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20世紀末的劇變現場,親眼見證曆史的發生
東歐版《二手時間》,講述普通人的信仰、希望、忐忑與矛盾
【編輯推薦】
★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31)——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探訪誕生中的新東歐,如何在舊秩序的廢墟上重建新的精神秩序與民族認同。
★《迴訪曆史》站在時代的拐點,呈現轉型的多個層麵,不隻有突然鬆綁的自由,也有前路未知的無措。帶著尚未清算的曆史迎接新生,展現瞭劇變下東歐的復雜性。
★《迴訪曆史》采訪瞭東歐知名作傢、導演、前政黨要員,也述說瞭威權時代的審查員和告密者的故事。直麵人性的堅韌與搖擺,講述宏大曆史下的個人選擇。
★《齣版人周刊》《科剋斯評論》《獨立報》《衛報》等媒體齊聲推薦。
【內容簡介】
1989年前後,東歐各國的政治經濟製度發生根本性改變。人們曾經深惡痛絕,同時自己的生活又深植於其中的世界觀解體,長期承襲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迴訪曆史》是伊娃•霍夫曼在東歐遊曆的記錄。她在1989年返迴故鄉,見證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正在分裂為兩個國傢的捷剋斯洛伐剋,如何“創造他們的曆史”。藉由與當地各階層民眾的談話,以及對所見所感的忠實記錄,本書呈現瞭當時東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麵的轉變。
在霍夫曼遊曆的國傢裏,改變幾乎是大傢共同的渴望,而除瞭羅馬尼亞外,改變都是在全麵非暴力且幾乎沒有遭遇統治力量絲毫反抗的情況下完成的。隨著曆史改變的推演,這是最佳狀況的劇本,是披著柔軟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發生在那裏的更深層的轉化,其實是更戲劇化,也經常是沒有方嚮的。人們一方麵欣喜地擁抱自由,同時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心懷忐忑,對價值多樣化的轉嚮謹慎懷疑。本書追本溯源又謹慎地探究這一切改變,將曆史背景融入個人的文化觀察,讓讀者由此窺探東歐各國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與曆史底蘊。
##作者體現的可能就是公知帶路黨的基本思想,美國製度天下無敵,文章中顯露齣的優越感躍然紙上,居高臨下的探訪,帶有立場的窺視,這很美國。
評分##很虛僞 作者的東歐之旅隻顧著跟達官貴族知識分子social瞭 所住皆是豪華酒店 視角狹隘 文筆乾澀混亂
評分##作者仿佛一直在說,哦,你們這些“農民工”,哦,你們這些社會主義之下的弱智。
評分##原來以為是近幾年的新書,到手纔知是1990-1991兩次造訪東歐五國的“舊書”——不過,也因為與1989不遠不近,現場感和觀察的距離感恰到好處:作者對母國波蘭不吝筆墨,給瞭兩章最大篇幅贊揚它的團結與信仰;捷剋則顯得平庸無聊;匈牙利很西化;羅馬尼亞混亂又最充滿戲劇性,保加利亞誠實又優雅。雖然不時描述酒店環境有炫耀之嫌,但她這趟東歐之行並不是走馬觀花的遊覽,而在當地朋友的導覽、轉介中既瞭解各國政經文化情況,也深入議會、學校、鄉間、教堂與精英平民少數民族交流。最感興趣的是羅馬尼亞人帕維爾的故事(可惜沒有像介紹其他人那樣給齣英文全名)他曾在一位朋友被其他人孤立的30年間與之交往,沒想到30年後他希望此人代為保管自己的手稿卻遭拒絕,隻好從此絕交。手稿後來在美國齣版,想知道叫什麼
評分##本想瞭解下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傢麵臨的境況及其應對,沒想到隻是從個體的人的角度齣發的考察,偏於支離,沒太能說清問題,倒是很多細節有點意思。
評分掙脫枷鎖重獲自由後如何尋迴秩序與規範,仿佛在30年前的東歐看到瞭我們自己
評分##這本書寫作時間就是 1993 年, 那個時候叫新東歐, 現在看這本書是不是太老舊瞭. 2019年去過布拉格一次, 也沒有那麼不堪. 其他地方也估計不像書裏瞭. 居高臨下的姿態也總讓人不舒服
評分##“他們全都明目張膽,用從這裏偷去的東西去搞閤資企業瞭。而且誰也拿他們沒轍,因為現在我們有新的法律瞭。民主,正好讓他們逍遙法外。” ps:我們都知道,這個和民主不民主無關。 “是最好的人纔都不會選擇從事公職,而是成為私營企業的生意人。你知道,因為這所有的衝突,還有尖銳,有時候甚至是……咄咄逼人的言詞,使得他們不願意從事政治。” ps: 政治寬容度低的地方大傢都不想參與政治
評分##雖然齣身在波蘭,但作者這一行還是帶著滿滿的紐約美國人的優越感。非虛構旅行文學夾雜著政治討論。沒有紮根下來,偏見還是會多一點。對多樣性的些許討論,對犬儒和機會主義的觀察,引人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