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启蒙教育
  • 传统文化
  • 儿童读物
  •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弟子规
  • 蒙学
  • 文白对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xytx550243576
商品编码:27715629021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576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宋)王应麟等,著,姚彦汝,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目录】

三字经

(南宋)王应麟 ……………… 005

百家姓

(北宋)佚名 ………………… 049

千字文

(南朝·梁)周兴嗣 ………… 101

弟子规

(清)李毓秀 ………………… 131


  作者介绍

《三字经》作者,王应麟(1223-1296年),字伯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百家姓》作者,为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生平不详。《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约469 - 521)字思纂,陈郡项人。世居姑熟,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弟子规》作者,李毓秀(1662-1722),字子潜,号采三。清初学者、教育家。


  精彩书摘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人之初,性本善。①

性相近,习相远。②

【注释】

①初:初始。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禀性。

②性:性情。习:幼习。

【译文】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性

原本是相近的,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使得他们相

差甚远。

* * *

苟不教,性乃迁。①

教之道,贵以专。②

【注释】

①苟:如果。乃:于是。迁:变化。

②道:方法,道理。专:专一,专注。

【译文】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教育

的方法,贵在专一。

* * *

昔孟母,择邻处。①

子不学,断机杼。②

【注释】

①择:选择。处:居住。

②子:即孟子。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三字经

【译文】

从前,孟子的母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

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她看到孟子不努力学习,

就生气地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以此来教育、激励孟

子好好学习。

* * *

窦燕山,有义方。①

教五子,名俱扬。②

【注释】

①窦燕山:指五代末年的窦禹钧,他是蓟州(

津蓟县)人,邻近燕山(此指小燕山,位于天津北,

北京西南),所以称他为窦燕山。义方:这里指教育

子女的正确方法。

②俱:全,都。

【译文】

五代时燕山的窦禹钧,教子有方。他教养的五个

儿子相继都考中了进士,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美名

远扬。

* * *

养不教,父之过。①

教不严,师之惰。②

【注释】

①养:抚养。过:过失,过错。

②严:严格。惰:懈怠,这里指失职。

【译文】

生养儿女而不进行教育,这是做父的过错。对

学生进行教育,但不严格要求,这是做教师的失职。

* * *

子不学,非所宜。①

幼不学,老何为。②

【注释】

①宜:应当,适当。

②幼:年少时。何为:做什么。

【译文】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如果小时候不

好好学习,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 * *

玉不琢,不成器。①

人不学,不知义。②

【注释】

①玉:美玉。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器:

器物。

②义:义理,道理。

【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打磨,就不能制成精美的玉

器。人不通过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为人子,方少时。①

师友,习礼仪。②

【注释】

①为:做。方:正当。

②:近。习:学习。

【译文】

为人子弟,年少的时候,就应当近良师,结交

益友,学习为人处世的礼节和知识。

* * *

香九龄,能温席。①

孝于,所当执。②

【注释】

①香:指黄香,东汉时人,以孝行闻名。温:

使……变得温暖。

②:父母。执:做到。

【译文】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在严寒的冬

天,先用身体温暖父的枕席后,再请父就寝。孝

敬父母,是做儿女应当做到的。

* * *

融四岁,能让梨。①

弟于长,宜先知。②

【注释】

①融:指东汉学者孔融。

②先:趁早。知:知道。

【译文】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要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

