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米斯經典美術課:頭手素描 | ||
| 定價 | 65.00 | |
| 齣版社 | 上海人民美術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8年01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美]安德魯·路米斯 著 | |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 頁數 | ||
| 字數 | ||
| ISBN編碼 | 9787558605925 | |
| 重量 | 657 | |
緻讀者 11
第壹章:男性頭像 19
圖1. 基本造型為兩側略扁的球形 21
圖2. 重要的十字交叉 22
圖3. 眉心十字和麵部中綫確定瞭頭的姿勢 25
圖4. 確定麵部中綫 26
圖5. 簡化的頭骨結構 27
圖6. 錶麵構型中的骨骼部分 28
圖7. 基於脖頸的頭部運動 29
圖8. 頭部構型的塊狀拼接法 30
頭部的立體麵 31
圖9. 頭部的基本平麵和次級平麵 33
圖10. 頭的鏇轉 34
圖11. 頭像的透視效果 35
圖12. 調整空間劃分,塑造人物類型 36
圖13. 始終以麵部中綫為基準 37
圖14. 隨心所欲塑造人物 38
圖15. 豐富的類型效果,從調整球形頭部和臉平麵開始 39
圖16. 刻畫人物性格 40
節奏 41
圖17. 頭部的節奏綫 42
頭部的標準比例 43
圖18. 男性頭部的比例結構 43
圖19. 依照比例單位,描繪頭像 44
頭部和臉部肌肉 45
圖20. 頭部的解剖學結構 46
圖21. 肌肉的工作原理 47
圖22. 從各個角度觀察頭部肌肉 48
為什麼頭像素描需要解剖學知識 49
圖23. 嘴的運動原理 50
圖24. 眼睛的工作原理 53
圖25. 嘴唇的動態效果 54
圖26. 鼻和耳的構造 55
圖27. 錶情—大笑 56
圖28. 各類錶情舉例 57
圖29. 通過錶情塑造人物 58
圖30. 麵部紋理解析 59
圖31. 描繪各個年齡段的人臉 60
色調 61
圖32. 塑造立體麵 63
圖33. 解剖學結構、框架構型和立體麵的綜閤運用 64
圖34. 在立體麵上建立色調 65
圖35. 每個頭像都是一個單獨課題 66
圖36. 個性特徵 67
圖37. 微笑的男人 68
圖38. 年長的男人 69
圖39. 人物刻畫 70
第2章:女性頭像 75
圖40. 女性頭像的構型 77
圖41. 構建各式頭像的造型框架 78
圖42. 較之男性,女性頭部的骨骼和肌肉更不明顯 79
圖43. 基礎式素描的魅力 80
圖44. “塊狀立體感”也可用於女性頭像的描繪 81
圖45. 年輕女性頭像(1) 82
圖46. 年輕女性頭像(2) 83
圖47. 草圖(1) 84
圖48. 草圖(2) 85
圖49. 祖母們 86
圖50. 變老的過程 87
第三章:嬰幼兒頭像 91
圖51. 嬰兒頭部比例——1周歲 92
圖52. 幼兒頭部比例——2到3周歲 93
圖53. 嬰幼兒頭部構型 94
圖54. 嬰幼兒素描草圖 95
圖55. 嬰幼兒頭部研究(1) 96
圖56. 嬰幼兒頭部研究(2) 97
圖57. 嬰幼兒頭部研究(3) 98
圖58. 嬰幼兒麵部的四分法——3到4周歲 99
第四章:青少年頭像 103
一、學齡前兒童 103
圖59. 小男孩的頭部比例 104
圖60. 小女孩的頭部比例 105
圖61. 小男孩的頭部構型106
圖62. 小女孩的頭部構型 107
圖63. 小男孩的頭部研究(1) 108
圖64. 小女孩的頭部研究(1) 109
圖65. 小男孩的頭部研究(2) 110
圖66. 小女孩的頭部研究(2) 111
二、學齡期兒童 115
圖67. 學齡期男孩的頭部比例 116
圖68. 學齡期女孩的頭部比例 117
圖69. 四分法——學齡期男孩 118
圖70. 四分法——學齡期女孩 119
圖71. 學齡期男孩素描草圖 120
圖72. 學齡期女孩素描草圖 121
三、青春期的孩子 125
圖73. 青春期男孩的頭部比例 126
圖74. 青春期女孩的頭部比例 127
圖75. 青春期男孩 128
圖76. 青春期女孩 129
第五章:手的素描 133
圖77. 手的解剖學結構 135
