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韩昌黎文集校注
定价:118.00元
作者:(唐)韩愈,马其昶 校注,马茂元 整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32568116
字数:580000
页码:846
版次:2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韩愈的《韩昌黎文集校注(精)》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本书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本书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本书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本书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领略韩愈那“横绝一世”的文风,光靠市面上那些普及版的选本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的是像上海古籍出版社这套《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样,真正下得了“硬功夫”的权威版本。我注意到,校注者在处理一些流传有异文的篇目时,会非常细致地对比不同版本,并给出自己的判断和理由,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么厚的书会不会读起来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多虑了。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些扎实的注释和校勘,那些韩愈充满磅礴气势的论辩文、那些感情充沛的祭文,才真正地活了起来。比如读到《师说》,我过去只是觉得韩愈反对循私授徒,但现在结合校注中引用的史料和当时士林的背景,我才明白他所处的困境和他的孤勇是何等之大。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阅读,它提供了一种深入历史现场的独特视角。
评分这本《韩昌黎文集校注》实在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醉心于唐诗宋词的古文爱好者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藏。马其昶先生和马茂元先生的校注工作,用“呕心沥血”来形容都毫不为过。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严谨的考据和详尽的注释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韩愈的文章汇编在一起,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字、每一个典故的源头去探究。读韩愈的散文,常常会因为那些晦涩的典故和奇特的用词而感到困惑,但有了这套校注,就像是请了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随侍在侧,随时为你解惑。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篇章,如今读起来也变得豁然开朗。特别是那些关于韩愈生平事迹和思想演变的旁批,更是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韩愈形象,让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文以载道”的真正含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典雅,古朴中透着学者的严谨,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千年之前的大儒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那种精神上的充实感,是其他任何读物都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其学术的完整性和传承性上。它不仅仅是马其昶先生学术精神的延续,更是马茂元先生新一代学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经典的致敬与发展。校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需要极高的敏感度和敬畏心。对于韩愈这样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任何轻率的改动都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我阅读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任何可以挑剔的疏漏之处,无论是对韩愈诗歌中典故的辨析,还是散文中对历史事件的影射,都做到了尽善尽美。这本书的重量,在于它代表了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最高水准之一。它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只专注于文本的真实和意义的准确传达。对于真正想吃透韩愈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是唯一的、绕不开的案头必备之作,值得所有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珍藏和研读。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我最大的感触是这套书的“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但它又并非高不可攀。虽然是权威的校注本,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排版和字体选择非常考究,保证了在阅读体验上的舒适度。我尤其欣赏它在注释中对古籍引用的精准标注,这使得任何一个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都能顺藤摸瓜,追溯到第一手的资料。韩愈的文章,其思想的博大精深,需要一个细致的向导,而马氏父子的工作,就是充当了这样一位耐心而渊博的向导。我曾经花了一个下午,仅仅对比研究了《八代诗》中的几首,光是理解其中涉及的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就收获颇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韩愈的文学遗产,更是为后世理解唐代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基石。它不仅仅是“读韩愈”,更是“学着如何去读古代典籍”。
评分说实在的,这套书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我们阅读韩愈的生态环境。以前读古文,很多时候只能靠猜测和大概理解,很多精妙之处都错过了。这本校注本的出版,就像是给沉睡的古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解释,就能立刻点亮整段文字的意境。比如韩愈用字之奇绝,常常“一字之妙,足以点醒全篇”,没有详细的校注,这些“妙”很容易被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所忽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许多“常识”,在唐代语境下可能完全是另一番光景。这本书不仅是文字的整理,更是对一种特定时代文化精神的细致梳理和重构。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因为你感觉自己不仅读完了文章,还稍微触碰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