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
定价:95.00元
售价:61.8元,便宜33.2元,折扣65
作者: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802424425
字数:
页码:8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4开
商品重量:0.4kg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的屋架适用于非抗震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小于等于8度和9度Ⅰ、Ⅱ类场地的地区。
本图集适用于构件表面长期受辐射热<150℃的场所。当长期受辐射热达150℃以上时,或短期内可能受火焰作用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热、防护措施。
设计未考虑在各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侵蚀性作用的环境。如遇上述环境的车间,应由选用者按有关规范或规程处理。
本图集适用于屋架间距为6m的单层工业厂房,屋架与柱的连接为铰接支承。当柱距为12m时,采用托架支承中间屋架。当边列柱有托架时,本图均按边柱外缘和纵向定位轴线间加250mm的联系尺寸考虑。
总说明(一)~(四)
18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图(一)、(二)
21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
24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
27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三)
30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三)
33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
36m屋架支撑构件编号圈(一)、(二)
有悬挂设备时屋架下弦横向支撑构件编号图
安装节点图(一)
安装节点图(二)
安装节点图(三)
上弦支撑SC1~SC3、SC8~SC10、SC13~SC15详图
下弦支撑SC4~SC7、SC11~SC12、SC16~SC18详图
上下弦支撑SC19~SC26和系杆×G1~×G3详图
悬挂设备用下弦支撑DS1~DS6详图
竖向支撑CC1~CC6详图
竖向支撑CC7、CC8、CC10、CC11详图
竖向支撑CC9、CC12~CC14详图
屋架上,下弦钻孔及支撑连接板位置图(一)
屋架上,下弦钻孔及支撑连接板位置图(二)
GWJ18-1A1、181、1C1详图
GWJ18-2A1、281、2C1详图
GWJ18-3A1、381、3C1详图
GWJ18-4A1、481、4C1详图
GWJ18-5A1、581、5C1详图
GWJ18-6A1、681、6C1详图
GWJ18-7A1、781、7C1详图
GWJ21-1A1、181、1C1详图
GWJ21-2A1、281、2C1详图
GWJ21-3A1、381、3C1详图
GWJ21-4A1、481、4C1详图
GWJ21-5A1、581、5C1详图
GWJ21-6A1、681、6C1详图
GWJ21-7A1、781、7C1详图
GWJ24-1A1、181、1C1详图
GWJ24-2A1、281、2C1详图
GWJ24-3A1、381、3C1详图
GWJ24-4A1、481、4C1详图
GWJ24-5A1、581、5C1详图
GWJ24-6A1、681、6C1详图
GWJ24-7A1、781、7C1详图
GWJ27-1A1、181、1C1详图
GWJ27-2A1、281、2C1详图
GWJ27-3A1、381、3C1详图
GWJ27-4A1、481、4C1详图
GWJ27-5A1、581、5C1详图
GWJ27-6A1、681、6C1详图
GWJ27-7A1、781、7C1详图
GWJ27-×A1、×B1、×C1(局部)详图1
GWJ27-×A1、×B1、×C1(局部)详图2
GWJ30-1A1、181、1C1详图
GWJ30-2A1、281、2C1详图
GWJ30-3A1、381、3C1详图
GWJ30-4A1、481、4C1详图
GWJ30-5A1、581、5C1详图
GWJ30-6A1、681、6C1详图
GWJ30-7A1、781、7C1详图
GWJ30-×A1、×B1、×C1(局部)详图1
GWJ30-×A1、×B1、×C1(局部)详图2
GWJ33-1A1、181、1C1详图
GWJ33-2A1、281、2C1详图
GWJ33-3A1、381、3C1详图
GWJ33-4A1、481、4C1详图
GWJ33-5A1、581、5C1详图
GWJ33-6A1、681、6C1详图
GWJ33-7A1、781、7C1详图
GWJ36-1A1、181、1C1详图
GWJ36-2A1、281、2C1详图
GWJ36-3A1、381、3C1详图
GWJ36-4A1、481、4C1详图
GWJ36-5A1、581、5C1详图
GWJ36-6A1、681、6C1详图
屋架节点细部尺寸
对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这本书,我只想用“形同虚设”来形容我的感受。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显得相当专业,内容也似乎是国家标准,所以我购买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极大的信任感的,认为它一定能提供非常详尽和实用的设计信息。然而,打开书后,我发现里面的内容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些非常基础的、甚至可以说是初等水平的知识罗列。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经济高效地设计和建造梯形钢屋架的经验,比如如何通过优化构件截面尺寸来降低成本,或者在施工过程中有哪些技巧可以减少搭接和焊接的工作量。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几乎是空白。它更多地是在展示一些标准化的节点图和构件类型,但对于这些标准化设计背后的经济性分析,或者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评估,却几乎没有提及。我尤其失望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施工细节,比如钢构件的防锈处理、连接螺栓的安装要求、以及屋面围护材料的选择和安装规范等,都只是寥寥数语带过,根本无法满足实际工程对这些细节的严苛要求。这本书就像一个空壳,虽然披着“国家标准设计图集”的外衣,但内核却显得苍白无力。它没有提供任何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息,也没有提供任何能够启发读者进行创新性设计的思路。我花费了不少时间试图从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但最终却发现,我所获得的信息,远不如我从一些更专业、更深入的行业刊物或者技术交流网站上获得的知识来得有价值。因此,我认为这本书在实际的工程设计领域,几乎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评分坦白讲,对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极其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失望至极。