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
定价:19.80元
作者:王敏,金开诚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546340920
字数: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佛教绘画源于古印度,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是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宗教、考古、历史、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佛教绘画研究的学者也有许多不同专业,且有各国多地,并可分为欧美、日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等几个组区。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
内容提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为丛书之一,介绍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有关内容。
《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目录
一、佛教绘画的起源与发展
二、佛教绘画的中国化过程
三、汉魏六朝时期的佛教绘画
四、隋唐时期的佛教绘画
五、五代两宋时期的佛教绘画
六、元明清时期的佛教绘画
作者介绍
文摘
(二)佛教绘画的发展
在佛教刚刚兴起的时期,古印度佛教绘画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原始佛教艺术时期、贵霜时期和笈多时期。
原始佛教艺术时期。这一时期是指阿育王时代及其稍后时期。阿育王当政期间,实行领土扩张政策,统一了印度大部。据说,在扩张领土过程中他残酷地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在此之后他醒悟过来,对自己的残暴行为感到强烈的自责。所以他和他的大臣们皈依佛门,把佛教定为国教,佛教得到了大力的推广,迅速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的佛教艺术以雕塑作品为主,主要是石柱雕刻,大塔的塔门及围栏的浮雕以及摩崖雕刻。对于当时的佛教绘画没有遗留下来实物,所以无从考证。印度有名的佛教石窟阿旃石窟现存早的壁画,是公元前1世纪的作品,内容是佛传图和佛本生故事,从其艺术技巧和内容来看,在它之前应该是有绘画作品存在的。
贵霜时期的佛教绘画。阿育王死后,国家渐渐衰落以至灭亡。在此之后,大约公元1世纪中叶,居住在中国西域的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到了第三代王伽腻色伽王时达到鼎盛,形成东到葱岭,西到咸海,包括中亚和印度的大帝国。伽腻色伽王和阿育王一样笃信佛教,并大力发扬。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什么佛教绘画作品流传下来,现存的全都是雕刻作品,雕刻艺术可以分为犍陀罗(佛像带有浓重的希腊风格,这种希腊化的佛像被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注重人体骨骼结构、衣饰线条以及表情的细微变化)和马图拉(马图拉式佛像是从犍陀罗佛像演化而来,其造型比犍陀罗佛像更加印度化。早期风格质朴粗拙,成型期有体形丰满、圆润,富有肉感的特点)两种不同的样式,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现存的主要是阿旃陀绘画艺术,它位于南印度德干高原文达雅山的悬崖上,现存29个石窟,一部分是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所建。壁画的主要内容是佛传故事,即佛陀一生的经历,包括诞生、降魔、成道、说法、涅槃等过程,此外还有印度古代民间和宫廷生活景象的描绘。从艺术形式和风格来看,是属于笈多时期的古典佛教艺术。就其所在地理位置而言,我们可以推知它很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基本上是印度本土文化的产物,因此,更为强调世俗生活场面的描绘。如第十七窟的佛说法图,是描述一个宗教故事场景:说法,听众云集,尤其贵人命妇(贵族有官阶的妇女们),气势浩荡,纷至沓来。再如第十七窟前廊后壁残存的奏乐图,表现飞天乘云而至,饶有生机。图中美人临镜梳妆,侍女旁立,一个手捧脂粉,一个举执飞拂,自然雅致。太子与嫔妃劝酒图,极尽娥婉之情状,临窗窥视的侍女和门外众多的美女,都是风姿楚楚,艳丽动人。这些表现的都是世俗生活的场景,与佛教的观念完全不同。到此为止,印度佛教艺术的内在精神已经完全为一种外在的极力渲染和装饰所冲淡,已经不能再体现佛教的基本观念和思想内容。从壁画的艺术成就来看,它却达到了一个高峰。作品的风格沉着洗练,设色典雅华丽,并带有一定的抒情意味,注重人物的形神兼备和意境的表达。画中的每一个场面,不仅描绘精细,而且富于变化,人物体态丰满,形体典雅,肤色富有质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公元3世纪中叶,贵霜帝国逐步衰落,丧失了对各个地区的统治权。公元4世纪上半叶,原摩揭陀国的一个小国君旃陀罗笈多二世时日臻繁盛,它继承了印度本土的文化传统,大力推行具有印度特色的文化,信奉印度教,但也不排斥佛教和其他宗教。这些变化对佛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使佛教艺术更多地具有印度文化色彩。笈多时期的佛教艺术,也叫笈多样式艺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马图拉样式,另一种是萨拉那特样式(这种佛像的造型有着印度人的脸形,希腊式的鼻子,冥想的眼神,整齐的螺发,颈部三道折痕,硕大华丽的光环等,与同时代的马图拉式佛像类似。所不同的是,萨拉那特式佛像的薄衣,较马图拉式佛像更加细薄透明,几乎全无衣褶),而前者是典型的笈多样式艺术。
笈多时期的佛教绘画容纳和吸收了犍陀罗艺术和马图拉艺术的特点而进一步发展,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同时它也逐渐脱离了佛教的基本精神而变得本土化和世俗化。内在精神的缺失使作品走向形式化的道路,这也意味着印度佛教艺术的衰落。
……
序言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填补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古代佛教绘画了解的空白。在阅读之前,我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印象,这本书以系统性的梳理和详实的资料,构建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作者们的研究功底可见一斑,他们不仅梳理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佛教绘画风格演变,还深入探讨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与本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那些唐代的飞天壁画,宋代的罗汉图,元代的藏传佛教绘画,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大师的介绍也相当详尽,让我认识了不少在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佛教绘画中的象征符号、图像学解读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这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普通的图案背后,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宗教寓意和哲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深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的优秀著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宝贵资料,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这一艺术瑰宝的绝佳入门读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的洗礼。