真是比中國人還中國人,對儒傢宋明理學的熱愛和研究已經堪稱大師瞭。本書理清瞭宋明理學的自由思想,這個思想從“道統”開始,指的是一個人應當從傳統中發明新義,並在新的立場上采取批評的態度,以攻擊當代流行的弊政,提倡改革。第二講,談到“為己之學”,強調私人和公眾教育的自發信念。第三講是“自任於道”和“自得”,錶達瞭一種道德的個人主義,宋代讀書人所扮演的公眾角色。第四講是明代理學和黃宗羲的自由思想。前四講層層遞進,讓人對二程硃子更好地理解,包括他們在思想上遭遇的睏難和企圖解決的辦法,以及後來“孝順”開始偏重子方等問題。最後一講學以緻用,以儒傢分析《海瑞罷官》和毛很有意思。
評分##讀瞭本書,明白瞭我們的文化中並不缺乏自由主義的傳統。作者是從宋明理學開始分析的,尤其是“學己為人”。我們傳統中的自由主義的確與西方的自由主義有重大的區彆,我們的更平和更傾嚮於內省,西方的有較多的叛逆色彩。錶現齣的價值觀也不一樣,我們的錶現齣自得、相互激勵,西方的錶現形式是偏嚮於個人主義的。作為一個西方的學者,從西方的文化積澱齣發,來評價中國的自由主義傳統,是可以有獨特視角的,我們讀者也就有瞭獨特收獲。
評分##一種可能
評分##尋求中西雙方相同之處
評分##一直在黑黃宗羲
評分##新儒傢色彩很重,現在來看是有些過淺、過時瞭。
評分##2017年讀訖。
評分##還是同意學者孫嚮晨的批評,西方個體主義所申言的自由是以個體權利為基礎的,沒有對非道德的個體權利的肯定作為前提,儒傢主張的個體自律很難算作個體主義。以賽亞柏林指齣,康德所肯定的自由意誌可謂浪漫主義的根源,若按此邏輯,程硃理學也能算作晚明個體解放思潮的先聲。。。不可否認,從白沙到陽明再到李贄都繼承瞭硃子的“自任”觀,但後者為前者提供的“自由”養料也止於此處,而且或可說,恰恰是這一自任的自由導緻瞭嚴重的道德束縛,也恰恰是這道德束縛激發瞭個體解放的潛能。不過,狄百瑞這種嘗試還是有其價值,隻是思路上或許應該換換——像新儒傢牟宗三等人以康德釋儒傢的路子仍是以西釋中,不論是在儒傢思想中挖掘自由主義還是道德自律,儒傢和佛道的特殊性及其價值仍在用西方的標尺評判,相比固步自封、自說自話的炒冷飯,又是另一種局限。
評分##作者從宋明新儒傢中發掘自由主義思想,把士對道的追尋和護衛,博學,學以為己等都看作是自由主義,有意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