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在高寒地区或者沿海地区设计梯形钢屋架的实用经验,因为这些地区往往面临着特殊的荷载条件,比如风雪荷载、腐蚀性环境等。然而,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任何关于特殊环境下的设计考量,更不用说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了。它所包含的内容,仿佛是针对一个理想化、标准化的环境而设计的,对于实际工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复杂因素,几乎是视而不见。我曾寄希望于书中关于材料选择的部分,期待能看到关于不同钢材等级在不同环境下性能表现的对比分析,或者关于新型防腐蚀涂层技术的应用指导。但令我大失所望的是,这部分内容也异常简略,仅仅罗列了一些常见的钢材牌号,而没有深入探讨其性能的差异以及在具体应用中的适用性。更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设计参数,如构件的挠度控制、连接件的疲劳寿命等,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设计建议或者验算方法。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是否真的能够作为“设计图集”来指导实际的工程实践?它更像是一本被时代抛弃的旧教材,缺乏与时俱进的视角和前瞻性的指导,对于想要应对复杂工程挑战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几乎为零。
评分阅读这本《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寻宝”之旅,而宝藏却始终未现。我花了大量时间翻阅,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能切实指导我工作的实用信息,比如在处理跨度较大的梯形钢屋架时,如何优化结构布置以降低自重和节省材料;或者在面对复杂节点连接时,有哪些创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参考。然而,书中给出的建议总是显得模棱两可,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它更多地呈现了各种标准化的节点详图,但对于这些图纸背后所蕴含的设计逻辑和计算依据,却鲜有深入的阐释。例如,对于某个特定连接节点,书中仅仅给出了一个二维的剖面图和一些尺寸标注,但并没有说明在什么荷载条件下,这种连接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也没有提及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措施。我曾尝试将书中的图纸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进行比对,希望能找到一些相似的节点可以借鉴,但由于缺乏详细的设计参数和计算说明,我无法判断这些标准化图纸是否适用于我的具体情况,也无法根据我的项目需求对这些图纸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个陈列室,展示了许多标准的钢屋架节点,但并没有提供“如何选择”、“如何应用”、“如何优化”的宝贵经验,这使得它作为一本“设计图集”的功能大打折扣,更多的是一种“参考”,但这种参考的价值却因为内容的局限性而变得非常微弱。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翻阅过最让我大失所望的建筑设计参考资料之一。我原本满怀期待地想从中学习到关于梯形钢屋架的最新设计理念和实践经验,毕竟“05G511”这个图集编号听起来就代表着行业内的权威和更新。然而,打开书的第一页,我就被一股浓厚的“纸上谈兵”气息包围了。它似乎更像是对一些基础理论概念的泛泛而谈,而不是一本真正能指导实际工程的设计图集。里面充斥着大量陈旧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对于当下这个强调效率和新材料应用的时代来说,显得格格不入。书中对各种典型连接方式的介绍,也仅仅停留在“有”这个层面,完全没有深入分析不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或者在何种具体工程条件下应优先选用哪种。更别提什么参数化设计、BIM集成应用等现代建筑设计中日益重要的元素了,这些在高科技领域已经成为常态,在这本图集中却丝毫踪影不见,让人感觉它仿佛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技术水平。我尝试去理解书中对荷载分析的章节,但发现其讲解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图示说明,使得我很难将其与实际的施工场景联系起来。总体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显得空泛而过时,对于希望提升实际工程设计能力的读者来说,价值非常有限,与其说是设计图集,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关于基础理论的教科书,而且还是一本讲解得不够透彻的教科书。
评分说实话,拿到《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1):梯形钢屋架》这本书时,我满心期待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来提升钢屋架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的技巧。毕竟,在当今建筑行业日益注重安全性和耐久性的背景下,这方面的内容至关重要。然而,书中对钢屋架整体稳定性的讲解,显得过于基础和概念化,缺乏对具体结构形式在不同地震设防烈度下性能表现的深入分析。它所提供的图示,多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形状和连接方式,并没有展示如何通过增加支撑、改进节点连接等手段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侧移能力。我也尝试去查找书中关于抗震设计的相关章节,希望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抗震构造措施的指导。但很遗憾,这部分内容要么是泛泛而谈,要么是引用一些非常笼统的国家规范条文,并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可操作的设计建议。例如,在讲解节点设计时,书中仅仅给出了几种标准节点的形式,但并没有分析不同形式的节点在承受地震力作用时的受力特性和潜在的失效模式。这使得我很难判断在实际工程中,哪种节点形式更适合用于抵抗地震作用,以及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细节。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结构稳定性和抗震设计方面的贡献,与其说提供了解决方案,不如说提出了问题,而且是那些读者自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解答的问题,这对于一本“设计图集”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