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文化是文藝復興和啓濛運動之後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積極意義的文化轉型。人們如何在對信息進行有效處理的同時保有對自由價值的選擇,成為我們今天認識互聯網的兩個關鍵問題。
本書以此為關注點,通過“閱讀·知識·學問”“真實·自由·認知平等”上下兩篇內容,探索由於互聯網的興起展現齣來的現象和行為所涉及的人文問題,強調數碼時代的讀寫與知識必須以人為本,對互聯網的未來展望必須包含關於自由人類的普遍價值,拒絕把人作為工具,拒絕非人化。為此,需要用啓濛的人文教育來提升人們的讀寫和知識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識和自主性理念。
##我挺佩服這麼能寫的人,每個主題都能從古至今不停氣地寫上30多頁。筆者分析思考問題的思路或切入角給我帶來瞭不少啓發。可惜重分析、輕思想(可能是過於注重說理的技術、可能是過於保守謹慎),似乎不敢得齣自己的觀點。因此每一章讀完之後都覺得朦朧混沌。現在的圖書編輯也聰明,開篇50頁和最後收尾的內容精彩,中間都絮絮叨。
評分##三星半吧 一些遠離主題的論述和常識占的比重太大瞭 本書的校對不及格 有很多處印刷錯誤
評分##【手機不過是人的機器,對機器不當使用責任的應該是人,不是機器。關注機器對人的異化影響並沒有錯,但反對機器不是機器問題的解決之道。】
評分##感覺像是知識的二道販子。滿滿的堆砌,盡是無聊。
評分##全書的開頭部分和臨近結尾的內容讓人眼前一亮,其餘剩下的好像是在藉用數據、文摘以及實驗來論證一些早已被人熟知的觀點,讀來枯燥。互聯網時代的數字閱讀所引發的焦慮從來就有,隻是因為數字化的形式而被人們刻意放大,徐賁教授的解析令人洞明信息時代下讀寫的實質。他關於後人類境遇下人倫觀念的分析是全書齣彩的地方。
評分##【手機不過是人的機器,對機器不當使用責任的應該是人,不是機器。關注機器對人的異化影響並沒有錯,但反對機器不是機器問題的解決之道。】
評分##「人必須自己決定如何使用互聯網,決定實現怎樣的智力目標。人必須為之確立相應的倫理原則。真實、自由、認知平等隻是人類可能為自己設定的多種倫理原理中的幾項,卻是最重要、最關鍵的幾項。」
評分##碎片 一般 可以開拓思維
評分##這本其實真的就是當網文讀瞭,簡單讀完,估計就送人瞭。。。現在拿到手看看 那麼厚 有些失望的淺碎…真的不能買本國書,大量邏輯簡單和詞匯對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