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

道的。

* * *

首孝弟,次见闻。①

知某数,识某文。②

【注释】

①首:首先。孝:孝敬父母。弟:通“悌”(tì),

尊敬兄长。

②某:指代一定的或不确定的人或事物。文:文字。

【译文】

做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

接下来是增长见闻。要知道基本的算术,以及认识一

些文字。

* * *

一而十,十而百。①

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①一:数之始。十:数之终。

【译文】

数字从一开始,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

百为千,十个千为万。

三才者,天地人。①

三光者,日月星。②

【注释】

①三才:指天才、地才、人才。

②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

【译文】

古书上所指的三才,是指天、地、人。古书上所

说的三光,是指太阳、月亮和星星。

* * *

三纲者,君臣义。①

父子,夫妇顺。②

【注释】

①纲:纲领,法则。“三纲”一词出自班固所著

《白虎通义》。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

②:父子天性。顺:和顺,顺从。

【译文】

古书上所说的三纲,是指君臣之间有忠爱之意,

臣子服从国君;父子之间有天性之,子女服从父

母;夫妇之间有和顺之义,妻子顺从丈夫。

* * *

曰春夏,曰秋冬。①

此四时,运不穷。②

【注释】

①曰:说,谈到。

②时:季节。运:运行。不穷:没有穷尽。

【译文】

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是一年的四个季节,这

四个季节循环交替,运行不止,无穷无尽。

* * *

曰南北,曰西东。①

此四方,应乎中。②

【注释】

①南北、西东:四方的方向。

②应:相应,照应。中:南北西北四个方向的聚合

点称为中,指。

【译文】

南方、北方、西方、东方是四面的方位,这四个

方位都是与点相对应而确定的。

* * *

曰水火,木金土。①

此五行,本乎数。②

【注释】

①水火、木金土:古人所说的五行。五行学说的

核心内容就是生克平衡。五行的相生:金生水,水生

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的相克:金克

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②本:根本。数:天理。

【译文】

水火木金土就是五行,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是

由天理所决定的。

* * *

曰仁义,礼智信。①

此五常,不容紊。②

【注释】

①仁:爱心。义:应当做的事。礼:礼节。智:有

才识而明道理。信:信用。

②常:天道之常。紊:紊乱。

【译文】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这五条

准则要遵守,不容许疏忽紊乱。

* * *

稻粱菽,麦黍稷。①

此六谷,人所食。②

【注释】

①稻:禾本科植物,连皮叫稻,去皮叫米。粱:比粟

米稍大,有青、黄、白三种。菽:豆的总称。麦:麦子。

黍:黍米,有红、白、黄、黑四种,能酿酒。稷:高粱。

②谷:谷物的总称。

【译文】

稻、粱、菽、麦、黍、稷是六种粮食,是人们的

主要食物。

* * *

马牛羊,鸡犬豕。①

此六畜,人所饲。②

【注释】

①豕:猪。

②畜:受人类饲养的禽兽。饲:饲养,喂养。

【译文】

马、牛、羊、鸡、犬、猪是六畜,是人类饲养的

家畜。

* * *

曰喜怒,曰哀惧。①

爱恶欲,七情具。②

【注释】

①喜:快乐,高兴。怒:生气。哀:忧伤。惧:

害怕。

②爱:倾慕,喜欢。恶:憎恶。欲:欲望,欲念。

具:具备。

【译文】

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倾慕、憎恶、欲念,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七种情感。

