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廿二史劄记校证(套装共2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书中对各朝历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考辨订正了重要史实。主要内容包括:司马迁作史年岁、班固作史年岁、各史例目异同、史记编次、褚少孙补史、记不止十篇、史记有后人窜人处等。
武陵王晔传,增幼时生母死,晔思慕不异成人,高帝令与武帝同居。帝时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晔尝以指昼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无棊局,乃破荻为片,纵横为之,指点行势,遂至名品。后侍武帝宴,醉伏地,貂抄肉袢,帝曰:「污貂。」对曰:「陛下爱其羽毛,而疎其骨肉。」又尝在帝前与竟陵王子良围棋,子良大北,豫章王嶷私劝其让。晔曰:「生平未尝一口妄语,执心疏肄,偏不知悔。」
江夏王锋传,增其母张氏为宋苍梧王逼取,又欲害锋,高帝乃匿锋于张氏村舍。五岁学凤尾诺,一学即工。武帝禁藩邸诸王不得读异书,五经之外,惟许看孝子图,锋乃密使人买书。锋善琴,帝欲试以临人,(锋(鄱阳王锵)曰:(昔邹忌鼓琴,齐威王委以国政。」遂出为南徐州刺史。善与人交。幕僚王(文)和赴益州任,来告,流涕曰:「下官少来未尝作诗,今日连恋,不觉文生于情。」锋工书,南郡王昭业谓武帝曰:「臣书胜江夏。」帝曰:「阁梨第一,法身第二。」法身昭业小名,阁梨锋小名也。明帝辅政时,锋危惧,深自晦迹。江柘曰:「江夏王有才行,而善能匿迹。」锋闻叹曰:「江柘遂为混沌画眉,益反敝耳。寡人声酒自耽,狗马是好,岂复一毫于平生哉。」尝着修柏赋以寓意。
卷一史记汉书
司马迁作史年岁
班固作史年岁
各史例目异同
史记编次
褚少孙补史
记不止十篇
史记有后人窜人处
史记律书即兵书
史记变体
汉王父母妻子
五世相韩
遇秦论三处引用
史记自相歧互处
史汉不同处
史汉互有得失
卷二史记汉书
汉书移置史记文
汉书多载有用之文
汉书增传
汉书增事迹
漠书书恒山王
汉书武帝纪赞不言武功
汉帝多自立庙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汉初诸侯王自置官属
武帝年号系元狩以后追建
汉儒言灾异
汉重日食
汉诏多惧词
汉时以经义断事
贤良方正茂材直言多举现任官
汉时诸王国各自纪年
三老孝悌力田皆乡官名
汉三公官
灾异策免三公
上书无忌讳
上书召见
汉武用将
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
与苏武同出使者
卷三史记汉书
汉使立功绝域
武帝时刑罚之滥
两帝捕盗法不同
吕武不当并称
躬汉初妃后多出微贱
婚娶不论行辈
皇子系母姓
汉公主不讳私夫
汉诸王荒乱
上尊养牛
两汉多凤凰
汉多黄金
先生或只称一字
汉外戚辅政
两汉外戚之祸
两汉丧服无定制
长官丧服
王莽之败
王莽时起兵者皆称汉后
王莽自杀子孙
王莽引经义以文其奸
卷四后汉书
后汉书编次订正
后汉书间有疏漏处
汉帝多自作诏
光武信谶书
光武多免奴婢
东汉功臣多近儒
东汉四亲庙别祭
东汉诸帝多不永年
东汉多母后临朝外藩人继
外藩人继追尊本生
夫在称太
东汉废太子皆保全
卷五后汉书
累世经学
四世三公
东汉尚名节
曹娥叔先雄
召用不论资格
擅去官者无禁
籍没财产代民租
倩代文字
党禁之起
东汉宦官
宦官之害民
汉末诸臣劾治宦官
宦官亦有贤者
卷六三国志
后汉书三国志书法不同处
三国志书法
三国志多回护
三国志书事得实处
三国志立传繁筒不同处
三国志误处
荀或传
苟或郭嘉二传附会处
陈寿论诸葛亮
裴松之三国志注
卷七三国志
汉复古九州岛
关张之勇
借荆州之非
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
禅代
魏晋禅代不同
九锡文
一人二史各传
晋书
晋书二
王导陶侃二传褒贬失当
卷八晋书
八王之乱
晋书所记怪异
东晋多幼主
晋帝多兄终弟及
愍元二帝即位
僭伪诸君有文学
九品中正
六朝清谈之习
清谈用麈尾
骆虞幡
建业有三城
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
相墓
唐人避讳之法
卷九宋齐梁陈书
宋书多徐爰旧本
宋书书晋宋革易之际
宋书书宋齐革易之际
宋书本纪书法
宋齐书带叙法
宋书纪魏事多误
宋书南史俱无沈田子沈林子傅
齐书旧本
齐书缺一卷
齐书书法用意处
齐书类叙法最善
梁书悉据国史立傅
梁书编传失检处
梁书多载饰终之诏
梁书有止足传无方伎传
古文自姚察始
陈书多避讳
萧子显姚思廉皆为父作传人正史
八朝史至宋始行
卷十宋梁陈书并南史
南史仿陈寿三国志体例
南北史子孙附传之例
南史删宋书最多
南史过求简净之失
南史误处
南史增齐书处
南史与齐书互异处
南史增删梁书处
南史删梁书处
南史增梁书有关系处
……
卷十二宋齐梁陈书并南史
卷十三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四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五魏齐周隋书并北史
卷十六新旧唐书
卷十七新旧唐书
卷十八新旧唐书
卷十九新旧唐书
卷二十新旧唐书
卷二十一五代史
卷二十二五代史
卷二十三宋辽金史
卷二十四宋史
卷二十五宋史
卷二十六宋史
卷二十七辽史金史
卷二十八金史
卷二十九元史
卷三十元史
卷三十一明史
卷三十二明史
卷三十三明史
卷三十四明史
卷三十五明史
卷三十六明史
附补遗
附录一清代改译辽金元三史人名官名地名与原译名对照表
附录二旧序与题跋
