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东汉-隋本缘部汉译佛经定中结构研究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04-01 |
| 作者:许剑宇 | 译者: | 开本: 16开 |
| 定价: 89.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20313988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属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范畴,选取东汉到隋的一共八部有代表性的汉译佛经作为考察对象,主要讨论了其中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及介词短语充任定语和由谓词充任中心语的共七种简单定中结构,复杂定语的构成及排序,定语从句,涉“所”结构,定中结构的语用变化等内容,发现了一些富含佛经特色的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汉语定语复杂化的时限往前推进。同时,对佛经语法研究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许剑宇,男,安徽宿松人,生于1969年。1987年毕业于安徽省宿松师范学校,随后在小学、中学任教五年。199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现代汉语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5年起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要研究兴趣在汉语语法学。在《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这本厚重的书,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雄心与严谨。我个人一直对佛教早期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汉译佛经的语言学层面。很多研究往往停留在宏观的历史叙事或者单纯的文本比对上,但这本书似乎更深入到了一个微观的、结构性的层面。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揭示早期译者们在面对那些艰涩的梵文概念时,是如何运用和重塑当时的汉语语法体系的。比如,“定中结构”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引人遐想,它暗示着一种特定的思维模式或宗教体验在语言上的映射。如果作者能清晰地梳理出不同译经家(如安世高、竺法护,乃至后来的鸠摩罗什)在构建这种“定境”表达上的异同,并分析这些结构选择如何影响了后世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脉络,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难以估量的。从装帧来看,它显然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没有花哨的插图或通俗化的语言,这反而让我更加信赖其内容的深度。它似乎不是在向大众普及佛学常识,而是在为专业研究者搭建一个更精密的分析框架。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它对读者的背景知识要求很高,如果你对东汉末年到隋代的历史变迁、早期译场的运作方式以及基础的语文学知识不甚了解,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然而,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因果句式”在译经中的演变分析。在早期译文中,我们常见到那种较为松散的、直译式的因果连接,但随着译者们对佛教义理理解的深化,这些结构也逐渐被“优化”或“本土化”了。作者探讨了这种结构变化如何服务于“缘起”等核心概念的阐释,这让我对“翻译即再创造”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了一套严密的、可供检验的分析工具,它拓展了我们研究古典文献的视角,让我们不再满足于只看“说了什么”,而是去深究“是怎么说的”。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体量感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典性的语文学巨著,它似乎致力于成为未来研究“汉传佛教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参照点。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不同译场之间的“跨文本对话”时所采用的方法。他并没有把安世高和竺法护的译文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展示了知识是如何在译者群体中流动、继承乃至相互竞争的。特别是“定中结构”这种特定的表达方式,它必然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作者成功地将历史语境、宗教教义与具体的句法分析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论证网络。对于任何想深入研究中古汉语对印欧语系语言的接受与转化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构成了绕不开的基石。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但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提出更深刻的问题。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浩如烟海的引文和注释所震撼。阅读学术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种“言之无物”的空泛论述,但这本书的每一个论断似乎都建立在扎实的文本证据之上。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其中关于“譬喻”与“结构嵌套”的章节,发现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他没有满足于仅仅指出哪些经文使用了某种句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句式在传达“禅定”体验时的内在张力——即如何用相对固定的汉语语法去承载佛教中那种超越、无碍的境界。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简直像是在做一份精密的语言考古工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时期译本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准确性,他似乎在提醒我们,每一次词语的选择,每一次语序的调整,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必然产物。这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理解中古汉语如何被佛教深刻改造的密室大门。
评分我接触了不少关于佛教史的著作,但大多偏向哲学思辨或宗派源流的梳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聚焦于“技术层面”的构建——即语言结构本身。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很有挑战性。它逼迫我重新审视那些我过去视为理所当然的佛经用语。例如,作者对“如是”、“乃尔”、“一时”等句首语的变迁进行了细致的语用学考察,这不仅仅是语法点的罗列,而是试图从中还原出早期传法者在口诵与笔录之间的微妙平衡。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犍陀罗僧侣在烛光下,艰难地将深奥的梵音,用当时的汉字小心翼翼地“嵌入”进一个全新的表达体系中的声音。这本书体现了一种脚踏实地的学术精神,它不追求震撼人心的结论,而是耐心地、一步步地打磨出对文本最精确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