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原文+注释+译文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淮南子 原文+注释+译文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淮南子
  • 道家
  • 先秦
  • 古籍
  • 国学
  • 经典
  • 注释
  • 译文
  • 中华国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7709
商品编码:2833157975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 > 内容简介

编辑

《淮南子》的作者对所阐述的问题有深刻而明晰的认识,并且能够将这些真知灼见落实在全书的写作之中。《淮南子》具有匠心独运的构思和复杂绵密的结构,虽然出自集体的创作,内容丰富、无所不包,然而并非简单堆砌辞藻或材料,而是经过了周密谋篇布局,所以全书主线明确,篇目井然,大多数篇目的内部逻辑结构也很清楚。《淮南子》的语言表现也非常多姿多彩,如在表达方式上以论说体为主,兼有记叙、抒情、说明等;较为广泛地使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借代、顶针、反诘、叹问、对偶、设问、夸张等各种修辞格;同时还借助神话、传说,增强文学性;融入楚地方言,体现地域性;广泛用韵,增添韵律感。

文摘

卷二 俶真训
【题解】
俶是起始的意思,真是现实的意思,所以俶真训讲的是宇宙起源的问题。本训阐述的万物起源论和现实世界发展阶段论,把宇宙的发展变化归结为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同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纯朴逐渐消失、道德逐步沦丧的过程,只有返璞归真,才能返回俶真的美好状态。
【原文】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①。
【注释】
①“夫鱼”二句:典出《庄子·大宗师》,意思是鱼儿同处于江海之中就会自由自在而无须相互照应,人如果能与“道”同在,彼此之间也不必多事。
【译文】
鱼类生活在江海之中可以互相遗忘,人如果能与“道”相互往来,彼此之间也无须交往。
【原文】
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①优游,抱德炀②和,而万物杂累③焉,孰肯解构④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注释】
①中至:中和之气和至高之德。
②炀(yáng):烤,这里指熏陶。
③杂累:据王念孙说,为积累之义。
④解构:即“邂逅”,不期而遇。
【译文】
古时候真人立足于天地的根本,秉承着中和之气和至高之德,优哉游哉,怀抱至高之德,受中和之气熏陶,而万物得以积累,谁又会去干预人间的事情,而让外物扰乱自己的生命呢?
【原文】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①之域,而徙倚于汗漫②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③,而浮杨乎无畛④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⑤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密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
【注释】
①甘瞑:即“酣眠”。溷(hùn xián):无边无际的样子。
②汗漫:无边无际。
③鸿濛:日出处。景柱:即影表,测日影用的圭表。
④浮杨:翱翔。畛(zhěn):界限。
⑤颙颙(yǒng yǒng):通“喁喁”,仰慕的样子。
【译文】
在道德X纯洁的时代,人们在无边无际混沌迷蒙的世界里酣睡,在浩瀚渺茫的境界中遨游,掌握天地运行却舍弃万事万物,以日出处为圭表,飘浮在无边之处。所以,圣人只要吞吐阴阳二气,众生就会仰慕圣人的道德而来归附。在那个时候,没有人刻意去治理,万事万物都默默地自然生成。混混沌沌的样子没有形态,纯粹质朴的道德没有消散,磅礴大气聚合为一,同时,万物优哉游哉。因此,即使有后羿的智慧也没有用武之地。

【原文】
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溪子①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②蜀艇,不能无水而浮。今矰缴机③而在上,网罟④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⑤。”以言慕远世也。
【注释】
①溪子:特产弓弩的国名。
②舲(líng):小船。
③机:发射。
④网罟(gǔ):捕鱼及捕鸟兽的工具。
⑤“采采”四句:引《诗》见《诗经·周南·卷耳》,一般认为此诗表达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寘(zhì):放置。周行:大路。
【译文】
古代圣人的和愉宁静,是天性如此;但他的志向能否实现却取决于他的命运。因此,天性碰上了好的命运才能实施,好的时事也必须要具有宁静天性的人才能清晰地阐明。好比乌号弓、溪子弩需要有弦才能发射;也就像越国的小船和蜀地的小艇,不能没有水却漂浮一样。如果带有丝绳的利箭在空中乱射,罗网在大地川泽四处乱撒,鸟兽尽管想飞翔奔走,但这种险恶的环境又怎能允许呢!所以《诗经》唱道:“采着卷耳,采来采去不满一箩筐。怀念远方的人,就把箩筐放在大路旁。”这是在思慕远古的好世道啊!




