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日本著名中国史研究学者川胜义雄的代表作。川胜在对后汉及魏晋南朝的历史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认为中国六朝是个贵族制的社会,而如何思考六朝贵族制与封建制的关系,则是川胜始终萦绕于心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中国的中世,是皇帝专制下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当时的豪族阶级的势力,具有领主制倾斜的性质,他称之为豪族的领主化倾向,但中国社会以舆论,也就是在九品中正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乡论“为基本手段,阻止了领主化倾向,从而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中世社会。
##精彩纷呈。川胜义雄的综括和叙述能力极强,特别重视乡论主义作为原理的意识形态对东晋贵族制的支配作用,以及南方兴起的新兴阶层对贵族制的冲击。
评分##平安时代晚期律令制国家衰微后,武家政权最终崛起,日本形成了以武士为基础的封建制国家。而秦汉帝国解体后,为何没有像日本或西欧一样形成以武人为主轴的封建制国家?主要即在回答此问题的本书给出的答案即是“乡论主义意识形态”,作者为其建构出了一整个体系,这是本书最富启发之处,但“乡论”是否具备对如此宏大问题的解释力,则又是读者需要善加斟酌的地方。事实上,为了支撑自己的体系,日本学者对于具体名词的性质认识往往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如本书作者、宇都宫清吉、增渊龙夫、守屋美都雄围绕“父老”性质的争执就颇有代表性。“结构”与“体系”总是既迷人又危险,本书读来还是十分过瘾,时时会为作者的脑洞所叹服。
评分##经典之作,虽然翻译存在一些问题,但作者驾驭宏大框架的能力让人敬佩,通过史料运用分析足以自成其说,对于社会构造内部细致的分析也凸显其犀利的洞察力。读此书,一定要做笔记和框架图才更能深入理解。不足之处在于,某些概念的定义或者运用标准,有一些模糊之处,而“乡论”和“文化”的作用,过于强调或者放大,而帝权在其中的作用(事实上,我认为东汉的宦权、皇权与外戚、宦权内部的斗争不能简单被看为“浊流”,因此,我更加赞同田余庆先生的皇权之说,即皇权稳固,宗族支持;皇权动荡,宗族匡复;皇权瓦解,宗族角逐。外戚、宦官只是其延续,利用皇权,不能否定皇权。),作者没有深谈,也符合其“贵族制社会”的主题,未免存在先立论后论述的色彩。
评分##日本学者称呼士族地主阶级为“贵族”真是不适应(见长评)
评分##读此书时,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评分##读此书时,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评分##本书经由作者前后近三十年写成的十数篇论文集结而成。全书立意新颖独特、叙议层层递进,且文字颇具亲和力。作者沿袭了京都学派内藤湖南的“文化史观”,强调文化能力的重要性,即“以文化先进性为背景的政治文化能力优势”。在分析武人阶层的发展对贵族阶层的冲击之外,作者深刻洞察并提出了货币经济兴起和优质通货短缺的矛盾是导致贵族阶层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堪为研究中古历史的上乘佳作。
评分##有点以论代史。谈南朝货币经济和商业那部分比较有新意。
评分##作者对于中国低层社会结构的构造,明显受到日本历史上低层社会结构的影响,但即使中日之间,差异也是极大的,由此阐发的的分析明显由于根基不足而导致结论错误。对于社会的清浊划分也过于简单概念话。总之,从今天的眼光看,这本书的分析方法和内容已经过时了。 在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一书的绪论里,有对川胜一雄一系观点委婉的批评,我觉得还是很中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