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者王南毕业于梁思成先生手创办的清华大学建筑系,目前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曾为读库出版的撰写过前言。
他于2013年起在《读库》连载“建筑史诗”系列,计划撰写四卷二十四篇(七篇已在《读库》发表),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座建筑或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此系列目前已出版单行本《万神殿堂》和《营造天书》。同时,他也是姚仁喜建筑作品系列(已出版《农禅寺:水月》和《乌镇剧院:并蒂》)作者之。
此次我们将以上这三本已出版的建筑系列图书组成套装,方便喜欢的读者并购入。如果您对其中某本感兴趣,也可以单击每本书的书名分别下单,每种书的专属页面有更详细的介绍。
用本书的体量,把“中国zui美剧院”写透
本书介绍的是坐落在江南古镇的国际水准大型现代剧院——乌镇剧院。
这座剧院因乌镇戏剧节而生,借用并蒂莲的意象,历时三年,2013年5月落成,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乌镇戏剧节,以及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被人们誉为“中国zui美剧院”。
乌镇剧院是作者王南和袁牧实地考察的个姚仁喜作品,由建筑师本人亲自担任向导。本书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师在空间的经营、造型的推敲和工艺的追求,并辅以作者与其本人的采访,揭开这朵盛开在水乡深处的并蒂莲是如何由个想法到设计建造的过程,以及如何做到与江南水乡古镇完美融合。建筑师的工艺追求亦体现在对乌镇剧院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建筑zui终的呈现还仰仗施工单位与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书中多幅建筑图纸和照片进步展现了剧院外部的老船木冰裂纹花格窗,斜砌京砖墙所体现出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和工程之美。
乌镇剧院西侧外观图。
每章章末均有王南、袁牧与建筑师姚仁喜的对谈,深入挖掘建筑中的设计构思,记录工程中的智力活动。
农禅寺:水月
解读农禅寺六字任务书“水中月,空中花”
《农禅寺:水月》是姚仁喜“堂奥”建筑系列丛书本(二本是《》),介绍的是台北法鼓山农禅寺,亦名“水月道场”。农禅寺由世界知名华裔建筑师姚仁喜依圣严法师所嘱于2006年-2012年设计建造,他用简约且精炼的手法回应了圣严法师的“水中月,空中花”六字任务书,完成了“水月道场”。农禅寺自建成后屡获大奖,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2014年夏天,青年学者王南和袁牧亲赴台湾做了次“姚仁喜建筑之旅”,在建筑师的陪伴下参观了他各个时期的建筑,并对诸多台湾知名建筑师和学者进行专访。
本书除了以大量图纸和精美照片对农禅寺本身的设计意境、建筑材料和形态进行展示外,还探讨了建筑师本人对现代佛寺建筑的探索历程,对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多年实践,以及用光呈现佛之语进而镂刻经文的灵感出处。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在前,辅以作者与建筑师本人的采访,既从建筑专业的角度介绍建筑作品本身,又全面揭示农禅寺从构思直至建成的系列“因缘和合”。
扉页,图为农禅寺暮色图。
内文,配图为镂刻《金刚经》文字的混凝土板成品。
营造天书
他用生的时间,把本中文书翻译成中文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对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进行剖析与评述。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zui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影响过代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并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终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作者王南在《营造天书》中,用般读者可以读懂的语言,穿插营造学社的研究历程及《〈营造法式〉注释》理念,整理《营造法式》的精髓,剖析法式,解读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并对现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应县木塔进行了深入研究。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图纸,使读者了解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何从模数制及斗栱中演化生成,带我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门与艺术造诣之卓绝。
《乌镇剧院并蒂》更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之前去过乌镇,对它的小桥流水和古色古香的江南风情印象深刻,但从未想过在这样的古镇中,竟然能孕育出如此现代而又充满诗意的剧院。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是介绍建筑本身,更是将建筑与它所处的环境、与它所承载的文化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乌镇的夜幕下,听着剧院里传来的悠扬乐声,感受着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书中对于剧院的设计理念、空间布局,以及如何与乌镇的整体风貌和谐共存的阐述,让我看到了建筑师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这种将建筑视为一种“叙事”的方式,非常打动我,让我思考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承载着故事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建筑爱好者的宝藏!我一直对建筑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一些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当我偶然看到这套“建筑史诗系列”时,立刻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拿到手后,它的质感就让我爱不释手,厚实的纸张,精美的印刷,每一本都像一件艺术品。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本《营造天书》,里面讲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斗拱飞檐,那种精妙绝伦的设计,看得我目瞪口呆。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图文,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些宏伟建筑的诞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建筑细节的深入剖析,比如一块石砖的纹理,一根木梁的承重,都蕴含着大学问。这种严谨而又富有诗意的讲述方式,让我对中华传统建筑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从整体上看,这套“建筑史诗系列”的选书眼光非常独到,覆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到创新的不同维度。每一本书都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知识,更是关于建筑背后的文化、历史、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读库出品,果然名不虚传,无论是在内容的严谨性、思想的深度,还是在装帧的精美度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策划这套书时所付出的心血和对建筑的热爱。它让我看到了建筑的可能性,也让我对未来的建筑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这套书让我不再是简单地“看”建筑,而是真正地去“理解”建筑,去感受建筑与我们生活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农禅寺水月》这本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展现了现代建筑的极简美学和哲学思考。虽然我之前对佛教寺庙建筑的印象停留在传统的飞檐斗拱,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所呈现的农禅寺,以其纯粹的线条、简洁的体块,以及对光影和空间的精妙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禅意氛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美学的运用,无论是建筑空间上的留白,还是摄影作品中的留白,都让人心生无限遐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如何用最少的元素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一本建筑图册,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的读物,引导我去思考建筑与心灵的连接,以及如何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书是一次极其愉悦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建筑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从《营造天书》的恢弘壮丽,到《乌镇剧院并蒂》的江南韵味,再到《农禅寺水月》的东方禅意,每一本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建筑世界的多彩与博大。我非常庆幸能拥有这套书,它不仅是我案头的珍藏,更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份宝贵财富。我一定会把这套书推荐给所有对建筑、对文化、对生活有追求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在这场“建筑史诗”的旅程中,收获满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