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是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十二五”期间推出的《中国经济到了*危险的边缘》《改革如何再出发》《中国经济的旧制度与新常态》三本经典著作的重新编辑再次出版。书中大量的政策分析是对中国在经济改革上一个五年的全面回顾,也是对下一个五年的理性展望。在当前步入改革“深水期”的紧要关头本书是一本极具参考性和实践性的*威著作。
郎咸平 经济学家,美国沃顿商学院博士,曾任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讲座教授。在《金融学期刊》等*级学术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出版的著作主要有郎咸平说系列、财经郎眼系列、郎咸平经典案例系列等,近期出版的作品有《郎咸平说:你的投资机会在哪里》《郎咸平说:新经济颠覆了什么》《财经郎眼10:我们离幸福还有多远》。
第*节 我为什么要写作这三本书
一、危机如期而至
二、改革重新出发
三、新常态是什么
第二节 我们的时代与我们的局限
一、认清当下的大环境
二、拉美的教训与东亚的经验
三、发展经济必须摆脱意识形态藩篱
第三节 几个关于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既得利益集团是改革的*大阻力
二、金融/地产泡沫化是中国经济的*大敌人
三、制造业竞争力衰退是中国经济的*大隐患
第四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Ⅰ
第五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Ⅱ
第六节 我的经济改革观Ⅲ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危险的边缘》一书中开篇指出: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仍然要这样说。很多专家学者开始急不可耐地总结“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殊不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过去的成功经验完全有可能成为阻碍改革的思维定式,过去改革的受益群体完全有可能成为阻碍改革的利益集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越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越要头脑冷静、保持清醒、认清问题,因为一步走错就再难回头、万劫不复。
为什么说改革是一项永恒的事业,永无止境?因为每一次改革,每一种特定的经济政策,都会产生相应的既得利益集团,而既得利益集团会阻碍社会的继续进步。一个好的社会,可以有效克服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不断推动改革,从而不断给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一个发展停滞的社会,则往往是被既得利益集团牢牢把持而动弹不得。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制度,改革应该永远在路上,这对任何国家都一样。如果有停止改革,停止对抗利益集团,那么历史就真正终结了。
我是“喝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当然知道产权和企业家才能的重要性,但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必须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益,而不是让极少数人一夜暴富。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入私人腰包,又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在一夜之间陷入困境,结果差点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国企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虽然已有很大不同,但如果按照“一卖就灵”的路子走下去,我敢肯定地说,结果只能更坏而不是更好。
我花了20年时间研究马克思,*后把我这么多年的思考写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我在书中得出一个非常震撼的结论,那就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共产主义本身,他真正追求的是和谐社会,其他都不过是手段而已。而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同样对于资本家剥削工人感到痛心疾首,从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社会主义者。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其实马克思与亚当-斯密所追求的理想是一样的,两个人都致力于探索实现和谐社会的路径。不同的是,马克思希望透过阶级斗争打击腐败,实现民主与法治,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而亚当-斯密希望透过一只“看不见的手”杜绝腐败,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那么,我想请问各位,亚当-斯密跟马克思谁是左派,谁是右派?他们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把手段当做目的,为左而左、为右而右,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有希望。
我平时比较关注宏观经济方面的内容,之前也看过不少关于中国经济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书一样,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郎教授在书中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内在逻辑以及未来走向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他不仅仅是在罗列现象,而是在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且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中国模式”的探讨,以及如何在全球经济变局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他所提出的“内需驱动”、“创新驱动”等概念,都让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并且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不谋而合。读完这套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而是能够洞察其内在的运行规律。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经济类书籍之一,它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对中国经济一直抱有浓厚兴趣,但常常感到自己像个站在迷雾中的人,看不清方向。直到我开始阅读这套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郎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复杂的经济现象一一梳理,就像一个高明的医生,精准地找到了病灶,并提出了治疗方案。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驱动力以及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提到的“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以及如何平衡发展与风险,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历史经验的借鉴,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他不仅仅是在讲经济理论,更是在讲中国经济的故事,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故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经济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而是成体系的认知。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关心中国经济的人的必读书籍,它能帮助你拨开迷雾,看清前行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对郎教授的经济分析有很高的评价,这套书更是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在这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经济改革观,并且深入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我特别欣赏他那种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精神。他提出的观点,虽然有时会引起争议,但都非常有深度,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他的逻辑所折服,也对中国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对于“供给侧改革”、“双循环”等重要经济战略的解读,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理论,更是关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它帮助我理清了许多模糊的认识,让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路径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落地的。郎教授不是坐在象牙塔里的学者,他有丰富的一线调研经验,他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现实的深刻理解之上的。他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抓住核心矛盾,并且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比如,在谈到如何激发市场活力时,他提出的具体措施,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一直认为,经济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需要具体的行动。而这套书正是这样一本充满行动力的书。它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来支撑他的观点,让我觉得他的分析非常扎实,可信度很高。读完后,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中国经济的现状,更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努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仔细读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足够让人惊叹郎教授的思考深度和视野广度了。他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剖析,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评论,而是深入到每一个微观细节,再拔高到宏观战略层面。我特别欣赏他提出的“结构性改革”概念,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他多年来在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应对中国经济挑战的核心思路。他并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问题,比如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国企改革的困境等等,而是试图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在为你解开经济的症结,既有警示,更有启发。那种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术态度,在这个时代尤为可贵。虽然有些观点可能挑战了传统认知,但正是这种碰撞,才更能激发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相信这套书会给我带来一场思维的盛宴,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