圖78. 手的塊狀造型 136
圖79. 手的比例 137
圖80. 手的構型 138
圖81. 手掌凹窩 139
圖82. 手的素描中的透視效果 140
圖83. 手的運動 141
圖84. 指關節 142
圖85. 畫一畫自己的手 143
圖86. 女性的手 144
圖87. 十指尖尖 145
圖88. 手的素描須多加練習 146
圖89. 嬰幼兒的手 147
圖90. 關於嬰幼兒的手的研究 148
圖91. 兒童的手 149
圖92. 比例關係始終不變 150
圖93. 手的老化 151
後記 153
我是一名在藝術道路上不斷探索的業餘畫傢,一直以來,我都很注重打好繪畫的基礎,尤其是人體結構的把握。市麵上關於人體繪畫的書籍很多,但真正能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卻不常有。最近,我購入瞭一本號稱“經典”的繪畫教程,希望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發。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切入人體解剖的細節,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強調瞭“觀察”在繪畫中的核心地位。作者用一係列引人入勝的論述,闡述瞭如何通過深入的觀察來理解事物的本質。他設計瞭一些非常實用的練習,讓我學會如何去“看見”物體的體積、空間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對我之前繪畫中常常齣現的“平麵化”問題,有瞭很大的改善。 隨後,本書深入探討瞭“形體的構建”這一關鍵環節。作者並沒有直接教授復雜的解剖學知識,而是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人體分解為更基本、更易於理解的幾何形體。我發現,通過這種方法,我能夠更有效地理解人體的三維結構,並能更準確地把握不同姿勢下的身體形態。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關於“人體動態”的講解。作者認為,人體繪畫的靈魂在於其生命力,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物的姿態和動作上。他通過大量的示範圖例,展示瞭如何用簡潔而富有錶現力的綫條,去捕捉人物的瞬間動態和身體的重心轉移。這讓我的人體速寫突然間變得生動起來,充滿瞭動感。 在建立瞭對基本形體和動態的初步認知後,書中纔開始逐步深入到“骨骼與肌肉”的講解。但它的講解方式非常巧妙,並沒有進行枯燥的解剖學名詞堆砌,而是將骨骼和肌肉的結構與體錶形態的變化緊密地聯係起來。我開始明白,每一個肌肉的起伏,都是由其下方的骨骼結構和運動功能所決定的。 最後,本書還用一種非常實用的方式,講解瞭“人體比例與透視”的應用。它並沒有孤立地講解理論,而是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人體繪畫相結閤,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人物在不同角度下的比例變化,並有效地營造齣畫麵的空間感。
評分作為一個熱愛繪畫多年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人體結構有著濃厚的興趣。市麵上關於人體繪畫的書籍不在少數,但真正能讓我感到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卻寥寥無幾。最近我淘到瞭一本關於人體繪畫的書籍,雖然它的標題聽起來似乎很全麵,但我對其中的內容還是抱有一些期待。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切入人體解剖的復雜性,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瞭繪畫的基礎。它強調瞭觀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對光影、體積和形態的理解來構建畫麵。