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午到戊戌

從甲午到戊戌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茅海建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自序
導論
手稿本、抄本與寫作時間
刊印與書名
《我史》“鑒注”的時段
《我史》的真實性
禮送康有為齣日本
光緒二十四年歲暮康有為寫作時的心情
“鑒注”的方式
《我史》光緒二十年——二十四年鑒注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
導讀
20.1 第一次進京會試
20.2 餘聯沅彈劾《新學僞經考》
20.3 曹泰之死
20.4 第一次桂林講學
20.5 甲午戰爭與“上清帝第一書”
20.6 桂林山居與著書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
導讀
21.1 陳韆鞦之死與“同人局”
21.2 第二次進京會試
21.3 張蔭桓赴日議和被拒
21.4 《馬關條約》與“公車上書”
21.5 “聯省公車上書”(“上清帝第二書”)
21.6 《馮關條約》畫押
21.7 光緒帝戰後改革之硃諭
21.8 康有為會試中式
21.9 授工部主事不就
21.10 “上清帝第三書”之進呈及光緒帝下發改革諸奏章
21.11 “上清帝第四書”
21.12 京師修整街道
21.13 開辦《萬國公報》(強學會)
21.14 與翁同穌之相會
21.15 翁同穌改革願望與毓慶宮之妒
21.16 彈劾徐用儀
21.17 彈劾潘贊清
21.18 倡立強學會
21.19 與李提摩太之交往及西人參助強學會
21.20 強學會的捐款收入與內部矛盾
21.21 康有為離開北京及強學會被封
21.22 遊曆天津、山海關
21.23 與張之洞之南京相會,創辦上海強學會
21.24 楊文會儀器款項
21.25 返迴廣東與《強學報》停刊
21.26 慈禧太後之逆施
21.27 康有為晚年所寫之眉注
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
導讀
22.1 萬木草堂
22.2 康廣仁、何廷光與《矢口新報》
22.3 “同人局”購書
22.4 第二次赴桂林
22.5 搜集日本書籍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
導讀
23.1 第二次桂林講學與聖學會
23.2 迴粵講學、築室花埭、再赴上海
23.3 巴西移民計劃與赴京疏通
23.4“-上清帝第五書”、為王鵬運等人擬奏摺
23.5 翁同穌挽留康有為,高燮曾奏薦人“弭兵會”
23.6 楊深秀欲保康有為,張仲炘與康有為之關係
23.7 運動京師各學會
23.8 德國占領膠州灣
23.9 聯日本策與對日賠款延期
23.10 為楊深秀、陳其璋擬聯英、日摺,康有為對英國之認識
23.11 作聯英、日策而未被采納
23.12 英、俄貸款之爭
23.13 自開通商口岸
23.14 大同譯書局
23.15 “經濟特科”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
導讀
24.1 總理衙門約見
24.2 “上清帝第六書”與《戊戌奏稿》之作僞
24.3 京師各省學會
24.4 “上清帝第六書”交總理衙門議復
24.5 “上清帝第七書”與進呈《俄彼得變政記》
24.6 上書聯英、日拒割旅、大,再度發動聯省公車上書
24.7 為文悌擬奏摺
24.8 進星《日本變政考》等書
24.9 “昭信股票”發行
24.10 “英德續藉款”
24.11 為宋伯魯、陳其璋擬奏摺派容閎赴美籌巨款辦新政
24.12 請改律例
24.13 創立保國會
24.14 孫灝攻保國會,潘慶瀾彈劾保國會,《國聞報》上的反擊
24.15 康有為欲迴廣東,光緒帝催促總理衙門議復“-上清帝第六書”
24.16 與日本“閤邦大會”
24.17 為楊深秀、徐緻靖擬奏摺,促發百日維新之旨
24.18 為楊深秀、徐緻靖、宋伯魯擬請變科舉、廢八股等奏摺
24.19 與李盛鐸之關係
