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各篇所论涉及哲学、科技、政治、社会、礼仪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论述极为精要,反映了日本汉学细致缜密的特点,也体现了日本汉学家在世界格局中思考自身学术立场的一次尝试。编者认为,迄今为止,欧美的价值体系被视为**性的衡量标准,那些无法被其充分解释的社会文化形态,很难拥有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判断体系。本书力求探讨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新的世界认识。这意味着在把欧美通行的中国学研究基准相对化的同时,也提示无法通过这些基准整体把握中国的历史逻辑,从而使现代日本、亚洲乃至世界问题化。
小岛毅,1962年生。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大型合作研究项目《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文化形成》负责人。著有《东亚的儒家与礼》、《近代日本的阳明学》等。 沟口雄三,(1932—2010)**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於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 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冲击》等。
序言(沟口雄三) /1
上编 中国的思维世界
《中国的思维世界》题解(沟口雄三) /3
中国思想史中“自然”的诞生(池田知久) /10
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关论
——董仲舒的情况(池田知久) /46
中国科学与天文历数学(池田知久) /98
术数学(池田知久) /114
力与公正
——关于吕坤的全体生存构想(林文孝) /130
许诰与明清时期人性论的发展(马渊昌也) /194
论天理观的形成(沟口雄三) /220
秩序化的诸相
——清初思想的地平线(伊东贵之) /241
宋代天谴论的政治理念(小岛毅) /281
下编 礼治与政教
中国的皇权
——《礼治和政教》导论(小岛毅) /343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渡边信一郎) /363
皇帝祭祀的展开(金子修一) /410
中国皇帝和周边诸国的秩序(金子修一) /441
唐长安城的礼仪空间
——以皇帝礼仪的舞台为中心(妹尾达彦) /466
中国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会视角
——“中国史研讨会‘地域社会——地域社会与指导者’”主题报告(森正夫) /499
从“气质变化论”到“礼教”
——中国近世儒教社会“秩序”形成的视点(伊东贵之) /525
孔教与淫祠
——清末庙产兴学思想的一个侧面(村田雄二郎) /553
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佐藤慎一) /578
另一个“五四”(沟口雄三) /618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着实令人惊叹,它绝非那种浅尝辄止的“概览式”读物。作者在引述和分析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尤其是在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界定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且相互矛盾的理论流派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得以碰撞。书中引用的诸多一手资料和跨学科的参考,都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严肃的学术探索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收获颇丰的智力景观。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深邃的靛蓝色,仿佛将人拉入一片浩瀚的星空之下,中央烫金的标题“XXX的思维世界”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深沉的光芒。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尤其是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的视线。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的体验,字体大小适中,间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处的线装工艺,展现了一种匠心独到的美学追求,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的敬畏感,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思想史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开篇的引入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的人物侧写,迅速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思想场域。叙述过程中,作者穿插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和恰到好处的类比,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变迁时,作者也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抉择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代入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亲耳聆听那些伟大灵魂的低语。这种文学性的叙事功力,极大地拓宽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受众面。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上的“重塑”。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观察世界和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一系列全新视角。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决策和判断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强加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和深度的思维工具箱。这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优秀著作时才能体验到的收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其实是可以被解构和反思的。对于任何渴望进行深度自我认知和文化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必需的“智力升级”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国际视野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正是它区别于许多本土化研究的关键所在。作者并没有将该主题的研究局限在特定的地域边界之内,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学术对话中的关键节点。书中多次将本土思想脉络与西方哲学思潮进行平行对比和深入的互文性分析,这种“他者之眼”的审视,反而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通过这种跨文化的参照系,我得以更客观地审视那些过去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本土观念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探讨知识的传播与变异时,作者对不同文化语境下概念转译的细致考察,展现了极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这本书无疑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对话基础和参照坐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