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订考

装订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西野嘉章 著
图书标签:
  • 装订
  • 考研
  • 专业书
  • 技术
  • 实操
  • 教程
  • 设计
  • 印刷
  • 装订技术
  • 职业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9969
商品编码:2818948131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装订考

定价:88.00元

作者:西野嘉章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086799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1.关于书籍设计美学的著作

作者西野嘉章是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馆长,他以“活字”“环衬”“菊版”“书盒”等与制书有关的名词作为各篇主题,配以近200幅相关书籍的珍贵全彩书影。汇集明治元年(1868年)至平成廿五年(2013年)150年间,日本图书装帧领域的*设计师、画家、作家的作品及其理念解析。《装订考》不仅是一部书籍设计史,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书籍装帧辞典。

2.出版人、藏书家、爱书人都应入手的纸质书宝典

近代日本的书籍装帧,融合了日本、中国、西洋三方的形式、技术与素材,依照三方各自所占比例的不同,而使书貌有了多样的变化。本书回顾了150年来日本至为精美、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书的装帧设计,其中不乏读者熟悉的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森鸥外、竹久梦二等大文豪的经典作品。作者在剖析装帧理念的同时,还补充了许多大作家与书籍设计师的逸闻,不仅有趣,也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

3.文艺青年、日本文化爱好者的升级利器

剖析了超过300本日本近代文学书籍的装帧,不仅是一本日本近代装帧史、出版史,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与美术发展史。透过作者涵蕴深厚而自在的文字,让我们得以想象,那个文学与艺术、做书与读书均无比美好的时代。

内容提要


本书是出版文化类图书。讲述了近代日本的书籍装帧发展历史。以“活字”“环衬”“菊版”“书盒”等与制书有关的名词作为各篇主题,并配以近200幅相关书籍的彩色照片,从日本近代以来的美术发展、文学译介、书籍装帧技术发展、国家之间书籍装帧互相影响等角度剖析了超过三百本日本近代文学书籍的装帧,一方面不仅是一本日本近代装帧史、出版史,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与美术发展史。

目录


近代制书史略——代序

活字《劝学( 初篇) 》(福泽谕吉、小幡笃次郎 著)

南京装帧《欧洲奇事? 花柳春话》([英]利顿 著、丹羽纯一郎 译、服部诚一 校阅)

日式装帧《欧洲小说? 哲烈祸福谭》(假名垣鲁文 校阅、宫岛春松 译)

更名出版《俄国奇闻? 花心蝶思录》([俄]普希金 著、服部诚一 校阅、高须治助 译)

书脊文字《开卷惊奇? 西洋复仇奇谭》(橘邨居士 译)

细密画 《意国薄伽丘翁〈十日谈〉之内?鸳鸯奇观》( [法]萨巴斯蒂埃? 卡斯特尔 译、菊亭静先生 校阅、近藤东之助 直译)

合订 《小说神髓》(坪内雄藏著)

异装本 《欧洲新话? 谷间之莺》([西班牙] 迈克尔? 塞万提斯著、斋藤良恭 译、爱花仙史 校阅)

新装版《新编? 黄昏日记(全)》(天香逸史 校阅、醒醒居士 编)

书口 《世界进步? 第二十世纪》([法]亚尔培? 洛比达 著、服部诚一 译)

插画封面《剧场乃犯罪》([法]鲍福著、泪香小史 译)

裱布装帧《政治小说? 条约改正》(涩柿园主人 著)

单一墨色北村门太郎与《蓬莱曲》(透谷蝉羽著)

软精装武内桂舟与《三人妻》(尾崎红叶著)

简装中村不折与《一叶舟》(岛崎藤村著、中村不折 画)

色彩 藤岛武二与《紫》(与谢野铁干著)

三六版 藤岛武二与《乱发》(凤晶子著)

线 长原止水与《玉匣两浦岛》(森鸥外著)

装帧画 小杉未醒与《爱弟通信》(国木田独步著)

袋纸 和田英作与《睡莲》(相马御风著)

菊版 平福百穗与《娜娜》(永井荷风译)

环衬 桥口五叶与《草合》(夏目漱石著)

图样 桥口五叶与《相合伞》(泉镜花著)

盛装 杉浦非水与《恋与恋》(小杉天外著)

双色印刷小丝源太郎与《餐后之歌》(木下杢太郎著)

书盒 北原白秋与《勿忘草》(北原白秋著)

烫银 谷崎润一郎与《异端者的悲哀》(谷崎润一郎著)

金版 锅井克之与《藏之中》(宇野浩二著)

袖珍本 津田青枫《桑葚》(三重吉著)

封底插画 广川松五郎与《抒情小曲集》(室生犀星 著)

包纸  恩地孝四郎《星期日》(竹久梦二 著)

图案  岸田刘生与《童话剧三篇》(武者小路实笃 著、岸田刘生 插画)

发行日  竹久梦二与《恋爱秘语》(竹久梦二 著)

皮革封面 长谷川巳之吉与《月下的一群》(堀口大学 译)

插入物件 冈田龙夫与《死刑宣告》(萩原恭次郎 著)

