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R9211-2015 铁路钢桥制造规范

Q/CR9211-2015 铁路钢桥制造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铁路
  • 钢桥
  • 制造
  • 规范
  • 桥梁工程
  • 结构工程
  • 标准规范
  • Q/CR9211-2015
  • 铁路工程
  • 桥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铁道出版社
ISBN:151134385
商品编码:28468599784

具体描述

铁路钢桥制造规范(Q/CR 9211-2015)

定价:15.00

代替 铁路钢桥制造规范 TB10212-2009

 

[版次]B1
[当前印次]Y1
[ISBN]15113.4385
[丛书名] 
[作者]中国铁路总公司
[译者] 
[责任编辑]陈小刚
[责编部门]建设_工程建设
[开数]大32
[页数]88
[出版日期]2015/5/1
[图书编号]35955
[成品尺寸]140*202

 

本规范是根据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要求,在原铁道部《铁路钢桥制造规范》(TB10212—2009)(简称“原规范”,下同)的基础上修编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与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总公司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调整了原规范中不符合总公司铁路建设项目特点和要求的有关内容;吸纳了原规范发布后,在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和运营中的实践经验;配套修改了标准动态管理工作中对相关标准已作的局部修订内容,为总公司铁路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材料、制造、质量检验,另有7个附录。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应用与性能评估》 图书简介 本书籍深入探讨了土木工程领域中,除铁路钢桥制造规范所涵盖的特定材料与工艺之外,其他关键材料的最新发展、性能特性、应用技术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全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材料科学家、施工管理人员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份全面、前瞻性的参考指南,以应对当前工程实践中日益复杂和多样的材料需求。 本书的编纂立足于当代土木工程对高性能、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型材料的迫切要求,内容组织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覆盖面广,力求详实阐述各类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的科学基础与工程应用。 --- 第一部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与新型胶凝材料 本部分重点聚焦于传统混凝土体系的升级换代与革新方向,详细解析了提升结构耐久性、力学性能和施工便捷性的前沿技术。 第一章: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理论与实践 本章深入剖析了UHPC的基本组成原理,包括超细粉体(如纳米二氧化硅)的引入机制、纤维增强(钢纤维、聚合物纤维)对基体韧性的影响,以及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重点阐述了UHPC在预制构件、抗爆结构和超长跨度结构中的应用案例,并详细介绍了UHPC的配合比设计方法、浇筑与养护工艺,特别是常温养护和蒸汽养护对最终性能的影响差异。同时,讨论了UHPC的长期耐久性,包括抗碳化、抗渗透性和抗疲劳性能的测试标准与评估体系。 第二章:地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 本章将地聚合物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可持续性替代胶凝材料进行系统介绍。阐述了以粉煤灰、矿渣等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激活机理,包括碱激发剂的选择(如硅酸钠、氢氧化钠)及其浓度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详细对比了地聚合物混凝土与传统波特兰水泥混凝土在早期强度发展、耐火性能和抗酸碱侵蚀方面的优势与局限。本章还涉及了地聚合物在海洋工程和污染场地修复中的潜在应用。 第三章:自密实混凝土(SCC)与泵送技术 针对复杂截面和钢筋密集区域的施工挑战,本章详细讲解了SCC的性能要求,包括流动性(J形流动度)、粘性与抗离析性。重点阐述了粘滞性调整剂(Viscosity Modifying Agents, VMA)的作用机理、性能调控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使用指南。同时,结合大型工程实例,分析了SCC在超高泵送过程中的压力损失、堵塞预防措施以及对结构内部缺陷的控制技术。 --- 第二部分:现代结构钢材与连接技术(非铁路桥梁专用) 本部分着眼于通用建筑、高层建筑、石油化工设施等领域所采用的先进结构钢材及其创新的连接方式,区分于铁路钢桥制造规范中的特定要求。 第四章:高强度与耐候钢材的冶金特性与应用 系统介绍了S355、S460等高强度结构钢的制造工艺、晶粒细化技术及其对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韧性的影响。着重讨论了耐候钢(如Cor-Ten钢)在不同大气环境下的锈层形成机制、锈层致密性评估标准,及其在景观建筑和海洋平台中的应用优势与腐蚀防护策略。本章强调了焊接热影响区(HAZ)的性能控制和预热/后热处理的重要性。 第五章:新型连接技术与摩擦型高强度螺栓 详细分析了粘钢、外包钢等既有结构加固技术的适用条件与性能评估。在连接技术方面,本章深入探讨了摩擦型高强度螺栓(如10.9级)的预拉力控制技术、扭矩系数的现场标定方法,以及保证连接疲劳性能的关键参数。对于新型连接,介绍了弧焊机器人技术在复杂节点上的应用精度与质量检测方法。 --- 第三部分: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与新兴材料 本部分关注于非金属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创新应用,这些材料因其轻质、高强、抗腐蚀等特性,正逐步改变传统结构设计理念。 第六章:纤维增强聚合物(FRP)在结构中的应用 全面介绍了碳纤维(CFRP)、玻璃纤维(GFRP)和芳纶纤维(AFRP)的力学特性、耐久性(尤其抗紫外线和化学侵蚀)以及成本效益分析。详细阐述了FRP筋材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规范、锚固技术(湿法、干法)以及疲劳性能的长期监测方法。本章特别讨论了FRP在既有结构梁、板的表面粘贴加固技术中的应力传递模型。 第七章:智能与功能性材料 本章探索了具备感知、自修复或自适应能力的先进材料。包括压电材料在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集成应用;形状记忆合金(SMA)在消能减震元件中的工作原理与应用实例;以及自修复混凝土中微胶囊或细菌诱导的修复机制与效率评估。 --- 第四部分:工程结构耐久性与非金属材料防护 本部分侧重于材料在使用环境下的长期行为预测和保护措施,以确保基础设施的服役寿命。 