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哲学基础
定价:26.80元
作者:托马斯·阿奎那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447666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西方哲学经典之作全能博士托马斯·阿奎那代表作
欧洲中世纪神学集大成之作
台湾天主教圣托玛斯国际中心创办人吕穆迪译本
“我敦促你们,尊敬的兄弟们,完全、认真地恢复圣托马斯的金子般的智慧。”
——教皇利奥十三世(1879年在《永恒之父》的通谕中的号召)
“这只哑牛(阿奎那)将来会吼叫的,他的吼声将传遍整个世界。”
——大阿尔伯特(阿奎那的老师)内容提要
《哲学基础》共集结三大篇:性体因素论、物体与性体论、鲍也西周期论解。其中“性体因素论”讨论有形物体内在的性体因素,和外在的变化因素;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撮要。“物体与性体论”则是深究“物体”和“性体”这两个名辞的意义。“鲍也西周期论解”,则是阿奎那论解鲍也西所著之《周期论》。而后一篇中所提出的秉受论为阿奎那体系的思想中心。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家、神学家、自然神学的早提倡者之一。他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引入神学,创立了托马斯哲学学派,构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神学哲学体系,成为天主教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而他也成为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全能博士。著有《神学大全》《神学大纲》《驳异大全》等。
译者简介:吕穆迪,台湾天主教圣托马斯国际中心创办人。译有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多种,有《驳异大全》《哲学基础》等。文摘
序言
读完《哲学基础》,我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托马斯·阿奎那这位中世纪的巨匠,用他的智慧为我构建了一个理性与信仰和谐统一的宏大思想体系。以往我对哲学,尤其是像阿奎那这样深邃的哲学,总觉得是遥不可及的象牙塔,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枯燥的论证。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清晰且循序渐进的方式,引领我一步步走入这个思想的殿堂。 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存在”的探讨。阿奎那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抽象层面,而是将“存在”与“本质”紧密联系起来,并通过“类比”的方式,让我们理解上帝作为纯粹存在的“以太”是如何与其他一切存在者关联的。这种将神学与哲学巧妙融合的尝试,在我看来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他试图用理性去解释信仰,用逻辑去论证那些看似超越经验的真理。这种努力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不禁思考,人类的理性是否真的有能力触及到最根本的实在。 同时,他对“善”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善是事物“完成”或“圆满”的状态,这与我们日常理解的“好”有所不同,却又更为根本。他将善与目的性(telos)联系起来,认为万物都趋向于其自身的完善,而最终的圆满则指向了上帝。这种目的论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和结果,但阿奎那的哲学提醒我们,事物内在的“好”和“趋向”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根本。 他对“真理”的定义也颇具启发性。他区分了“心智的真理”(adequation of intellect and reality)和“事物的真理”(adequation of reality to intellect),并将后者最终归结为上帝的“心智”。这种对真理的层层剥离和深入探究,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知的真理,可能只是更宏大、更终极真理的映射。这促使我反思,我们对于知识和真理的追求,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理解世界,还是为了接近那终极的实在? 总而言之,《哲学基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拓展了我思考的边界,让我以一种更为广阔和深刻的视角去理解世界和人生。阿奎那的智慧穿越时空,至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我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评分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场跨越维度的智识盛宴。托马斯·阿奎那,一个如巨石般屹立于哲学史上的名字,通过《哲学基础》这本书,将他宏伟的哲学体系娓娓道来。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沉浸。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逻辑、理性与信仰交织而成的精妙结构之中,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任何一丝精妙之处。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神”的论证所吸引。阿奎那并非直接断言神的存在,而是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基于经验观察和逻辑推演的论证,层层递进地指向了那个“第一不动者”、“第一原因”、“必然存在者”。这些论证,如同一把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着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挑战着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他不是在灌输,而是在邀请我们一同去探寻,去质疑,去证明。这种邀请,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让我感受到哲学并非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不断生长的智慧。 书中关于“灵魂”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阿奎那将灵魂视为“形体”(matter)的“潜能”(potentiality)与“形式”(form)的统一体,而非一个独立于身体之外的抽象概念。这种“体形论”(hylomorphism)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我长期以来对身心二元论的困惑。他认为,灵魂作为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与身体紧密结合的,是我们作为人的本质所在。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价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再者,他对“美德”的论述,也让我看到了哲学在指导生活实践方面的力量。他区分了“智德”(intellectual virtues)与“伦理德”(moral virtues),并强调了它们在实现个人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他并没有将美德仅仅看作是道德的约束,而是将其视为达成人类最终目的——幸福(beatitudo)——的必要条件。这种将哲学与伦理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古老的智慧。 总而言之,《哲学基础》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阅读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唤醒。它让我看到,哲学可以如此有力量,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可以如此深刻地触及我们对存在、对真理、对价值的终极追问。阿奎那的智慧,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这个世界和自身更为深邃的理解。