造字 柳濑正梦与《鸥》(金子洋文 著)

误植 柳濑正梦与《狼!》(藤森成吉 著)

定价 尾形龟之助与《诗集? 彩色玻璃街》(尾形龟之助 著)

用纸 东乡青儿与《可怕的孩子们》(让? 科克多 著,东乡青儿 译、插画、装帧)

横排文字 秦丰吉与《西洋十夜》( 阿瑟? 施尼兹勒 著、丸木砂土 译)

牛皮纸 村山知义与《亲吻梦和白骨》(远地辉武 著)

绘文字 吉田谦吉与《浅草红团》(川端康成 著)

假缀 佚名氏与《政务委员》( 李别金斯基 著、黑田辰男 译)

三方未裁切 阿部贞夫与《疾走的人》(池松高丽生 著)

页码 山胁岩与《苏维埃戏剧的印象》(园池公功 著)

衬页 江川正之与《鲁本斯的伪画》(堀辰雄 著)

拼接封面 谷崎润一郎与《春琴抄》(谷崎润一郎 著)

金属装帧 佐野繁次郎与《时钟》(横光利一 著)

普及版 吉原治良与《手套》(东乡青儿 著)

神原泰的装帧本

译注参考文献

日本年号与公历对照表

日本书籍装帧小识

玄风舍平成十二年版后记

平凡社 Library 版后记

作者介绍


【日】西野嘉章

1952年生,文学博士。现任日本东京大学综合研究博物馆馆长、教授。专攻博物馆工学、博物馆实验展示研究、出版印刷文化研究、美术史、美术文献学等。

主要著作有博物馆工学三部曲:《博物馆学》《大学博物馆》《二十一世纪博物馆》,以及《十五世纪普罗旺斯绘画研究》《装订考》等。其书籍设计与展示设计等作品,曾荣获日本与法国多项大奖。

