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思维世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中国的思维世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歌...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思想史
  • 中国文化
  • 海外中国研究
  • 文化研究
  • 哲学
  • 社会学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著作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ISBN:7214043777
商品编码:2893006147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6-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的思维世界/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作者:(日)沟口雄三//(日)小岛毅|译者:孙歌
  • 定价:44
  • 出版社:江苏人民
  • ISBN号:721404377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8-01
  • 印刷时间:2006-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44
  • 字数:595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收录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品力作,各篇所论涉及哲学、科技、政治、社会、礼仪等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论述极为精要,反映了日本汉学细致缜密的特点,也体现了日本汉学家在世界格局中思考自身学术立场的一次尝试。编者认为,迄今为止,欧美的价值体系被视为**性的衡量标准,那些无法被其充分解释的社会文化形态,很难拥有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与价值判断体系。本书力求探讨这样的表达方式与价值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新的世界认识。这意味着在把欧美通行的中国学研究基准相对化的同时,也提示无法通过这些基准整体把握中国的历史逻辑,从而使现代日本、亚洲乃至世界问题化。

作者简介

小岛毅,1962年生。东京大学文学部副教授。大型合作研究项目《东亚海域交流与日本文化形成》负责人。著有《东亚的儒家与礼》、《近代日本的阳明学》等。   沟口雄三,(1932—2010)**汉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1932年生于名古屋市。195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科。1967年名古屋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修毕。历任埼玉大学教养部助教授,教授;一桥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沟口雄三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前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因罹患帕金森病,於2010年7月13日凌晨1点,在东京都练马区一家敬老院逝世。 沟口历任一桥大学与东京大学教授,以研究中国宋代至现代思想史而享誉学界,并是日中专家研讨项目“日中知识共同体”的骨干成员。著作有《作为方法的中国》、《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冲击》等。

目录

序言(沟口雄三) /1
上编 中国的思维世界
《中国的思维世界》题解(沟口雄三) /3
中国思想史中“自然”的诞生(池田知久) /10
中国古代的天人相关论
——董仲舒的情况(池田知久) /46
中国科学与天文历数学(池田知久) /98
术数学(池田知久) /114
力与公正
——关于吕坤的全体生存构想(林文孝) /130
许诰与明清时期人性论的发展(马渊昌也) /194
论天理观的形成(沟口雄三) /220
秩序化的诸相
——清初思想的地平线(伊东贵之) /241
宋代天谴论的政治理念(小岛毅) /281
下编 礼治与政教
中国的皇权
——《礼治和政教》导论(小岛毅) /343
元会的建构
——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渡边信一郎) /363
皇帝祭祀的展开(金子修一) /410
中国皇帝和周边诸国的秩序(金子修一) /441
唐长安城的礼仪空间
——以皇帝礼仪的舞台为中心(妹尾达彦) /466
中国前近代史研究中的地域社会视角
——“中国史研讨会‘地域社会——地域社会与指导者’”主题报告(森正夫) /499
从“气质变化论”到“礼教”
——中国近世儒教社会“秩序”形成的视点(伊东贵之) /525
孔教与淫祠
——清末庙产兴学思想的一个侧面(村田雄二郎) /553
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佐藤慎一) /578
另一个“五四”(沟口雄三) /618


