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去年底,工信部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并发布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支撑。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以内容结合应用案例深入讲解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对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值得行业、企业借鉴参考。
本书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 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的**官方 解读。本书基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 工作组、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标准化工作组相关标 委会及其成员单位的信息化、工业化和标准化经验, 阐述了“指南全文和编制说明”、“智能制造体系架 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重 点行业标准”、“智能制造的展望”等内容,从相关 技术、产业现状、标准化现状与需求3个方面全面深 入地解读了《建设指南》。
本书的出版,旨在促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 智能制造建设和标准化工作的经验交流,为我国各地 开展智能制造建设工作提供参考,帮助企业用户及科 研院所的专家对于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有较为系统、 清晰的认识,辅助各地用户应对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 、智能工厂建设、互联互通等问题,便于全国各行各 业的读者加深对《建设指南》的理解。
辛国斌、田世宏主编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 南丛书》适合智能制造从业人员、研究院所相关研究 人员参考学习。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
一、总体要求
二、建设思路
三、建设内容
四、组织实施
附件1:智能制造相关名词术语和缩略语
附件2:已发布、制定中的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二、编制原则
三、编制过程
四、重点问题说明
第1篇 体系架构篇
第1章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介绍
1.1 引子
1.2 背景
1.3 德国和美国的系统架构
1.4 如何构建我国智能制造系统架构
1.5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特点
1.6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与标准化
第2篇 基础共性标准篇
第2章 基础
2.1 术语
2.2 参考模型
2.3 元数据
2.4 数据字典
2.5 标识
第3章 安全
3.1 功能安全
3.2 信息安全
第4章 管理
4.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4.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第5章 检测评价
5.1 产业现状
5.2 相关技术
5.3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6章 可靠性
6.1 相关技术
6.2 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3篇 关键技术标准篇
第7章 智能装备
7.1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
7.2 嵌入式系统
7.3 控制系统
7.4 人工交互系统
7.5 增材制造
7.6 工业机器人
第8章 智能工厂
8.1 智能工厂产业现状
8.2 智能工厂涉及的相关技术
8.3 智能工厂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第9章 智能服务
9.1 智能服务产业现状
9.2 智能服务的相关技术
9.3 智能服务标准化现状和需求
**0章 工业软件与大数据
10.1 工业软件
10.2 工业大数据
**1章 工业互联网
11.1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架构
11.2 整体网络架构
11.3 网联技术
11.4 资源管理
11.5 网络设备
第4篇 重点行业标准篇
**2章 航空
12.1 航空产业现状分析
12.2 航空智能制造技术
12.3 航空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3章 船舶
13.1 船舶产业发展现状
13.2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相关技术
13.3 船舶产业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与需求
**4章 **数控机床
14.1 产业现状
14.2 **数控机床相关技术
14.3 标准现状与需求
第5篇 展望篇
**5章 智能制造的展望
15.1 智能制造的机遇与挑战
15.2 智能制造的标准**化
15.3 组织建设
15.4 总结
附录A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A.1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A.2 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化组织
附录B 问题解答
B.1 我国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相关标准体系的关系
B.2 信息物理系统与智能制造的关系
坦白说,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人员,我对标准这种相对“宏大”的体系起初是有些畏惧的,觉得它离一线生产太遥远。但这本书的解读方式,让我彻底改变了看法。作者非常善于将抽象的标准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动指南。在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书中的内容如何应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场景中。例如,在讲解“生产过程仿真”标准时,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和技术路线图,这让我感觉不像是读一本理论书,而更像是在接受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的指导。我甚至开始在阅读的同时,在脑海中勾勒出我们工厂的生产流程,并尝试对照书中的标准,找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是我在阅读许多技术书籍时都未曾体验过的,也更加坚定了我深入研究和应用智能制造标准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另一大惊喜在于,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者在解读标准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在探讨“质量管理”相关标准时,书中引用了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引入先进的质量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并遵循相应的标准,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不良率。这些案例的分析都非常深入,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剖析了企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预测性维护”的案例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并运用智能算法进行分析,从而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大大减少了非计划停机时间。这对于我所在的企业来说,是急需解决的难题,也让我看到了标准的力量在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体现。
评分总而言之,这本《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智能制造标准框架,更重要的是,它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前瞻性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了标准背后的深层逻辑,并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和借鉴。作为一名基层工程师,我深深体会到,要真正实现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将晦涩的标准理论与复杂的生产实践连接起来,让我们可以更加自信地迈向智能制造的未来。我个人认为,对于任何希望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所作为的企业和个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2015年版的标准仅仅视为一个静态的参考,而是对其背后的思想和演进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常常会提及一些潜在的发展趋势,以及标准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让我意识到,标准建设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书中在讲解某些标准时,会对比不同版本标准之间的差异,或者指出当前标准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未来可能引入的新标准。这种前瞻性的视角,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长期规划的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关于“信息安全”的章节,作者就提到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暗示了未来标准将在这方面加强。这让我开始思考,在现有的标准化建设中,如何融入更多对未来趋势的考量,从而使我们的投入更具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评分作为一名在制造业一线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密切关注着“智能制造”这个热点领域的发展。最近,我入手了这本《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解读/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丛书》,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实操性的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落地智能制造。 翻开书,我首先被其中梳理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框架深深吸引。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层级、不同维度的标准构成,从宏观的国家战略层面,到中观的行业应用层面,再到微观的企业执行层面,层层递进,逻辑严谨。这让我这种平时只关注具体技术细节的工程师,能够跳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对整个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书中对每一个标准模块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例如在“互联互通”这一章节,不仅解释了标准的内涵,还举例说明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通过遵循相关标准来解决设备间通信不畅、数据孤岛等痛点问题。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醍醐灌顶,很多之前在实践中遇到的模糊不清的问题,似乎都有了清晰的解决思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