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邱兆祥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50496573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汇集了作者在全国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大多是从作者已出版的文集中选取出来的,同时也收入了几篇新近写出并已发表但未及结集的文章。
目录
论现代经济科学的发展趋势
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一体化的趋势
经济科学的数学化趋势浅议
经济学和哲学
经济理论研究贵在创新
经济科学方法论创新的思考
论创新是经济学者的基本价值观——兼论“独创”是成就大师级经济学家的条件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看中国经济理论研究
要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学派
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要多阅读原著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学家
也谈衡量合格经济学家的标准
论经济学家的人文精神
学者应有的学术品格
时代呼唤经济学大师
论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迈向新世纪的中国金融理论工作者
非宁静无以致远——对我国金融理论研究现状的思考
关于经济科学学科分类问题的探讨
略论经济科学新学科的产生和特点
关于现代金融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再谈现代金融科学的学科建设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金融学科建设
论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现代市场经济呼唤提高国民金融意识
加强国民金融教育的若干思考
知识经济呼唤加快高等金融教育改革
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
经济学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从何而来
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作者介绍
邱兆祥,1941年6月生,湖北省利川市人。1965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为湖北大学)财政金融专业,曾先后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北京高等院校执教,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西南财经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外,还兼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金融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和多家经济金融类刊物的学术顾问。多年来,一直勤于笔耕,撰写了数量颇多的学术论著。除在国内重要报刊杂志发表400多篇论文外,还在十多家出版社出版著作20余部,主要著作有《耕耘和探索——邱兆祥经济金融理论文选》、《马克思的货币、信用银行理论》、《在学术高地上攀登——金融理论问题探索集》、《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和《趣味经济学》等。
文摘
序言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在学术界似乎有着不错的声誉,他的名字在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经常出现。这让我对书中的观点和论述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经济金融领域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秀著作。市面上同类书籍不少,但很多都停留在表面,或者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的指导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结合最新的行业趋势和前沿研究,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两个相互关联但又各有侧重的方面,作者能否展现出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是我最关注的。我也会留意书中是否引用了最新的数据和案例,这往往是衡量一本书学术价值和实用性的重要指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倒是很考究,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学术和专业的严谨感。拿到手里,纸张的手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韧性,翻阅时不易折损。我尤其喜欢的是它的排版,字体清晰,行距适中,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书本的尺寸也非常便携,无论是放在书包里通勤,还是在咖啡馆里消遣,都恰到好处。我平时喜欢收藏一些装帧精美的书籍,这本书无疑能为我的书架增添一抹亮色。我期待着它的内容能够像它的外在一样,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和愉悦的阅读体验。我是一个对书籍的物理质感非常看重的人,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思想,更要有触手可及的温暖和厚重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已经成功吸引了我。
评分从书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经济金融学科建设问题研究》来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当前经济金融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比如课程设置是否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衔接学术研究与行业需求等。我特别希望看到作者能够就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以及跨领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经济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已经难以适应。因此,任何关于如何革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路径、提升毕业生竞争力的讨论,都会引起我的高度关注。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教育者、政策制定者乃至学生本身,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实践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经济金融从业者,我对当前高校经济金融学科的培养成果有着切身的体会。很多时候,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脱节,是毕业生普遍面临的难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问题研究”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造成这种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是否能够就如何加强产学研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商业案例和数据分析,给出具体的建议?或者,在课程设计上,如何融入更多的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知识,以培养更具前瞻性的经济金融人才?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如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这些在职场中往往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这本书能否为我们这些在实践一线的人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帮助我们理解学术界的努力方向,并促进行业与学术界的良性互动,是我购买这本书的主要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直接切中了经济金融领域当前最关键的两个议题。我一直认为,学科的健康发展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石,而优秀的人才则是推动学科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侧重于宏观的学科战略规划,还是微观的人才培养细节。我更倾向于看到一种能够将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论述。比如,在探讨学科建设时,是否会涉及到师资队伍的建设、科研平台的搭建、国际合作的拓展等具体问题?在谈及人才培养时,又是否会涉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创新、就业指导的优化等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让我能够更系统地理解经济金融学科的现状与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