《东方智慧的奥秘:洞悉中国思想的深邃渊源与时代回响》 这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华文明核心精神特质的著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哲学流派或历史事件,而是着力于揭示隐藏在无数思想、艺术、社会实践之下的根本性思维模式与价值取向。本书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辅以微观的文本分析,力图勾勒出中国思想体系如何从古老的起源出发,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最终塑造了今日中国乃至影响世界的独特文化基因。 全书的叙事围绕着几个关键的轴线展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德行主导的道德伦理、辩证思维的逻辑范式、集体主义的社会结构,以及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这些核心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深沉而独特的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溯源探本——中国思维的原点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一同回溯到那个孕育了中华文明无数思想火种的遥远时代。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中,我们识别出“天人合一”的早期萌芽。不同于西方将人与自然划为二元的视角,中国古代思想家更倾向于将人视为宇宙整体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依存。这种观念并非简单的自然崇拜,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洞察的基础之上,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应顺应“道”,与天地的运行节奏相契合。 我们将深入探讨《易经》的智慧,理解阴阳相生、变化无穷的宇宙观如何成为一切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石。它所倡导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宇宙运行法则的描述,更是对个体与社会行为的深刻训诫,奠定了中华民族注重内在修养与外在担当的品格。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儒家思想的兴起。孔子及其弟子所构建的道德伦理体系,以“仁”为核心,延伸出“礼”、“义”、“智”、“信”等一系列品德规范。这套体系并非冰冷的教条,而是根植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之中,强调个体通过道德实践来完善自我,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我们将分析“孝悌”作为德行之本的重要性,理解家庭伦理如何成为构建更广泛社会关系的基础,以及“忠恕”之道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不会忽略道家思想的独特魅力。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它提倡“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主张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减少人为的干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庄子则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寓言,揭示了精神自由的无限可能,以及超越世俗功利的超然境界。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养生之道以及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思想熔炉——中国思维的演变与融合 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华思想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吸收、融合、创新。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更为深邃的生死观、业力论和解脱之道,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与深刻的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我们将探讨佛教的“空”与“缘起”如何被中国化的理解,以及它如何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增添了新的维度。 墨家的“兼爱非攻”虽然在历史长河中不如儒道影响深远,但其逻辑严谨和对社会公平的追求,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法家的集权思想,虽然在政治实践中具有争议,但其对国家治理的理性分析,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辩证思维在中国思想中的体现。不同于西方逻辑的排中律,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一体两面”、“阴阳互补”。在《孙子兵法》中,我们看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强调战场形势的变 সর্বদা变化莫测,以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整体性判断。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能看到事物的多重可能性,并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 我们将分析中国哲学中对“中庸”的推崇,它并非简单的折中主义,而是要求我们在极端与平庸之间找到平衡点,既不偏激,也不固守,追求一种动态的和谐。这种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国的政治、军事、艺术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分:社会肌理——集体主义与等级秩序的深层逻辑 中国的社会结构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集体主义精神。本书将深入剖析“家国同构”的思维模式,理解家庭伦理如何被放大并应用于国家治理。这种模式下,个体对家庭、宗族乃至国家的责任感被置于极高的地位,个人利益往往需要服从于集体利益。 我们将探讨“礼”在中国社会秩序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社会认同与身份的界定,维系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从君臣之礼到父子之礼,再到朋友之礼,都体现了中国社会对等级秩序与人伦关系的重视。 然而,集体主义并非完全扼杀个体,而是强调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与贡献。本书将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士”的理想塑造,他们被寄予厚望,需要具备道德情操、知识学问,并有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这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集体主义可能带来的压抑。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这种社会模式在历史发展中带来的挑战,例如对个人创造力的潜在限制,以及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保留集体主义优势的同时,更好地激发个体潜能。 第四部分:时代回响——中国思维的当下与未来 进入现代社会,面对全球化的浪潮和西方思想的冲击,中国思维世界并未被动接受,而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目光投向当代中国,探讨中国思想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自我审视与重塑。 我们将分析中国传统智慧如何在现代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领域找到新的应用。例如,“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指导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庸”之道如何应用于处理国际关系中的复杂问题,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在应对重大社会挑战时发挥凝聚力量的作用。 我们还将讨论中国文化自信的构建,以及如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本书强调,理解中国的思维模式,并非是为了固守过去的辉煌,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下,洞察未来。 《东方智慧的奥秘》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观察视角,帮助读者超越刻板印象,真正领略中国思想世界的丰富性、深刻性与持久魅力。它是一次思想的探索之旅,也是一次文化理解的深度体验,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去发现那些塑造了东方文明、并持续影响世界的古老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着实令人惊叹,它绝非那种浅尝辄止的“概览式”读物。作者在引述和分析时,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扎实功底,尤其是在对某些核心概念的界定时,那种步步为营、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且相互矛盾的理论流派时所采取的批判性视角。他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巧妙地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让不同的思想火花得以碰撞。书中引用的诸多一手资料和跨学科的参考,都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背景资料来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对于严肃的学术探索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但也收获颇丰的智力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封面采用了深邃的靛蓝色,仿佛将人拉入一片浩瀚的星空之下,中央烫金的标题“XXX的思维世界”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深沉的光芒。纸张的质感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却又不失细腻的触感,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尤其是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既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又能清晰地引导读者的视线。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的体验,字体大小适中,间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处的线装工艺,展现了一种匠心独到的美学追求,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书的敬畏感,在如今这个电子书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读起来丝毫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宏大的思想史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开篇的引入就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和鲜活的人物侧写,迅速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思想场域。叙述过程中,作者穿插了许多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和恰到好处的类比,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即便是涉及复杂的社会结构变迁时,作者也能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具体人物的命运抉择之中,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代入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廊,亲耳聆听那些伟大灵魂的低语。这种文学性的叙事功力,极大地拓宽了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受众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思维上的“重塑”。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为我打开了观察世界和理解自身文化基因的一系列全新视角。书中提出的那些关于认知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决策和判断背后的深层逻辑。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不是强加的观点,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和深度的思维工具箱。这种“顿悟”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优秀著作时才能体验到的收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其实是可以被解构和反思的。对于任何渴望进行深度自我认知和文化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近乎必需的“智力升级”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国际视野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正是它区别于许多本土化研究的关键所在。作者并没有将该主题的研究局限在特定的地域边界之内,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全球学术对话中的关键节点。书中多次将本土思想脉络与西方哲学思潮进行平行对比和深入的互文性分析,这种“他者之眼”的审视,反而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通过这种跨文化的参照系,我得以更客观地审视那些过去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本土观念的独特性和局限性。尤其是在探讨知识的传播与变异时,作者对不同文化语境下概念转译的细致考察,展现了极高的跨文化敏感度。这本书无疑为未来的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对话基础和参照坐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