24.20 徐緻靖奏薦“備顧問”,翁同穌之罷斥
24.21 光緒帝召見康有為
24.22 授總理衙門章京
24.23 上奏謝恩並進呈《孔子改製考》
24.24 廢“八股”改“策論”
24.25 奉旨進呈奏摺書籍,未就總理衙門章京職
24.26 生童歲科試請即改策論
24.27 設立特許專賣製度
24-28 為楊深秀、宋伯魯擬奏摺請定阻撓新政罪
24.29 彈劾許應驥
24.30 文悌彈劾康有為
24.31 優拔貢朝考改策論,科試之經史分科
24.32 請各省開設高等學堂、中小學堂
24.33 第二次進呈《日本變政考》
24.34 進呈觥緒二十三年列國政要比較錶》等書
24.35 《京師大學堂章程》之起草
24.36 孫傢鼐執掌京師大學堂與總教習之爭
24.37 孫傢鼐請刪康有為書中孔子改製字樣
24.38 張百熙保康有為“經濟特科”,康黨的保薦、保舉攻勢
24.39 康有為請在上海等處設立商務局
24.40 宋伯魯請派梁啓超督辦上海《時務報》
24.41 康廣仁要求康有為迴粵辦學
24.42 榮祿在天津的所作所為
24.43 孫傢鼐請派康有為去上海督辦《時務官報》
24.44 廖壽恒為康有為代遞書籍條陳,孫傢鼐上奏《時務官報》辦法
24.45 “製度局”、“議政處”、“立法院”
24.46 李端棻請開“懋勤殿”
24.47 總理衙門議復“上清帝第六書”,光緒帝命“另行妥議具奏”
24.48 軍機處、總理衙門再次議復“上清帝第六書”
24.49 議復“上清帝第六書”諸後果
24.50 設立“農工商總局”
24.51 汪康年改《時務報》為《昌言報》
24.52 陳寶箴奏請《孔子改製考》自行毀版
24.53 湖南新舊兩派之爭,楊深秀請力除積習
24.54 彈劾譚鍾麟、鬆蕃
24.55“萬壽節”慶祝、新政諭旨刊刻謄黃
24.56 徐緻靖奏請開“編書局”
24.57 進呈《波蘭分滅記》與光緒帝賞銀
24.58 王照上書與罷免禮部六堂官
24.59 司員士民上書
24.60 光緒帝召見保舉官員
24.61 新任軍機四章京“參預新政”
24.62 曾廉上書彈劾康、梁
24.63 光緒帝任用軍機四章京之“深意”
24.64 康有為上書“官差並用”與光緒帝裁汰冗員
24.65 徐緻靖奏請設“散卿”
24.66 新任禮部堂官,闊普通武請設“議院”
24.67 京外士民亦可上書
24.68 懋勤殿的政治設計,欲留黃遵憲主持新政
24.69 光緒帝欲開“懋勤殿”
24.70 “設立參謀本部”、“改元變服”、“遷都上海”
24.71 遊說袁世凱
24.72 徐緻靖保袁世凱,光緒帝密詔
24.73 八月初二日明諭康有為赴上海與光緒帝第二道密詔
24.74 立山、楊崇伊、榮祿、李聯英等人請訓政
24.75 榮祿“調兵”與楊崇伊八月初三日遞摺
24.76 譚嗣同八月初三日夜見袁世凱
24.77 康有為八月初三日晚的活動及初五日袁世凱請訓
24.78 與伊藤博文、李提摩太的會見,欲聘其為顧問
24.79 康有為初五日離京,慈禧太後政變
24.80 上海英領事派人救康並護送至香港
24.81 康有為到達香港及傢人逃港澳
24.82 康廣仁被捕
24.83 張蔭桓被捕
24.84 榮祿入京,“飛鷹號”的行動
24.85 梁啓超逃亡
24.86 譚嗣同被捕,王照逃亡
24.87 楊深秀被捕
24.88 楊銳、林旭、劉光第、徐緻靖被捕經過
24.89 “六君子”就義,張蔭桓等人之處置
24.90 陳介叔、梁元理赴京拾康廣仁遺骨未果
24.91 康廣仁事跡
24.92 文悌彈章之後果
24.93 上海捕梁啓超之行動
24.94 廣東捉拿康、梁之行動及抄沒傢産
24.95 從香港中環警署轉居何東傢
24.96 與貝思福勛爵在香港會談
24.97 康有為東渡日本
24.98 改革派人士之處置及改革措施被廢止
24.99 “十一不死”
24.100 寫作動因與時間
附錄
《我史》手稿本所錄注文、跋語
韓文舉注文
葉湘南跋語
伍莊跋語
劉翰棻跋語
孔昭焱跋語
鍾玉文跋語
吳恒煒跋語
鄭雪庵跋語
鮑文跋語
張硯瑜跋語
葉衍華跋語
孔昭鑫跋語
顧頡剛抄本所錄丁文江之跋語
徵引文獻目錄
索引
人名索引
奏摺、條陳索引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用戶評價

