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外合资银行:变迁、反思与前瞻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吕耀明
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50494426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99kg
该书以合资银行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合资银行进行概念辨析,阐述银行国际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金融深化理论等合资银行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近代合资银行的发展过程、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银行的发展路径做了分析,对新中国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以及其他六家合资银行进行了个案研究,并对中外合资银行的现状、分化与重组、发展道路等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提出了新生银行打造“精品银行”的具体措施,并在借鉴其他国家监管经验和《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外合资银行的监管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书以中外合资银行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该领域的内容做了系统全面的整理,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章 导论
节 合资银行概念辨析
第二节 合资银行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合资银行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章 中国近代的中外合资银行
节 近代建立中外合资银行的序幕
第二节 近代中外合资银行发展的高潮
第三节 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落幕
第四节 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历史意义与经验教训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银行的探索
节 中外合资银行诞生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新中国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
第三节 中外合资银行阵营的壮大
第四节 中外合资银行的历史使命
第四章 中外合资银行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节 中外合资银行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分化与重组:中外合资银行的发展新动向
第三节 制度扩散:中资金融机构的“合资”热潮
第四节 中外合资银行的“二律背反”现象
第五章 中外合资银行的自强之路
节 中外合资银行的SWOT分析
第二节 强身健体,打造精品银行
第三节 厦门国际银行打造“精品银行”的实践
第四节 新生银行打造“精品银行”的借鉴
第六章 中外合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借鉴与创新
第七章 中外合资银行发展前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瞻”二字,在我看来是这本书最令人兴奋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状的反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书中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中外合资银行在新时代可能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富有洞见的预测。作者大胆地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领域对传统银行模式带来的冲击,以及合资银行如何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实现新的突破。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书中对于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外资银行在中国金融服务体系中可能占据的更大份额的讨论。作者分析了监管政策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为合资银行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了多重可能性的解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金融从业者提供参考,对于宏观经济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乃至任何对中国金融未来感兴趣的读者,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还在于它所提供的一种“连接”。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连接了中国与世界,也连接了理论与实践。通过对中外合资银行的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金融体系是如何在与国际金融力量的互动中不断成长和演进的。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外合资银行视为一个孤立的群体,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整体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影响。这种“连接”的视角,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银行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缩影。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金融体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
评分这部著作的问世,无疑为金融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资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扮演的独特角色。从它们初期的引进、合资模式的探索,到逐步参与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再到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书中对于合资银行在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它们在中国金融市场本土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例如文化差异、监管适应以及本土竞争力的提升等。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合资银行并非简单地复制西方的模式,而是在中国这片土壤上,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自我调整与再造。作者的叙事手法严谨而不失生动,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将复杂的金融变迁过程呈现得条理分明,引人入胜。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国金融改革进程的深刻注解,为理解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充满了枯燥的理论和公式,也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评论文章,流于表面。作者的笔触兼具学术的严谨和新闻的敏锐,在叙述历史事实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论证充分;在分析当下问题的时候,又能够抓住核心矛盾,切中要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描述,它们生动形象,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到了中外合资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与喜悦。例如,书中对于某一家合资银行早期在业务拓展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通过创新解决方案克服的细节描写,让我对金融机构的生存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视角的重要性,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全书内容更加饱满,也更具可读性。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对于“反思”的深入与透彻。书中对于中外合资银行在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挑战,进行了非常坦诚的剖析。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分析,更触及到了深层次的战略、文化以及制度层面的问题。例如,书中对合资银行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本土化难题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指出在跨文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既能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又能留住本土优秀员工的体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合资银行在风险管理、产品创新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如何在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定位。书中对金融监管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合资银行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使得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塑造了这些金融机构的命运。这种“反思”的态度,不仅让本书更具现实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学习的视角,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