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建立空間感”的章節,作者用瞭一些非常生動的例子,講解瞭如何通過透視、形體的大小關係以及背景的虛實處理來營造齣畫麵的縱深感。這對我之前繪畫中常常齣現的“畫麵扁平”的問題,有瞭很大的啓發。 接著,這本書並沒有急於講解具體的肌肉和骨骼結構,而是花瞭相當大的篇幅來講解如何捕捉人物的動態。作者認為,人體繪畫的靈魂在於其生命力,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人物的姿態和動作上。他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勢”來概括身體的重心和主要的運動方嚮,並提供瞭大量的不同姿態的人物速寫範例。這些範例,雖然隻是寥寥幾筆,卻精準地抓住瞭人物的動態特點,讓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機。 在對動態有瞭初步的理解之後,作者纔開始逐步深入到人體比例和基本骨骼結構的講解。他並沒有一味地羅列復雜的解剖名詞,而是用非常易懂的方式,將人體簡化為幾個基本的幾何形體,並講解瞭它們之間的比例關係。例如,關於頭部和身體的比例,他提供瞭一個簡單易記的“模塊”概念,讓我一下子就理解瞭不同體型的人物構成。 最後,這本書的講解進入到瞭更細緻的肌肉和骨骼的刻畫。作者特彆強調,我們不應該死記硬背每一塊肌肉的名稱和形狀,而是要理解它們是如何連接、如何影響體錶形態的。他通過大量的結構圖和寫實照片對比,展示瞭肌肉的起伏變化如何塑造齣人體的輪廓和體積感。這讓我明白瞭,解剖學知識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繪畫錶現,而不是成為繪畫的束縛。
評分作為一名在美術高考路上摸索多年的學生,我深知基礎功的重要性。無數次在臨摹和寫生中感到力不從心,總覺得哪裏不對勁,卻又說不齣來。最近,我接觸到瞭一本看起來非常“硬核”的美術書籍,它似乎承諾能夠解決我一直以來麵臨的瓶頸。 這本書的開篇並沒有直接進入人體骨骼肌肉的講解,而是花瞭大量篇幅來探討“觀察力”的培養。作者認為,很多時候我們畫不好,不是因為手不夠巧,而是因為眼睛沒有真正“看到”。他提供瞭一係列非常有針對性的練習,比如讓我在短時間內快速捕捉物體的輪廓、形體特徵,以及光影的變化。這些練習讓我開始學會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世界,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清晰的結構和關係。 隨後,這本書將重點放在瞭“形體語言”的塑造上。它並沒有直接教授復雜的解剖學,而是通過將人體分解為最基礎的幾何體,如球體、立方體、圓柱體等,來講解如何構建人體的基本形態。我發現,通過這種方式,我可以更輕鬆地理解人體的體積感和空間關係,即使是復雜的姿勢,也能夠通過這些基本形體的組閤來推演齣大概的輪廓。 更讓我感到受益匪淺的是,書中關於“動態錶現”的講解。作者認為,人體繪畫的靈魂在於其動態。他通過大量的速寫範例,展示瞭如何用簡潔有力的綫條,捕捉人物的瞬間動作和身體的重心轉移。我學會瞭如何通過“畫勢”來概括身體的整體運動趨勢,而不是拘泥於局部的細節。這讓我的人體速寫突然間變得生動起來。 當我對基本形體和動態有瞭一定的理解後,書中纔開始逐步深入到更具體的“骨骼和肌肉”的講解。但它並不是枯燥的解剖學知識的堆砌,而是將骨骼和肌肉的結構與體錶形態的變化緊密地聯係起來。我開始明白,每一個肌肉的起伏,都是由其下方的骨骼結構和運動功能所決定的。 最後,這本書還提供瞭一些關於“比例和透視”的講解,但它並不是脫離實際的理論,而是結閤瞭人體的實際比例和常見的透視角度來講解。我通過這些講解,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人物在不同視角下的變形,讓我的繪畫作品看起來更加真實和有空間感。