文摘


序言



《编织时光的褶皱:古籍修复师的手记》 尘封的角落,泛黄的书页,弥漫着历史的低语。当指尖轻轻拂过一枚枚古老的印章,当目光穿透层层叠叠的墨迹,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便悄然展开。这本书,记录的并非惊心动魄的冒险,也非跌宕起伏的爱情,它讲述的是一群寂寂无闻的匠人,用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去对抗遗忘,去修复碎裂的文明。 故事的主人公,一位年近花甲的古籍修复师,名叫沈墨。他的名字,仿佛就带着一种墨香的沉静,一种笔画的温润。沈墨的一生,都献给了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濒临破碎的古老书籍。他不是魔术师,不能凭空变出完好的书卷;他也非学者,不必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他所做的,是一种近乎虔诚的“缝合”与“重生”。 书卷的开篇,便是一段关于“惜字如金”的朴素理念。沈墨的师父,一位同样沉默寡言的老修复师,曾经告诉他:“每一张纸,都承载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即便是破损,也是历史的印记,不可随意抹去。” 这句话,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沈墨的心底,也贯穿了他一生的修复哲学。 书中详细描绘了古籍修复的每一个精细步骤,仿佛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从最初的“诊断”,沈墨需要用他经验丰富的眼睛,判断纸张的材质、年代、受损程度,是虫蛀、霉变、火烧,还是水渍,亦或是人为的撕裂。每一种损伤,都有其独特的“病症”和“疗法”。他会小心翼翼地用软毛刷清理灰尘,用特制的药水浸泡,以去除难以想象的污渍。这个过程,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精准,一丝鲁莽都可能让本已脆弱不堪的书页彻底化为尘埃。 接着是“选材”与“配料”。为了修复,需要寻找与原书纸张材质、颜色、厚度相近的古纸。沈墨的书房里,收藏着各式各样来自不同年代、不同产地的古纸,它们如同珍贵的药材,静静地等待着被启用。他会根据书页的颜色,通过天然染料进行调配,力求修复后的痕迹与原书融为一体,不留一丝突兀。 最令人惊叹的,是“揭裱”和“托纸”的过程。当书页被严重撕裂,沈墨会用比发丝还细的特制工具,一层一层地将破损的纸张剥离,再小心翼翼地用新的纸张进行“托裱”。这如同给受伤的皮肤贴上创可贴,但比这要复杂和精细万倍。每一处断裂,每一个缺口,都需要用手工裁剪的纸片,一点一点地“填补”进去。有时,为了修复一个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他需要花费数小时的时间。 书中着重描写了沈墨对“飞白”的处理。古籍修复中,“飞白”指的是原本墨迹脱落,留下的空白区域。是保留空白,还是尝试“填墨”?这成为沈墨常常陷入沉思的难题。他不会轻易地进行填墨,因为那可能会破坏原有的韵味,甚至误读前人的意图。他更倾向于通过精湛的托裱技艺,让书页的整体感得以恢复,而那些“飞白”,则成为一种历史的“留白”,让观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时间的重量。 书中也穿插着沈墨与几位老朋友的交往,以及他内心深处的独白。有同行的老友,他们会在深夜的电话里,分享彼此在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难题,以及那些令人欣慰的成功。有偶尔来访的年轻学子,他们对古籍修复充满好奇,沈墨则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每一步的意义,并将自己的经验倾囊相授,希望这份“手艺”能够传承下去。 沈墨的内心,并非总是平静如水。有时,他也会为那些被忽视、被遗忘的古籍感到痛心。他会想起,在某个偏僻的寺庙,他曾发现一本被老鼠啃噬得面目全非的佛经;在某个私人收藏家那里,他看到一本珍贵的史料被随意地卷起,封面已经破损不堪。这些场景,都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惋惜。 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描述了沈墨修复一本残破不堪的《唐风集》的过程。这本诗集,曾被火烧过,边缘焦黑,纸张变得如同枯叶般脆弱。沈墨花了近一年时间,才将其修复如初。他描述了自己如何小心翼翼地将焦黑的边缘一点点去除,如何用特殊的药水稳定住易碎的书页,如何找到与原书纸张最为相似的古纸进行托裱。当最终完成的那一刻,他捧着这本几乎“脱胎换骨”的诗集,看着那些清晰的墨迹,仿佛真的听到了唐朝的歌咏在耳边回响。 书中也探讨了古籍修复的伦理问题。作为修复师,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干预”一本古籍?是追求“完好如初”,还是保留“历史痕迹”?沈墨的答案是,修复是为了让书籍能够继续存在,继续被阅读,但前提是尊重书籍本身的“生命”和“过往”。他不会为了追求完美而失去原有的韵味,他追求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介入,让历史的痕迹与修复的痕迹和谐共存。 故事的结尾,沈墨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依然活跃在修复台前。他的手,虽然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稳如磐石,但那份对古籍的敬畏,对匠心的坚守,却从未改变。他看着窗外,夕阳的光辉洒在书架上,那些被他亲手修复的书籍,正静静地闪耀着历史的光芒。他知道,他的工作,或许微不足道,但它却是对抗遗忘的一场漫长而寂静的战役,而他,便是这场战役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守护者。 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情节,它有的只是对匠人精神的细致描摹,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惜物”之心的温柔赞颂。它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也能闻到那淡淡的纸墨香,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宁静与厚重。它让你重新认识到,那些静静躺在书架上的古老书籍,并非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生命的活着的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某个领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之前从未涉足过的角落。作者的论证非常严谨,观点清晰,而且总是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提出令人信服的论据。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提出的某个观点而恍然大悟,仿佛 estaba 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突然有了答案。这种“啊哈”的时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出现,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智力上的满足感。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有趣,他善于运用比喻和类比,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即使是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也毫无阅读障碍。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默默复述作者的观点,试图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鼓励你去质疑,去探索,去打破陈规,寻找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无数个细微的瞬间被放大,然后又被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宏大的图景。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有耐心,他不会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匠人,一层一层地剥开事物的本质。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让那些原本可能被忽略的元素,瞬间变得鲜活生动。比如,他描述某个场景时,不仅写了声光,还写了空气的湿度,以及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仿佛让你亲身置身其中,感受着那一刻的气息。这种写法,让整个故事的节奏感非常强,既有紧张的张力,也有舒缓的留白,给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感觉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许多,思考了许多。有时候,我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这不像读一些快餐式的读物,看完就忘,这本书会让你在合上书本很久之后,依然能回味无穷,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触动你思考的联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彷佛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特的房间,但又彼此关联,引领着读者一步步深入。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一条看不见的线,将散落的珍珠串联成一条闪耀的长链。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叙事线索的把握,时而将时间轴拉得很长,时而又聚焦于某个瞬间,这种穿插交织的手法,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和悬念。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对下一章的内容充满好奇,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者某个伏笔会如何揭晓。这种精巧的结构,不仅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使得书中想要传达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它不是那种一眼望到底的平铺直叙,而是需要你一点点去拼凑,去领悟,最终才能感受到其全貌。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每一次的进展都带来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作者的语气平和而又不失力量,他娓娓道来,但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我从中读出了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洞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思考之上。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分享者的姿态,将自己的感悟呈现给读者。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被书中某个观点触动,然后陷入沉思,反思自己的经历和行为。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直接的“教你做什么”的指导,但它却能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对许多事情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且开始主动地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看到自己的潜能。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变得更加平静和有力量,不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而是能够专注于内心的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是一种比较复古的风格,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散发着一种陈旧而又神秘的气息。我拿到它的时候,首先就被这股沉甸甸的纸质感吸引了,拿在手里非常舒服,仿佛捧着一段尘封的历史。书页泛黄,边缘也略有磨损,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它可能经历过怎样的旅程,被多少双手翻阅过。这样的外观,无疑为阅读增添了一层仪式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心生期待。我尤其喜欢封面右上角那个小小的烫金图案,细节之处见匠心,也暗示着书中可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深刻的道理。整个包装给人的感觉是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不适合碎片化阅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找到这样一本外观就能引起共鸣的书,实属不易。它不张扬,不浮夸,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懂得它的人去发掘。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和它的外观一样,充满了质感和深度,或许是对过往的追溯,或许是对某种精神的探讨,总之,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