>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刘安(前179—前122),西汉皇族,淮南王,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他曾招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编写《鸿烈》,亦称《淮南子》。




> > 目录

目录

卷一原道训
卷二俶真训
卷三天文训
卷四地形训
卷五时则训
卷六览冥训
卷七精神训
卷八本经训
卷九主术训
卷十缪称训
卷十一齐俗训
卷十二道应训
卷十三汜论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五兵略训
卷十六说山训
卷十七说林训
卷十八人间训
卷十九修务训
卷二十泰族训
卷二十一要略




《淮南子》:探寻道法自然,洞察宇宙奥秘的古代智慧宝典 《淮南子》是一部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宇宙论、政治学、历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它不仅是理解汉代思想发展的重要窗口,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股源远流长的智慧之泉。这部著作以其独特的道家视角,对天地万物、人生哲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 成书背景与作者渊源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时期,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纂而成。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袭封淮南王。他胸怀大志,却因政治上的失意,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哲学和炼丹之中。在他的召集下,聚集了一批当时的贤士能人,如苏飞、李尚、苏由、毛诱、陈义、伍被、左吴、田由、雷被、慎到、屈景、盖公、贾谊等,共同在淮南王宫中“下雽”(一说“下闳”,指集会论议),历时多年,终于完成了这部煌煌巨著。 《淮南子》的编纂,并非出于一人之手,而是集结了当时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的学者们的智慧结晶。这使得《淮南子》呈现出一种包容而多元的学术风貌,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多种学派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与创新。刘安本人虽非纯粹的学术大家,但其作为组织者和思想主导者,其求索真理、融合百家的精神,贯穿于全书之中,赋予了《淮南子》独特的魅力。 二、 内容体系与核心思想 《淮南子》全书共二十一篇,篇名或言道,或言天地,或言人物,或言治国,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其核心思想围绕着“道”展开,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道”在《淮南子》中具有多重含义,既是天地万物的生成之始,也是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更是圣人治理天下的最高准则。 1.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是《淮南子》最 fundamental 的思想。它强调天地万物都遵循自然的规律而运行,人类也应当效法自然,顺应天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书中反复论述“道”无形无名,却能化生万物;“道”无为而无不为,体现了自然界运行的奥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应遵循这一规律,避免违背自然,强求不合时宜之事。 2. 宇宙生成论:《淮南子》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进行了宏大的构想。它描述了“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以及“气”的阴阳相生、化合万物的机制。从太初的混沌,到天地初开,再到万物的形成,书中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宇宙画卷,体现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早期探索。 3. 阴阳五行学说:《淮南子》继承并发展了阴阳五行学说,将其视为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书中详细阐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五行的相生相克,并将这些学说应用于天象、地理、人事等各个方面,试图从中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4. 人性论与道德修养:《淮南子》对人的本性进行了探讨,认为人有“仁义”之心,但也受情欲的干扰。它提出“道”是实现人性至善的根本,而“德”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圣人通过修养“德”,可以达到“道”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5. 政治哲学与治国方略:《淮南子》将“道”的原则应用于政治实践,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它主张君主应效法“道”的无为,不妄为,不扰民,以达到“治而不治”的理想状态。书中也强调了法制的重要性,认为“法”是实现“道”的手段,需要与“道”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6. 历史观与社会观:《淮南子》对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兴衰进行了反思。它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必然,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也关注社会民生,强调“民为邦本”,认为国家的强大与否,最终取决于民心的向背。 三、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淮南子》不仅是一部思想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其语言风格鲜明,论述方式多样,展现了汉代散文的魅力。 1. 譬喻丰富,形象生动:《淮南子》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来阐述抽象的哲理,使之形象化,易于理解。无论是对宇宙的描绘,还是对人生的感悟,都常常借助生动的比喻,如“覆舟之戒”、“朝菌不知晦朔”、“蚍蜉撼树”等,这些譬喻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2. 论辩严谨,说理深刻:书中在阐述观点时,论辩逻辑严谨,说理深刻。它常常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使得其论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说服力。 3. 文辞华美,富于想象:《淮南子》的语言华美而富有想象力,其对神话传说、古代史事的描绘,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对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的记述,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世界。 4. 篇章结构清晰,富于变化:虽然篇章众多,但《淮南子》的整体结构仍然清晰。每篇文章都有其核心主题,同时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叙述方式上,既有议论,也有记叙,更有寓言,形式灵活多样。 四、 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淮南子》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对道家思想的发展:《淮南子》在继承老子、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道家学说,特别是其对“道”的阐释,以及“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对汉代思想的塑造:《淮南子》作为一部集大成的著作,汇集了当时各种学派的思想,对汉代的“独尊儒术”之外的“杂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汉代思想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 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淮南子》中的许多故事、典故和譬喻,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人们的日常语言表达。 4. 现实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淮南子》所蕴含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于我们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也提醒我们审慎施政,尊重规律,避免过度干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对人性、道德的探讨,也为我们构建现代道德体系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总而言之,《淮南子》是一部集哲学、科学、文学于一体的古代智慧宝典。它以其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为我们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奥秘,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方略,以及修身养性的智慧。研读《淮南子》,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度体验,更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启迪。它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方面,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的宏大视野。阅读《淮南子》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此交汇、碰撞、融合的痕迹。这种多元思想的交织,使得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想象中更为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像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涵盖了天文、地理、政治、伦理乃至于养生之术。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似乎秉持着一个共同的理念:即向现代读者展示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完整面貌,而非仅仅截取某个片段进行孤立研究。正是这种系统性的呈现,让我对先秦两汉时期的知识结构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感觉到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制高点上,俯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浩瀚星空。