* * *

匏土革,木石金。①

丝与竹,乃八音。②

【注释】

①匏:匏瓠(hù),类似葫芦,古代常用匏瓠做

乐器。土:这里指埙(xūn),有六孔。革:皮革,

指鼓。木:木器,可以做敔、柷。石:玉石,可以做

磬。金:指铜锣、铜鼓。

②丝:指琵琶琴瑟之类的乐器。竹:指笛子、

管龠(yuè)。

【译文】

用匏、土、皮革、木头、石头、金属、丝、竹这

八种材料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八种乐器,叫“八音”。

* * *

高曾祖,父而身。①

身而子,子而孙。②

【注释】

①自身以上称父,父之父称祖,祖之父称曾,曾之

父称高。

②自己以下称子,子之子称孙。

【译文】

由高祖、曾祖、祖父、父到自己,由自己到儿

子,儿子至孙子。

* * *

自子孙,至玄曾。①

乃九族,人之伦。②

【注释】

①孙之子称曾孙,曾孙之子称玄孙。

②九族:从高祖到玄孙共九世。伦:指长幼尊卑的

秩序。

【译文】

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自己、儿子、孙

子、曾孙、玄孙,这是“九族”,是人的长幼尊卑

秩序。

* * *

父子恩,夫妇从。①

兄则友,弟则恭。②

【注释】

①从:顺从,服从。

②友:友爱。恭:恭敬。

【译文】

儿子要报答父母的恩情,妻子要顺从自己的丈

夫,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恭敬。

* * *

长幼序,友与朋。①

君则敬,臣则忠。②

此十义,人所同。

【注释】

①序:次序,秩序。

②敬:敬重,尊重。忠:忠诚。

【译文】

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

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大臣要敬重,臣下对君

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们都应当共同遵守。

* * *

凡训蒙,须讲究。①

详训诂,名句读。②

【注释】

①训:训诫,教诲。蒙:指草之初生,比喻幼稚的

小孩。讲:讲解。究:探究,考究。

②训诂: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句读:一句为句,半

句为读,指文章中应停顿断句的地方。

【译文】

凡是教诲小孩读书,必须讲解义理,探究实事,既

要详细解释字词意义,又要说明应在何处停顿断句。

* * *

为学者,必有初。①

小学终,至四书。②

【注释】

①初:开头。

②小学:指宋人朱熹编写的《小学》,其讲述洒

扫、应对、进退之节,学其礼、乐、射、御、书、数

之文,知其事敬长之理。四书:《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这四部书的合称。

【译文】

致力读书学习的人,必定有一个开头。开始要学

习朱熹编写的《小学》,然后再学习《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

* * *

《论语》者,二十篇。①

群弟子,记善言。

【注释】

①《论语》:儒家著作。此书内容是孔子在鲁国与

弟子论学、论治、论礼、论乐。分为二十篇,都是孔

子的弟子们记载的善言。

【译文】

《论语》这部书,共有二十篇。都是孔子的弟子

们记载的有关孔子一生的嘉言高论。

* * *

《孟子》者,七篇止。①

讲道德,说仁义。

【注释】

①《孟子》:孟子所著儒家经典。孟子名轲,字

子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游于齐、梁列国君主,不

能大行其主张。退居邹国,与门徒讲说道德仁义,作

《孟子》七篇。

【译文】

《孟子》这部书是由孟轲所著,一共有七篇,核

心内容是道德和仁义。

* * *

作《中庸》,子思笔。①

中不偏,庸不易。②

【注释】

①《中庸》:书名,儒家经典。子思:孔子之孙,

孔鲤之子。作《中庸》一书,授予孟子。《中庸》一

书,共三十三篇。

②偏:偏差。易:改变。

【译文】

著述《中庸》的,是孔子的孙子孔伋(jí)。“中”

即不偏不倚,“庸”就是永远不变。

* * *

作《大学》,乃曾子。①

自修齐,至平治。

【注释】

①《大学》:书名,儒家经典。曾子:姓曾,名

参,字子舆。曾子曾受业于孔子。作《大学》一书,

俱述孔子之言,分为十章、三纲领、八条目。三

纲领是“在明德,在民,在于至善”。八条目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译文】

著述《大学》的,是曾子。文章的内容是论述提

高自身道德修养、管理家庭直至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的方法和道理。


  前言

前言

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所受的教育,对他以后各种观

念的形成、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人在成

长过程中,尽管会一一习得关于基本伦理、处世原

则、善恶判断等方面的知识,但“人之初”时所形成

的印象是zui深刻的。因此,好的启蒙教育对一个人来

说至关重要。

到目前为止,zui能让孩子接受,并且内容能够对孩

子起到良好启迪作用的启蒙读物,莫过于中华民族的传

统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

规》等,它们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传世典籍。尽管

是薄薄的一册书,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书中

的每个字、每句话,都是历经千百年沉淀的中华民族智

慧。许许多多的名人、大家就是读着这样的书长大的。

一个中国人,不论在何时何地,不管他受到什么样的教

育,也不管他是领导还是普通老百姓,永远都会记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本着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力争为广大儿童提

供的蒙学读物的精神,我们编写了本书,将《三

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四部广为

流传的经典书籍收入其中。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主要

选取了通行本中zui常见的一种,再参考其他版本的资

料,做到性与普适性的有机结合。

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年龄特点,本书在遵循

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拼音”“注释”“译文”等

辅助性文字,融入了精当的说明和点评。在给每个文

本注释时,我们并不做烦琐的引证,而是结合孩子的

特点,用平实易懂的语言来做讲解。并且在后面加入

了与原文相关的小故事和知识拓展板块,增加了本书

的趣味性,使孩子能够在品味经典的同时读到精彩的

故事,并能开阔视野,增加知识。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厚德人,一直都是每一

个龙的传人始终如一的追求,本书就是以此为出发

点,希望帮助每个孩子迈出走向辉煌明天的步。

这里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循循善诱,这里有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美丽传说,这里有“赵钱

