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近40年来法国著名杂志《电影手册》精选出华语电影、华语导演的批评文章30余篇,一方面展现出法国三代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和独特解读,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欧洲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批评文献。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法国批评界对于华语电影的跨文化距离,很多看法和论述在熟悉中国电影的我们看来非常具有启发意义,作为一个区域的电影研究却引发了很多关于全球化的思考,比如欧洲电影节体系对于中国电影的传播与推介,跨区域的资金人员流动等等。 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法国人的视角下,中国电影不再有一个中心,陆港台三地的电影创作是一个各自独立但又频繁互动流动的整体。 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就如此,很多文章的表述实在模棱两可,大部分文章都看的云里雾里,不知道在讲什么,主题也很涣散。可能手册就是这个风格 费穆受到过布列松的影响/《投奔怒海》是在海南拍的/电影手册重视“场面调度”
评分##整体性地翻阅《电影手册》的华语电影影评,我受到的震动不啻于第一次看到戈达尔的电影——文章的自由、主观(日记式、旅行式)、内外兼修、融会贯通和独特的切入点都让我大开眼界。用西方的眼光重新审视东方,在历史的话语中,我们依然可以学到新鲜的东西,乃至忆起被遗忘的故事。 翻译必定磨损了妙处而多了古怪,但作为来自一个拥有无数哲学家的国度的文字,我没有看到太多诘屈聱牙的术语,而能看到对一个细微镜头的描述、分析和激越的感情。影评不是非得条分缕析、高屋建瓴的批评论文,它也可以是精致小巧而直中要害的小品。对了,要尽情发挥联想、类比和总结的能力,真知灼见也许就在其中迸发。说到底,影评应该反映出一个观众-写作者在当下的经验和领悟力之下的真实感受。就像法朗士说的:“凡是真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评分##现在来看对有些中国导演的溢美之词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呐。
评分##第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籍 了解了许多但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电影的理解还是太浅了 好的电影是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反复回望的 好的音乐也是 好的感情也是
评分##中国电影往事、导演群像、访谈、影评,导演专题部分侯孝贤、贾樟柯、王家卫部分私心喜欢,影评各篇质量参差不齐,有点草率
评分##谈及王家卫或贾樟柯时发挥最好,因为作为电影的后现代经验是共通的。面对第五代、侯孝贤或杨德昌,手册派集体失灵,当然也不乏有趣的外部视点,但缺乏令人振奋的阐释。
评分迷人的他者化视野,本土影评人求而不得的去主体,去Nostalgia,去历史/作者/意识形态中心化的读解。
评分##第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籍 了解了许多但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电影的理解还是太浅了 好的电影是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反复回望的 好的音乐也是 好的感情也是
评分##第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籍 了解了许多但最大的感受是对于电影的理解还是太浅了 好的电影是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反复回望的 好的音乐也是 好的感情也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