阅读史学经典的过程,本身就是与古人对话的过程,而这套校证本极大地深化了这种对话的质量。每一次翻阅,都能感觉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清晰感。以往阅读原著时,总会因为一些难以辨认的异体字或者存疑的断句而感到阅读的链条被打断,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查阅字典或注释。而这套书的精细校理,无疑为我们铺平了道路。它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让人能够更专注于史料本身所承载的历史叙事和思想价值。我尤其注意到,校证者对于一些历史名词和地名的处理,显示出极高的专业素养,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应现代汉语,更是结合了历代文献的用法进行了审慎的取舍。这让阅读体验从枯燥的文字辨析,升华为一种对古代社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实用价值给予最高的评价,它无疑是文史专业学生和青年学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以往查阅相关史料,经常需要穿梭于各个古籍数据库或者跑图书馆去比对不同版本的异文,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关键信息。有了这套经过精心校勘的版本,很多原本模糊不清的疑难点,都能迎刃而解。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标准”的文本,更像是一个内置的“史学侦探工具包”,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此处会产生这样的差异?是抄写错误、版本演变,还是作者后期的修订?这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审视,恰恰是史学研究的精髓所在。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关键史实或重要概念的段落,看经过校证后的文字,是否能为我的理解带来新的启发。这套书体现了一种对“真”的执着追求,对于任何想在古代史领域做出扎实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对于长期关注中国史学发展脉络的人而言,这套书的出版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它标志着我国传统基础文献整理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不仅仅是某一位或某几位学者心血的结晶,更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界数十年积累的成果的一种集中体现。我关注的重点在于,通过对不同版本细节的对比,我们能间接窥见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变化。比如,在某一历史转折点的叙述上,不同朝代的抄本可能存在微妙的侧重或删改,这些“校异”的地方,往往比“正文”本身更能揭示当时的政治气候或文化心态。所以,这套书不只是一本校对版,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古代史学思想演变的新维度。它促使我们思考,文本的“流变”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
评分这套书的整体编排风格显得极为沉稳内敛,没有过多花哨的装潢或导读,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文本的梳理与考订之上,这正是我所偏好的古典学研究范式。它不像某些当代学术读物那样,试图用时髦的理论包装旧的内容,而是老老实实地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文本的可靠性。这种“笨功夫”的背后,蕴含着对学术伦理的最高敬意。我喜欢它在校注部分所展现的克制与专业,它不会武断地判定某个版本一定“对”或“错”,而是清晰地列出不同版本间的对照和选择依据,将最终的解释权留给读者,同时提供了充分的论证基础。这种开放性与严谨性兼备的姿态,使得它既能服务于专业研究,也适合那些对古代文献有较深兴趣的普通读者,让他们能够安全地“入门”到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史学著作中去,而不用担心被错误的引文误导。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实在令人眼前一亮,从纸张的选择到印刷的精细程度,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基本典籍”的尊重。拿到手沉甸甸的,很有分量,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字体选择的古朴与清晰度的平衡,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史研究的爱好者,我深知基础文献的校勘工作是多么耗时费力且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依赖的二手资料或影印本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影响了对原意的准确把握。因此,一套严谨的校证本,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阐释历史,简直是如获至宝。光是翻阅目录和导言部分,就能感受到编纂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是如何一丝不苟地核对不同版本,如何审慎地对待每一次文字的更迭,这种匠人精神,在如今的快节奏出版界,已经越来越稀有了。我期待着能沉下心来,对照着手头的其他版本,细细品味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