評分

##應該讀五遍

評分

##對《我史》逐段剖析,闡明史實,曆史人物的作用和心路曆程。康有為客觀的作假包括曆史事件時間、人物關係的混亂,由於事後記憶模糊和不熟悉上層政治規則所緻。主觀的作假是誇大自己曆史作用和光緒帝對自己的器重。提齣的種種措施皆無可行性:比如聯英日抗俄、移民巴西再造中華、開長江全部通商口岸,平衡列強利益以及不倫不類的上下議院。雖然百日維新失敗,畢竟邁齣近代史改革關鍵一步,仍無法抹殺康的曆史貢獻,政治人物在自我迴憶中難免作假,今日再看國際關係,又有幾人不落入康當日的眼界之中?而又無康的勇氣?

評分

##終於讀完瞭先生這部九百餘頁的皇皇巨著。本著“求真”的精神,先生為康有為生前未來得及發錶的《我史》鑒注八十餘萬言,唯學人精神也。淺薄的收獲如下:1.康有為有纔華(利用孔教、懂西學)、有手段(開學堂、利用報刊輿論)、有組織(團夥上奏、相互舉薦)、有野心(帝師甚至素王)但政治智慧天真(奪權慈禧、孤立當權派、策反袁世凱軍事政變)、好張揚;2.光緒願意配閤變法但並無實權,操之過急且無法取得慈禧信任;3.慈禧允許維新然而不容染指任何權力;4.譚嗣同真脊梁也,然六君子並非誌同道閤;5.梁啓超在政治上無大錶現,更多體現在引領輿論上;

評分

##茅海建老師之史料考據運用之功夫著實令人敬佩,以兩萬餘言之文字拓延至如此煌煌巨著,背後之功可見一斑。光緒帝雖有銳意革新之意,奈何無力迴天,讀之令人唏噓。觀今日之社會不禁恍惚:康之汲汲所求者即非今日之社會乎?不過社會所承托的帝王已換為某種主義罷瞭,其他各種社會建製除更換名稱外,幾無實質性改變。另此書八百多頁。關於康作僞,讀後感覺頗可理解,至於坊間那些一提到康就垢之為小人者,實在不值一哂。

評分

跪著看完的書,不看正文,光是索引文獻就讓人跪瞭。 如果說老外做學問是洋洋大觀,那麼中國人做學問就是含英咀華、齣其精神,把所有資料嚼碎瞭再嚼。2.5萬字的《我史》原文,注解考證瞭近60萬字,做學問,力透紙背的工夫,誰也比不上中國人。 而且,誰說做學問就一定枯燥呢?康有為一生癲狂到幾近荒唐,但看到《我史》後麵他的11個弟子的作序和作跋,還是讓人感動,讓人不得不承認,他是一個劃時代的導師。

評分

##張揚代擬想象記錯時間不瞭解政情沒見到相關史料我也是認同的總體來說本書還是幫助瞭解康的政治主張和光緒朝的外交如果是為瞭非議康本人則大可不必如此證僞曆史不應太關注細節否則就處處懷疑進而不可知 讀完敬佩康在兩廣像孔子在北京像縱橫寫作産齣和梁啓超一樣豐富緻力於聯閤英日抗俄但從報紙和翻譯的日文書瞭解的國外內政外交都太理想三個月和光緒見麵很少大多是同黨遞奏始終勸皇帝設立製度局希望增加麵見機會 本書太瑣碎瞭人事都不能介紹完整重要問題前人已有成果

評分

##應該讀五遍

評分

##對康有為的我史的考證,使讀者能看到更真實的康和其它同時代的人。非常好的一本考證史學論著

評分

##補標,讀過兩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