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
定价:78.00元
作者:张筱膺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48012290
字数:
页码:19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主要内容是描写了作者的画很有创意,给人一种遍历天下的感觉,在构图上全部突出了背后的特殊旨趣,作品在画面上的整体面貌上,依然传递出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其中所体味到的那种感觉,可能这也是这作吕比较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吧。
目录
禅缘
教学
艺游
本色
作者介绍
张筱膺,1976年出生,满族人。幼年习画。先后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师从方骏先生专攻中国山水画,获硕士学位。2011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跟随王孟奇先生攻读中国画创作方向博士学位。现生活于南京,担任高校中国书画教员,江苏省佛教协会中国画教席。
文摘
每次去同行的家里玩,其实我想看的就是他们工作室的样子。我总觉得,通过画家画室的布局,通过其案头的陈设,应该就能看出这个画家的心性和修为,至少管窥一二。毕竟,画室乃画事发生之端。
过去的画家,除了工作单位提供的局促的创作空间,很难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创作领地。那时的艺术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像画室一样,多是属于单位的,属于公家的,自然他们的画也多是为单位、为公家所画。画室中不会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他们画中那些“红光亮、高大全”的东西,又有多少是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呢?
现在的艺术与以前不同了,它不再完全属于“公家”,它可以属于艺术家自己,当然它也还可能属于比“公家”还厉害的角色——市场。市场对艺术家比“公家”要“仁慈”的多。它可以为画家提供宽敞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是前辈画家想都不敢想的。
今天画家的画室,少则几十平米,上千平米都不稀奇。我见过许多画家的画室,装修高档,藏品丰富且恒温恒湿,堪比博物馆,画室主人的画作在市场上的价格自然也是不菲。画家与市场的合作很开心,对市场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中,画家在自己画室中创作的作品不再完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市场。画室不再是个人艺术创作的温室,而是变成了商品生产的工厂和流水线。
我们经常看到,今天的画室往往作为某某大师身后的背景,经常性的出现在各种平面媒体或是电视访谈节目中,它们成了佐证画价、显示富足和向人炫耀的场所。画家在自己的画室中并不自知的完全被市场所降服,日渐失却自我,迷失心性。这时,他虽身处画室,但其实离画事已经很远了。
江苏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艺术积淀,有以文化艺术弘法利生的优良传统。2002年省佛协举办了首届“江苏佛教书画展”,征集到江苏佛教界四众弟子100多人200余幅作品,真可谓琳琅满目,一时被叹为稀有之事。但也有慧眼且善言真实语的高僧大德指出参展作品的两点不足:一者,作品见功力但眼识不能算高;二者,书法多绘画少且画作大多稚嫩。于是,近年来艺术教育被列为省佛协的重要工作之一。2005年省佛协成立了“缘源书画院”,和南京的诸多艺术院校便有了合作,按照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有计划的培训省内的僧尼和居士学员。青年画家张筱膺便是在这时开始与我们结缘。
几年来的交往和教学实践证明,张筱膺作为一名画家、作为一位老师,与佛有缘、与江苏佛教有缘、与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有缘。六年前的暑期,镇江金山江天禅寺大澈堂上,张老师开始给缘源书画院的学员教授山水画。书画院的学员完全不同于院校的学生,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僧尼有居士,上大课讲理论对一个学院派的老师来讲并无难处。但对于操作实践,张筱膺老师几乎是一个个把笔、一个个纠正、一个个辅导,真正是不厌其烦、不厌其累。从大江南北到黄海之滨,灵山大佛脚下、破山禅寺碑前,光孝寺丈室、香山寺斋堂,宝华山戒台、花果山胜境……二十多次的集中培训,筱膺老师以她的笑靥、学识和汗水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信任和钦佩,为江苏佛教界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我们十分感谢她。筱膺老师作为老师,传我以道、授我以业、解我以惑,堪称人之师表。佛教的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似乎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筱膺老师,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书画班也不乏佛学造诣深、修行功夫好,通晓律仪制度、严守清规戒律的法师,用佛教界的话来说是堪作人天使表。于是,筱膺老师成了一名居士,有了一个法名。佛教讲缘起,即万事万物间的普遍而微妙的各种联系。筱膺老师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凭一支画笔,往来于寺院、交流与僧尼,真是因缘和合、不可思议。
在一般人眼中,佛教应该是无为的、僧尼应该是遁世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很不全面的。中国的大乘佛教讲自利利他、讲六度万行、讲弘法利生,要求佛教徒以人世的精神办出世的事业,两干多年的中国佛教史就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击、交融、发展的历史,中国佛教从来就没有拒绝过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相反倒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佛教对于书画艺术更有独特的理解和审美取向。而张筱膺老师的画作与此甚相契合。
《觉林菩萨偈》云: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接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序言
禅缘
教学
艺游
