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第一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1.是因为张寿安主编的《晚清民初的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而知道的这一系列的书,当时就觉得收入的几篇文章各显神通,风格迥异,让人眼界大开。 2.这本书主要讨论近代知识的生产,传播,接受再到再生产的几个环节,这种概念史的理论要有非常扎实的文本考证和分析能力,孙教授的论证让我叹服,各种表格,图画穿插在逻辑严密的考察中,尤其是跨语言文本的对比让我叹服,作者究竟懂几种外语,咱也不敢猜不敢问,看了你就知道了。 3.这种概念史的理路无疑是受到了后现代主义史学尤其是福柯思想的影响,孙教授极力避免本质主义的直线论述,将目光投向民众的生活层面,将知识生产的权力话语给透视出来,这些理路都与思想史的大背景转向有关。 4.有趣的个案概念考察却可以映射出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政治的变迁,概念史虽难却大有可为。
评分##支持孙老师!正义必胜!
评分##基督教
评分##同样是有关历史记忆与概念史的必读书,适可以看出有关研究之深入可到什么程度。比如关于秘密社会的一篇,就明显超越了此前一个世代。而太阳的记忆一篇,除了本书作者外,赵世瑜、赵园等学者也都从不同理路讨论过,三者对比恰窥见三类不同的方法。
评分##按需。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第一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基督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评分##概念史方法研究中国社会的案例合集,第一章“想象的血”通过叙述盟誓的发展历程强调站在中国本位立场研究古代宗族社会不能套用西方的“摹拟血缘”;随后对明季纪念崇祯而设置的太阳诞辰日到近代逐渐失去记忆主体支撑,可见概念的本相随着记忆建构过程中的忘却而发生变化。包括后面对“东洋”地理概念的知识建构过程的考辨也是如此。正如评论所言,主题很有意思,可读性强。
评分与其说欣赏孙老师的智慧,不如说欣赏他的认真。只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这么精到的学术。
评分##在中国人民大学听过一次作者的记忆专题讲座。另:要向作者学习如何写论文的标题~
评分##学术灯塔。每次读孙江老师的论文都能让你息心,并觉得做学术是件自然且幸福的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