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去梯言系列)曼昆点评版,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必读,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
定价:39.80元
作者:(英)约翰·凯恩斯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29528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凯恩斯代表作,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内容提要
目录
目 录
卷 引 论 / 1
章 一般理论 / 3
第2章 古典经济学的假设 / 4
第3章 有效需求原理 / 21
第二卷 概念与观念 / 31
第4章 单位的选择 / 33
第5章 决定产量和就业量的期望值 / 40
第6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 45
附 录 使用者成本 / 56
第7章 进一步研究储蓄和投资的含义 / 65
第三卷 消费倾向 / 75
第8章 消费倾向:Ⅰ.客观因素 / 77
第9章 消费倾向:Ⅱ.主观因素 / 92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觉得,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像通货膨胀、失业率这些词汇,就像是在看一盘巨大的棋局,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几个棋子,却不知道全局。这本书,就真的像是一张清晰的棋盘和一位经验老到的棋手。它没有上来就讲什么复杂的模型,而是从最基础的“钱”这个东西开始说起。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比如把通货膨胀比作“看不见的偷盗者”,悄悄地侵蚀我们的购买力,让我们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然后,他又很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从供求关系的角度,到政府“印钞票”的机制,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都讲得头头是道。同样,对于失业问题,书里也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有工作的人”和“没工作的人”的区别,而是深入探讨了导致失业的各种原因,比如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甚至是周期性失业,并且还举了很多现实中企业裁员、行业衰退的例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失业对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最让我觉得实用的是,这本书还尝试着解释了政府在稳定经济中的角色,比如为什么政府会选择调整利率,或者通过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政策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让我们去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后果,这让我觉得,下次再看到新闻里关于加息、减税的报道,我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能多一份自己的判断。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之前对经济学研究的刻板印象。我总以为经济学就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和图表,充斥着各种复杂的公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阐述“货币”的本质时,并没有直接给出教科书般的定义,而是从人们为什么要使用货币,货币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以及货币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这些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切入。他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那些古代的以物易物场景,以及早期货币形态的奇妙之处,让我觉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货币带来的便利和它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接着,他又将这些历史的视角与当代的金融体系巧妙地连接起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经历金融危机,以及央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书中关于“利息”的论述也同样精彩,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借钱要付钱”这个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利息背后的时间价值、风险溢价,以及它如何影响到投资和储蓄的决策。作者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比如一个人现在借钱投资,还是等到未来有钱了再投资,他会怎么权衡其中的利弊,以及这种权衡会如何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让我对“利息”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让我觉得自己在阅读的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并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经济学派或者时期,而是像一个穿越者,将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以一种非常流畅和连贯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亚当·斯密和凯恩斯理论时,那种对话式的叙述方式。仿佛是斯密在18世纪的某个午后,慢悠悠地喝着茶,跟我们分享他关于劳动分工和市场自发调节的思考,然后时间一下子跳跃到20世纪,大萧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凯恩斯则在一旁焦急地分析,为什么传统的自由市场失灵了,以及政府应该如何出手干预才能拯救经济。作者在描述这些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他们的观点,而是着重分析了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他们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他们理论的逻辑起点。这让我明白,经济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不断地回应现实世界提出的挑战。举个例子,当作者提到“货币”这个概念时,他并没有止步于介绍货币的职能,而是追溯了从贝壳到金属货币,再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和电子货币的演变过程,并解释了为什么每一次的变革都对当时的经济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演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不同的经济学家会提出如此迥异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和“深度”。它并没有止步于介绍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模型,而是通过对一些 seminal(开创性)著作的“点评”和“解析”,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那些经典著作时,那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的能力。他不会直接告诉你某个理论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会非常详细地阐述这个理论是如何提出的,它解决了当时什么问题,以及它又引出了什么新的疑问。就好像在阅读一封封来自过去经济学家的“思想信件”,作者充当了那个翻译者和导读者。当我读到关于“就业”的内容时,作者并没有仅仅解释失业率的计算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影响就业市场的各种复杂因素,比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全球化带来的产业转移,以及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可以扮演的角色。他会引用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来佐证他的观点,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学并非一门静止的学科,它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新的理论在不断地挑战旧的理论,而每一个理论的出现,都承载着研究者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深刻思考。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对经济学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轮廓,变成了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立体、更加充满活力的画面。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暂且称它为《经济学大师解读》。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硬邦邦的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一些原本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供给与需求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举了很多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遇到的例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 iPhone 发布会,新机型出来前夕,旧款手机的价格会怎么变化,然后因为什么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到那些原本打算购买旧款手机的人。还有像节假日期间,机票和酒店的价格为什么会“嗖嗖”地往上涨,作者就从这个“涨价”的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背后的供需原理,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商家在“趁火打劫”,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市场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作者并没有把它写得高深莫测,而是通过一个小型市集里,小贩们为了赚钱而竞争,最终却意外地满足了顾客们各种各样需求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了自由市场是如何在没有中央计划的情况下,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没有任何经济学专业术语的堆砌,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读懂,并且还能从中思考很多关于我们身边经济现象的背后逻辑,感觉像是给我的大脑做了一次“排毒”,把那些模糊不清的认知都梳理清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