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一)
:32.00元
售价:23.4元,便宜8.6元,折扣73
作者:凤凰空间.天津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5594014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6开
商品重量:0.4kg
宋代绘画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分科更加细致、专业,表现风格百态纷呈、品貌各异。山水、花鸟画在宋代有了飞跃的提高。艺术上大大了唐代,宋代花鸟画家极其注重对动植物形象情状的观察研究,并为此而养花养鸟。人物画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有了大幅度的进步。唐代以画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方面。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了飞速发展,臻于*。提及宋画,对团扇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
扇子起源于中国,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之称。扇子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已发展成为拥有几百种的扇子家族。
团扇,取其明月造型,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团扇的形状不一定都如圆月,也有腰圆、椭圆、六角形等,一般也统称为团扇。又因宫中多用之,故又称宫扇。团扇出现于羽扇之后、折扇以前。说到团扇,许多人会认为是古代妇女的专用品,实际上在折扇出现以前,男人也是使用团扇的。宋以前所称的扇子,都是指团扇。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次出现于三国。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自汉代至北宋是纨扇的盛行时期,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宋代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社会安定,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城市商业空前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包括团扇)的需求量明显增长,服务对象也有所扩大,为其发展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一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将作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百货云集,其中就有细画扇面、梅竹扇面出售。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宋代的团扇是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定实用性、装饰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到了后期,已经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而向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装饰品靠拢,为了满足帝王赏阅的需求,团扇经拆裱制成册页形式。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宋代的团扇画对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蕴、风格和技艺一直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历经上千年,宋代团扇画也依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宋朝延续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本系类丛书将宋代团扇画做成赏饰系列,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别,包括上百幅经典作品,原作尺寸、高清印刷,供广大读者及爱好者欣赏、临习,亦可直接入框做装饰用。如宋朝文人一样,心中有山水,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1-宋 佚名 《长桥卧波图》
2-宋 李迪 《古木寒禽图》
3-南宋 佚名 《田垄牧牛图》
4-宋 马远 《梅溪放艇图》
5-宋 李嵩 《水末孤亭图》
6-宋 佚名 《柳院消暑图》
7-宋 许道宁 《云关雪栈图》
8-宋 夏禹玉 《雪溪放牧图》
9-宋 夏圭 《泽畔疾风图》
10-宋 夏圭 《遥岑烟霭图》
11-宋 佚名 《柳阁风帆图》
12-南宋 夏圭 《坐看云起图》
13-宋 佚名 《山店风帘图》
14-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15-宋 夏圭 《烟岫林居图》
16-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图》凤凰空间·天津
凤凰空间·天津是天津凤凰空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津事业部,该公司是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天津成立的一家国有控股公司。公司是一家为出版业界策划完成重大选题的专业出版策划机构,长期以来与多个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机构深度合作,建立了强大的国际出版团队,向国内外输送输出了大量的出版物。我一直认为,历史的魅力在于其细节的展现,而艺术则是承载这些细节最生动的载体。这本书的标题“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一)”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宋代,一个文化繁荣、艺术昌盛的时代,其山水画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团扇”和“赏饰”这两个词,则将山水画从宏大的画卷拉到了更具生活气息的尺度,也暗示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我猜想,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宋代山水画,而是试图从一个更为微观、更贴近日常的角度来解读它们。团扇,作为一种精致的日用品,其本身就充满了美感。当山水画被巧妙地绘制在团扇之上,那便不仅仅是一件绘画作品,更是一件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品。我迫切想知道,那些文人墨客、闺阁女子是如何在方寸之间挥洒水墨,将胸中丘壑、眼中山河,融入到一把把团扇之中。这些团扇上的山水,是否更加注重写意和情趣,是否蕴含着更私人的情感表达?