孙李,周吴郑王”的铿锵音韵,那些睿智的文字告诉

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美好品

德,在给我们以智慧启迪的同时,又给我们以心灵的

享受。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普世价值,可

以发现真、善、美。它们的光芒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

而暗淡,相反,越是经过岁月的淘洗,它们的光辉越

是耀眼。



一部承载千古智慧的蒙学入门经典 翻开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您将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钥匙。它精选了在中国流传千年的四部经典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弟子规》,并以文白对照、注译的形式呈现,力求让每一个读者都能领略古人教诲的精髓,体悟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价值观与人生智慧。 《三字经》:一部浓缩的中华简史与道德训诫 《三字经》以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的韵律,将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与儒家伦理道德的精要,以一种极其精炼的方式呈现给初学者。它不仅仅是一部儿童启蒙读物,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讲起,历经朝代更迭,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同时,它又是一部深刻的道德指南,系统地阐述了“人之初,性本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列举了古代的圣贤典范,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观念。 本书对《三字经》的译注,力求贴近原文,保留其古朴典雅的语言风格,同时辅以现代通俗的解释,确保读者能够理解每一句的含义。注译部分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和人生哲理。例如,在讲到“首孝弟,次谨信”时,译注会详细解释“孝”与“弟”在儒家思想中的基础地位,以及“谨”与“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古代故事,让读者深刻体会这些美德的力量。 《百家姓》:一部姓氏的寻根与家族的传承 《百家姓》以四言体写就,以姓氏为纲,罗列了当时常见的姓氏,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不仅仅是一份姓氏的名录,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历史记忆。《百家姓》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血缘关系和家族传承的高度重视。 在本读本中,我们不仅呈现了《百家姓》原文,更在注释中融入了部分姓氏的起源、演变,以及与这些姓氏相关的历史名人故事。通过阅读《百家姓》,读者可以了解到自己姓氏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辽阔与深邃。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说,姓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是家族历史的印记。《百家姓》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重温这份宝贵的连接,理解家族传承的重要意义。 《千字文》:一部汉字之美的百科全书与启蒙之窗 《千字文》以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织成一篇内容宏大、意境深远的启蒙教材。它从天文地理、自然万物,到人事伦理、历史典故,无所不包,展现了汉字的无穷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独特的四字一句、韵律和谐的特点,使其成为历代识字启蒙的经典篇章。 本书对《千字文》的译注,力求展现其文字的优美与内容的丰富。译注部分不仅解释了每个汉字的具体含义,更深入解读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所描绘的宏大图景。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开篇,到“谓语助者,焉能究其真”的哲学思考,《千字文》带领读者在方寸之间,领略宇宙的浩瀚、自然的和谐、人生的哲理。译注中会穿插讲解与文中提及的自然现象、历史人物、典故相关的知识,让读者在学习汉字的同时,也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弟子规》:一部贴近生活的道德实践指南 《弟子规》是另一部至关重要的蒙学读物,它源于孔子“孝经”,以贴近儿童生活的方式,具体阐述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在家、在校、出门、待人接物到学习、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都给出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它强调“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核心美德,是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和个人品德培养的基石。 本书对《弟子规》的译注,格外注重其生活化的实践意义。译注将古老的训诫转化为现代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行为指南。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样的话,会在译注中联系到现代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强调尊重与孝顺的具体体现。“亲仁,善与人交”等内容,则会延伸到人际交往的智慧,教导读者如何与人为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弟子规》的解读,旨在帮助读者将书本上的道理,切实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教养的人。 文白对照,注译精良:开启顺畅的阅读体验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文白对照,译注精良”的编排方式。每一个经典篇章,都提供原文,并在其下方或侧边附带白话文的翻译。这种对照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清晰地理解其含义。 更为重要的是,本书的注译部分,由资深国学研究者倾力打造。他们不仅精通古文,更深谙中华文化精髓。注译力求准确、深入,不仅解释字词的训诂,更挖掘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哲学思想。例如,在《千字文》中,遇到涉及天文、地理的词汇,注译会进行简要的科普;在《三字经》中,遇到提及历史人物的段落,注译会补充相关的历史事件。对于《弟子规》中一些行为规范,译注会结合现代社会特点,给出恰当的解读和建议。这种细致入微的注译,让读者在品读经典的同时,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精粹呈现,蒙学之本:点亮智慧人生 这部《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所汇集的四部经典,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子孙后代进行品德熏陶、知识启蒙的根本。