它让我对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认识,从模糊的轮廓变得清晰而深刻。书中严谨的学术考证与富有感染力的文字相结合,将那些古老而庄严的艺术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我。我被那些描绘佛陀、菩萨、罗汉的生动形象深深吸引,不仅仅是他们脸上悲悯的神情,更是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那股宁静与力量。作者们对不同时期佛教绘画的风格特点、题材内容、技法运用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艺术在继承和发展外来宗教文化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创造力和融合力。书中对佛教图像学的一些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明白了那些看似简单的符号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而深刻的宗教哲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信仰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艺术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我翻开第一页的那一刻起,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亲眼目睹了佛教艺术的博大精深。作者们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流传千古的佛教绘画杰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图画,更像是承载着历史、信仰与智慧的无声诉说。每一幅作品的背后,都仿佛隐藏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一段虔诚的祈愿,一段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书中的图文并茂,精美的复制品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到那些壁画、卷轴、册页的绝妙之处,从构图的严谨、色彩的运用,到人物的刻画、神情的表达,无不展现出当时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对佛教教义的透彻领悟。我尤其被那些描绘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形象的作品所吸引,她们的慈祥、庄严,以及眼神中透露出的悲悯情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们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深入浅出,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介绍,又有微观的艺术细节分析,让我这个对艺术史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信仰和历史的书,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让我对佛教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主动去了解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寺庙遗迹。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艺术作品的展示,更像是一次与古代艺术家们的心灵对话。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虔诚与专注,能体会到他们将信仰融入笔触的深厚情感。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无论是对作品时代背景的考证,还是对其艺术风格的分析,都显得严谨而到位。作者们对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人物比例的把握,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佛教绘画如何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们精神追求的部分,这让我看到了艺术作品的时代价值和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不再仅仅将佛教绘画视为宗教符号,而是将其视为反映古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时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精美的图片,想象着它们曾经悬挂在寺庙大殿,或是在士大夫的书房中,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人间的悲欢。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艺术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每翻一页都充满了惊喜。作者们以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为读者打开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大门。书中的内容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从寺庙墙壁上的宏伟壁画,到僧侣手中的精美经卷插图,再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收藏品,这本书几乎涵盖了古代佛教绘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作品的深入剖析,作者们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解读,揭示了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甚至是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场景。这使得原本抽象的宗教图像变得生动而具体,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书中对不同时期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也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从早期佛教传入时的本土化适应,到唐朝的辉煌鼎盛,再到宋元时期的多样发展,都展现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生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信仰与艺术上的独特追求,也让我对古代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