评分

对于我这样热衷于研究古代思想史的人来说,注释的深度和广度是检验一部整理本价值的核心标准。令人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注释上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词解释,更是对典故出处的考证,对术语的哲学溯源,乃至对不同流派观点的对比分析。比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古代的星象学说或阴阳五行之术时,注释部分往往会引述《周髀算经》或《礼记》中的相关条文进行印证,这种多学科的交叉印证,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可靠性。这不再是一本孤立的文本解读,而是一个知识网络在围绕《淮南子》展开的精密构建。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未曾留意过的细微差异,这些都归功于编者严谨细致的校勘工作,让人对这部经典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见便觉大气磅礴,沉甸甸的份量让人对手中古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内页纸张的质感细腻而富有韧性,泛着淡淡的米黄色,长时间阅读下来对眼睛也相当友好。字体排版上,看得出设计者的用心,正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栏目中,疏密得当,即使是初次接触古文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重点,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困扰。特别是那些繁复的引文和典故,注释部分标注得极为详尽,犹如一位耐心十足的导游,在历史的长河中为我们指点迷津。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尊重,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充分考虑了现代读者的便利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先贤的沉静对话,实体书的触感和墨香,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阅读体验,那种踏实和专注感,是阅读经典所必需的精神仪式。整体而言,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对国学经典无限尊重的典藏之作。

评分

我主要利用通勤和午休时间阅读这本书,对于这种篇幅宏大的古典文献,便携性和阅读的连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是包含原文、注释和译文的完整版本,但其整体设计上却做到了“大容量,小负荷”。它的开本选择得非常适宜,既保证了阅读时能看得清细节,又方便单手持握,不会像某些精装大部头那样,需要端坐在书桌前才能翻开。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注释和译文布局设计得非常巧妙,使得读者可以在不完全中断主文阅读流程的情况下,快速扫视侧边或底部的解读,这种“眼不离本句”的设计哲学,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效率。对于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能够随时随地沉浸于古典智慧的滋养,实属一大幸事。

评分

我之前尝试阅读过一些不同版本的《淮南子》,但常常因为晦涩难懂而半途而废。直到接触到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中的《淮南子》,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它的译文部分处理得极为高明,既没有流于直白的口水话,生硬地破坏原文的意境,也没有一味追求佶屈聱牙的仿古腔调。译者似乎精准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去重构老子的哲学思辨和黄老之术的精髓。读到那些关于宇宙生成、治国方略的段落时,那些曾经如迷雾般笼罩的句子,一下子变得清晰透亮,仿佛心中的迷障被轻轻拂去。这种译法的精妙,使得《淮南子》这部充满奇思妙想和博大学问的著作,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真正走入了寻常爱书人的精神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