它们以最朴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道德、历史、文字、礼仪等,深深地根植于读者的心中。 《三字经》 搭建起认识世界、了解历史的初步框架; 《百家姓》 让你追溯家族的根源,体味姓氏的情感; 《千字文》 开启你对汉字之美和知识海洋的探索; 《弟子规》 则教你如何立身处世,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这不仅仅是一本为儿童设计的启蒙读物,更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段、渴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个人修养的读者。它以其经典的选本、精良的译注,为您打开一扇认识中华文明、感悟人生真谛的窗口。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对国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点亮智慧人生。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这些古老的智慧,不仅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与传承,更能从中汲取力量,指导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品格,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立足之道,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蒙学家训读本》,将是您在这个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是一部诚意满满的“工具书”与“启蒙书”的完美结合体。从一个经常需要查阅资料的读书人角度来看,它的索引系统和条理编排都非常清晰,方便快速定位到需要的篇目或具体的解释。我尤其欣赏它在《弟子规》部分的注释,它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孝悌忠信”的表面说教,而是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伦理规范在现代生活中的适用性与转化路径,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文献学习,上升到了生活哲学的层面。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每次都能获得一些新的启发。这种持久的阅读价值,才是衡量一本经典读物是否优秀的试金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一个方面,这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的好坏。纸张的选用似乎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这对于需要沉下心来体会古人智慧的经典阅读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以前买过一些版本,封面很快就磨损了,内页也容易泛黄,而这本的质感看起来非常耐用,仿佛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也象征着它所承载的文化是可以流传下去的。总的来说,这是一套看得出编辑和出版团队用心良苦的作品,无论是作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伴侣,还是作为向下一代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它都提供了一个极其优秀且可靠的选择。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重拾国学根基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的合集,拿到手的时候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的感觉,装帧很典雅,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国学经典。我小时候其实也接触过这些篇目,但那时候更多是机械地背诵,囫囵吞枣,现在重新拾起来,才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特别是它的“译注”和“文白对照”设计,简直是为现代读者量身定做的良药。比如《三字经》里有些词句,放在古代的语境里很容易理解,但搁到今天,如果不加解释,很多人会一头雾水,这本书的注释就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清晰地阐释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我特别喜欢看它对一些典故的考证,读起来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感觉自己的文化底蕴也随之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国学经典的注疏版本太多了,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浅薄,流于表面,读完跟没读一样。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文白对照”做得极具匠心,白话译文力求信达雅,既贴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又努力捕捉到古文的那种凝练和力量感。我特别对比了几个关键的句子,发现这本书的译文在传达原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没有因为追求流畅而损失掉原文中蕴含的哲理。这种处理方式,让那些对文言文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地领略到国学精粹的魅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从古老智慧到现代思维的桥梁,让我这个成年人也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蒙学读本”这一概念的精准把握和深度挖掘。它不仅仅是将四部经典简单地汇编在一起,更是在编排上体现了对少儿启蒙教育的深刻理解。我留意到,它在排版上非常注重阅读的节奏感和舒适度,字体大小适中,疏密有致,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友好设计。更重要的是,它对原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没有进行任何不必要的“现代化”改动,确保了原汁原味。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体现在每一个注释的措辞上,严谨又不失温度。我发现即便是像《百家姓》这种主要目的是识字和记忆顺序的篇章,书中也加入了一些关于姓氏起源的趣味解读,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枯燥的记忆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对于带着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来说,无疑提供了绝佳的互动素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