“赏饰”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装饰”,意味着这些团扇山水在当时是被视为一种品味和身份的象征,被用来点缀生活,提升格调。这本书,或许能带我进入一个更真实、更具烟火气的宋代艺术世界,感受那份“小而美”的雅致。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我的思绪带回那个风雅宋朝。《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一)》——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便勾勒出一种精致而又充满韵味的画面。我一直觉得,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而山水画更是其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更是对自然精神的捕捉,是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但这次,它不再是高高挂在墙上的巨幅作品,而是被巧妙地融入了“团扇”这一日常器物之中。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夏日庭院,一位仕女轻摇着绘有山水图景的团扇,微风拂过,扇面上的云水仿佛也流动起来。这种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方式,总是让我着迷。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赏饰”,这让我对宋代人如何将山水画作为一种“装饰品”来欣赏和使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作为一件艺术品被观赏,更是被融入到他们的生活空间,成为彰显品味和格调的一部分。我非常好奇,在团扇这一相对局限的创作空间里,宋代画家会采用怎样的构图和表现手法?是否会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还是会强调意境的营造?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宋代生活美学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艺术与生活的微妙联系。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尤其是宋代绘画情有独钟的爱好者,这本书的标题《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一)》让我眼前一亮。宋代山水画,以其深邃的意境、精湛的技艺和哲学的思考,一直是我心中的高峰。然而,大多数的讨论都集中在大幅的轴画和壁画上,对于那些更具生活化、更贴近个人情趣的作品,似乎鲜有系统性的梳理。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将“团扇”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载体,与“山水”这一宏大的艺术母题结合,并通过“赏饰”这一概念来解读,我觉得非常有创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宋代画家如何在团扇这一精巧的媒介上进行创作。团扇的形制本身就带着一种婉约的美感,如何在这样的画布上展现出山水的壮丽与灵动,如何处理好构图、笔墨和色彩的关系,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艺术课题。同时,“赏饰”的提法,也让我联想到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他们是如何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如何通过这些精美的物件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学养。这本书,是否能让我们窥见宋代贵族或文人在闲暇之余,如何欣赏和使用这些融入了山水意境的团扇,将其作为一种品味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团扇 赏饰——宋 山水(一)》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打开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我对宋代山水画的了解,大多局限于那些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巨幅作品,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或者郭熙的《早春图》。但“团扇”这个词,立刻把我拉回到了更贴近生活的层面。团扇,那种曾经风靡古代的扇子,承载了多少文人的雅兴和闺阁的思绪。我一直想象,在夏日微风中,摇着一把绘有山水景致的团扇,那该是何等一番风雅的景象。这本书显然是将目光聚焦在宋代山水画在团扇这一载体上的呈现。我很好奇,在有限的扇面空间里,宋代画家是如何构图,如何取舍,如何将磅礴的山水意境浓缩于方寸之间的。是不是会有更细腻的笔触,更淡雅的设色,以适应团扇的精致美学?“赏饰”一词也让我玩味,它不仅仅是艺术的观赏,更是生活品味的体现,一种将自然美融入日常生活的哲学。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宋代人们是如何将这些精美的团扇山水作为一种装饰品,来点缀他们的居室,衬托他们的品味。或许,它还能揭示出当时社会对于艺术的接受度和审美取向。这本书,就像一把开启宋代精致生活美学的小扇子,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以“团扇”和“赏饰”为切入点,将目光投向了宋代的山水画,这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雅趣。我一直对宋画情有独钟,它不同于唐代的雄浑奔放,也不同于元明的写意洒脱,宋画的那种细腻、含蓄、内敛,以及其中蕴含的文人情怀,总能让我沉醉其中。尤其是山水画,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名家辈出,作品也极为丰富。这本书能将团扇这一载体与宋代山水结合起来,我便对它充满了好奇。团扇本身就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其圆形或卵形的扇面,以及纤细的扇柄,都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的温柔婉约。将山水画绘制于其上,无疑是锦上添花,让赏画之人,既能欣赏到山水的意境,又能感受到团扇的精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画家在团扇上创作的山水画,它们在尺幅之间如何营造出深远的空间,如何捕捉自然景物的神韵。我也想知道,在那个时代,人们是如何将团扇山水作为一种“赏饰”来使用的,它在文人的生活场景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挂于厅堂,还是随身携带,抑或是作为赠礼?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宋代山水画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勾勒出宋代雅致的生活美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