第八章:钢结构防腐蚀涂层与防火保护 系统梳理了重防腐蚀涂料体系(如环氧富锌、聚氨酯、无机硅酸锌)的膜层结构、附着力测试(划格法、电偶法)和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针对钢结构防火,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耐火等级的膨胀型防火涂料的受热反应机理及其与钢材的协同作用。 第九章:岩石力学与边坡稳定分析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地基与岩土工程领域,探讨了天然岩体和人工衬砌材料的本构关系。详细介绍了由张拉、注浆、锚固技术构成的复杂边坡支护体系的设计原理,以及数字图像相关(DIC)技术在岩体变形监测中的应用。重点解析了岩体强度判据(如Hoek-Brown准则)在隧道和深基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 结语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应用与性能评估》不仅提供了材料的“是什么”,更侧重于“如何用好”和“如何评估其长期表现”。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确保了读者能够掌握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的全链条知识体系,为推动我国土木工程向更安全、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全书配有大量工程实例图表和数据分析,力求实用性与学术价值并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相当专业,从外壳的材质到封面的设计,都透着一股严谨和权威的气息。翻开第一页,纸张的质感就让人感觉很不错,厚实且带有微微的纹理,触感舒适。字体清晰,排版布局也很合理,虽然是技术性很强的规范类书籍,但阅读起来并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标题都直观明了,能够迅速定位到自己需要查找的内容。例如,当我想了解焊接工艺的具体要求时,只需要扫一眼目录,就能找到对应的章节。整体而言,这本书在装订和印刷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感觉,无论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还是在工作台面上,它都显得那么专业和得体,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默默地在那里,等待着你的每一次查阅,提供最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绝对是超乎想象的。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无数工程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我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复杂的问题,往往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相关的指导和解决方案。比如,在进行钢梁的分段制造和总组时,书中详细阐述了测量控制、接口对齐、焊接顺序等关键环节的注意事项,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工艺参数建议。这对于我们现场施工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导。而且,这本书的编撰团队想必也是经验丰富的专家,他们能够预见到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难题,并提前给出周到的建议,大大减少了试错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评分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条规范的表述都非常精确,没有含糊不清的词语,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会引用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规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讨论材料验收的部分,书中详细列出了各种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化学成分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方法。这让我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什么样的材料才算合格,如何去进行质量把控,避免因为材料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这种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使得我在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事半功倍。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指南,带领我们在复杂的铁路钢桥制造领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就像一条精心设计的河流,从源头(基本要求)一路蜿蜒流淌,最终汇入大海(整体工程质量)。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不仅仅是罗列条条框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铁路钢桥制造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介绍完钢结构的防腐蚀处理之后,紧接着就阐述了如何进行涂装施工,以及对涂层的性能检测要求。这种前后呼应、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环节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它帮助我理解,每一个小的规范细节,最终都服务于整个桥梁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是技术规范,但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述。这一点对于一些刚入行或者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举个例子,书中在讲解某个关键的连接节点设计时,会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其受力原理,并且配有精美的图示,使得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我记得当时我还在琢磨一个桥梁支座的安装细节,书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一步一步演示了操作流程,并且还强调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注意事项。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规范背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