本色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水墨画。这次收到《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简直像挖到了一块宝藏。我早就听说过张筱膺女士的大名,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这本书,我猜想一定是一场关于中国山水画的深度对话。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中国山水画的哲学思想?比如,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如何体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的?又比如,如何通过画笔去表达“气韵生动”这种中国画的核心理念?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能触及到中国山水画背后所蕴含的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另外,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当代山水画的发展的?她是否会提出一些关于如何让中国山水画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观点?这本书是否会包含一些她自己对当下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观察,并将其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中?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找到这些答案。
评分翻开《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素雅的排版,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书卷气。我本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画册,但出乎意料的是,文字部分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而且并非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了作者对山水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意境”的论述,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通过笔墨去传达山水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似。我尝试着去想象,当作者提笔勾勒那几笔枯树,是如何将生命的坚韧融入其中;当她泼墨渲染那片远山,又是如何将岁月的沧桑赋予其形。这种从“形”到“神”的升华,是我一直以来在欣赏山水画时所追求的。书中是否有关于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山水景色的描绘技巧?比如,如何在宣纸上表现夏日雷雨的酣畅淋漓,或者如何在冬日雪景中凸显万物萧瑟却又生机暗藏的景象?我对作者在这些细节的处理上充满了好奇。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那烫金的书脊和书页的裁切都显得格外精致,仿佛一件艺术品本身。
评分这本《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刚拿到手,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幅意境悠远的画作所吸引。那山峦叠嶂,水墨晕染开来的笔触,仿佛真的能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山间清风,带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情有独钟,尤其是描绘山水景致的作品,总能在其中找到一种宁静和超脱。这次看到“山色如墨”这个书名,更是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浅出地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技法,从笔墨的运用,到皴法的变化,再到构图的安排,都应该有详细的阐述。我期待着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用简单的笔墨勾勒出巍峨的山峦,如何在留白中体现出云雾缭绕的空灵感。作者张筱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她的一些作品我曾在画展上见过,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尤其想知道,她是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创新,让古老的山水画焕发新的生命力的。这本书会不会包含她的一些创作心得,或者对一些经典山水画作品的独到解读?我非常期待能在这个“墨”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山色”。
评分我收到《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的时候,正是初夏,窗外蝉鸣阵阵,空气中弥漫着一丝燥热。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希望能在书页中找到一丝清凉与宁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透着一股“山色如墨”的沉静与内敛,封面上的留白恰到好处,仿佛预示着一种深远的意境。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几个关键要素。例如,对于“皴法”,作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的?不同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解索皴等,在表现不同质感的山石时,各有怎样的妙处?我希望不仅仅是看到图例,更能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技巧。此外,对于“点”,作者又会有怎样的解读?中国山水画中的点,虽小,却能起到画龙点睛、增添层次、表现植被等多种作用。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运用这些看似简单的笔墨元素,却能营造出气象万千的山水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能让人沉静下来的书。《大观艺术丛书:山色如墨》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绘画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和哲学的感悟录。作者张筱膺女士的文字,如同她的画一样,温润而有力。我尤其被她描述如何从自然中汲取灵感的那一部分所打动。她不仅仅是观察山川的形态,更是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倾听它们的低语。我常常觉得,我们现代人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已经渐渐遗忘了与自然的连接。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人,带我重新回到那片纯净的山林,去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很好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特别偏爱的写生地点?那些地方是否承载了她特殊的记忆和情感?她是如何将这些真实的情感转化为笔下的墨色,又如何在画布上呈现出一种超越视觉的体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关于如何“观”山,如何“感”色的启示,让我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表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