評分作為一名對藝術繪畫充滿熱情的初學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係統地引導我入門的書籍。市麵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繪畫教程,有的過於理論化,有的又過於淺薄,很難找到一本真正適閤我的。最近我看到瞭一本號稱“經典”的繪畫教材,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我對其進行瞭深入的瞭解。 這本書並沒有一開始就教我如何畫眼睛、鼻子、嘴巴這些細節,而是從更基礎的“觀察”和“錶達”入手。作者強調,繪畫不僅僅是模仿,更是對事物內在的理解和外在的呈現。他通過一些引人入勝的例子,闡述瞭如何用綫條來錶達物體的質感、重量和空間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形體概括”的論述,作者教我如何用最簡潔的綫條勾勒齣物體的本質形態,這讓我感覺自己能夠更快速地捕捉到事物的特點。 接著,這本書開始引導我理解“繪畫的語言”。它並沒有直接教授我各種繪畫技巧,而是讓我思考,在畫麵中,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詞匯”來傳達信息。例如,關於“構圖”,作者用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理解瞭不同的構圖方式如何影響畫麵的情緒和敘事性。我學會瞭如何利用畫麵中的引導綫、視覺中心以及留白來引導觀眾的視綫,創造齣富有張力和故事性的畫麵。 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迴避“透視”這個看似枯燥的理論知識。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將復雜的透視原理變得易於理解。他通過繪製簡單的立方體和生活中的常見物品,一步步地展示瞭透視是如何作用於我們所看到的物體,並如何影響我們對空間感的感知。這讓我剋服瞭對透視的恐懼,並且能夠主動地運用透視來錶現畫麵的立體感。 最後,這本書還探討瞭“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它並沒有局限於簡單的色彩搭配,而是深入講解瞭色彩的情感錶達和象徵意義。作者通過分析不同藝術傢如何運用色彩來營造氛圍和傳達情感,讓我對色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開始明白,色彩不僅僅是顔料的混閤,更是情感的載體。
評分作為一個熱愛繪畫,但一直停留在“形似”階段的愛好者,我常常感到瓶頸。我能把東西畫得像,但總覺得缺乏靈魂和生命力。最近,我翻閱瞭一本看起來非常有分量的繪畫教材,它似乎在試圖填補我知識上的空白。 這本書並沒有一開始就灌輸復雜的繪畫技巧,而是從“觀察”的本質齣發,探討瞭我們如何纔能真正地“看”。作者強調,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錶麵的形狀,更是物體內部的結構和運動規律。他設計瞭一係列頗具挑戰性的練習,要求我們去感受物體的體積、重量以及它們在空間中的相互關係。這讓我開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觀察方式,發現自己常常隻是“掃過”物體,而沒有深入地去“讀懂”它。 接著,這本書深入探討瞭“形態語言”的錶達。它並沒有直接教授我們如何描繪復雜的解剖結構,而是通過將人體簡化為更基本、更抽象的幾何形體,來講解如何構建人體的基本骨架和體積。我發現,通過這種方法,我可以更有效地理解人體的三維空間感,即使是麵對復雜的姿勢,也能找到其內在的結構邏輯。 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關於“動感與韻律”的章節。作者認為,人體繪畫的精髓在於其動態的生命力。他通過大量的生動案例,展示瞭如何用簡潔而富有錶現力的綫條,去捕捉人物的瞬間動作和身體的張力。我開始學會如何去“畫齣”運動的感覺,而不是僅僅“畫齣”一個靜止的姿勢。 在建立起對基本形體和動態的理解之後,書中纔逐步引導我深入到“骨骼與肌肉”的學習。但它的講解方式非常巧妙,並非死記硬背,而是將骨骼和肌肉的結構與它們對體錶形態的影響緊密地聯係起來。我開始明白,我們看到的肌肉綫條,是如何由其下方的骨骼支撐和運動功能所決定的。 最後,這本書還用一種非常實用的方式,講解瞭“人體比例與透視”的應用。它並沒有孤立地講解理論,而是將這些理論與實際的人體繪畫相結閤,讓我能夠更準確地把握人物在不同角度下的比例變化,並有效地營造齣畫麵的空間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