评分阅读《哲学基础》的过程中,我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对话。托马斯·阿奎那,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这本书并非易读之物,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次的深入,都让我收获颇丰。 书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是对“因果性”的分析。阿奎那的“五路论证”,即从运动、原因、偶然性、等级和目的性出发,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其逻辑的严密性和说服力,着实令人拍案叫绝。他并非简单地依赖信仰,而是运用理性的力量,一步步引导读者走向对终极实在的认知。这种对“第一因”的探求,让我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运作机制产生了全新的理解。我们习惯于在事物的表象中寻找答案,而阿奎那则将我们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形而上的探寻。 他对“真理”的定义,也让我对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反思。他区分了“先验真理”(truths of reason)和“先验的真理”(truths of faith),并且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指向了更宏大的真理。这种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深刻理解,在充满冲突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告诉我们,理性并非排斥信仰,而信仰也并非否定理性,它们可以在更高的维度上实现和谐统一。 此外,书中关于“德性”的讨论,也给了我许多启发。阿奎那认为,德性是人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而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他强调了“神学德性”(theological virtues)——信、望、爱——的重要性,认为它们直接指向了上帝,是通往终极幸福的关键。这让我认识到,追求外在的成就固然重要,但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升华,才是更根本的追求。 《哲学基础》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运用理性的力量去审视信仰,如何去理解存在的本质,如何去规划人生的目标。阿奎那的智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认识上的不足,同时也指引我走向更广阔的哲学世界。
评分初读《哲学基础》时,我带着一丝敬畏和好奇。托马斯·阿奎那,一个在哲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这本书,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这位思想家的内心世界。它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所给予的,是沉甸甸的价值。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本体论”的深刻剖析。阿奎那对“存在”(esse)的细致区分,即“存在”与“本质”(essentia)的区别,以及“偶然存在者”(contingent beings)与“必然存在者”(necessary being)的区分,为理解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通过这种精妙的分析,揭示了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以及我们为何会存在。这种对存在最深层奥秘的探究,让我对“我为什么在这里?”、“世界为何如此?”这些终极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他对“理性”和“信仰”关系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哲学融合的神奇力量。他认为,理性是认识真理的工具,而信仰则是通往更高真理的桥梁。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共同指向了上帝。这种对二元对立的超越,让我开始以一种更为包容和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不同的思想体系。它让我明白,真理的追求,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视角。 书中关于“爱”的论述,也让我感动。阿奎那将爱视为一种驱动力,是连接个体与上帝、个体与他人的纽带。他认为,最高形式的爱是“神爱”(caritas),这种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并且最终导向了人生的圆满。这种超越功利和情感的爱,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为崇高的一面,也给我指引了如何去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和更和谐的社会。 《哲学基础》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哲学启蒙。它让我看到了理性与信仰的和谐共存,看到了存在之美的奥秘,看到了爱之力量的伟大。阿奎那的智慧,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也激励着我不断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追求更深层的真理。
评分《哲学基础》这本书,我读得断断续续,但每次翻开,都能被其中博大精深的智慧所折服。托马斯·阿奎那,这位中世纪的巨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逻辑,为我构建了一个充满秩序和和谐的哲学世界。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 书中关于“知识论”的探讨,让我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产生了新的认识。阿奎那认为,一切知识的源头都在于感官经验,但同时他也强调了理性的作用,认为理性可以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材料,进行抽象和推理,从而认识到更深层次的真理。这种“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精妙的平衡。它既肯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实践性,又强调了我们思维的能动性。 他对“自然法”的阐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在人心中植入的理性原则,指导我们如何行善避恶,如何追求符合人性的生活。这种将伦理道德与宇宙秩序相结合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哲学在指导个体行为和社会规范方面的巨大作用。它并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和对宇宙规律洞察的基础之上。 书中关于“政体”的分析,也让我对政治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阿奎那将政治视为实现人类共同善的手段,并强调了法律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人民福祉方面的关键作用。他对于不同政体的分析,以及他对公正和仁慈统治的追求,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对社会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哲学基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厚重的哲学经典。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思考能力,但一旦你愿意投入其中,你将会发现一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世界。阿奎那的哲学,如同一条奔腾的长河,滋养着我对真理和智慧的渴求,让我对人类的思想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