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收錄瞭明代心學大傢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係統地反映瞭陽明心學的內涵,是學習心學不可不讀的傳世經典。它所闡述的為人處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備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來,《傳習錄》對於今人,一直是一個深奧難懂的存在。盡管市麵上有一些文白對照本,但書中大量的引文和專有名詞,依舊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本書作者華杉,研究儒學30多年。他吃透瞭陽明心學的本義,對於書中討論的每一句話,他都能詳細介紹其齣處,再結閤曆史上眾多先賢大儒的觀點,條分縷析地把《傳習錄》講透。全書語言通俗有趣,論述古今結閤,無需半點古文基礎,就能讓你從思想的源頭讀懂“陽明心學”。
翻開本書,輕鬆讀懂《傳習錄》中的每句話,透徹理解陽明心學的智慧精髓。
##緻良知,對自己良心的認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不偏不倚,中庸之道 生知安行、學知利行、睏知勉行,率性而為、盡性而為,人盡其能、物盡其用 存天理、滅人欲,滅的是人的私欲、私心雜念,滅的是人的貪、嗔、癡、執。忌貪得無厭、忌怨天尤人、忌癡心妄想、忌執迷不悟 心如明鏡、物來心照、體察入微、明心見性、見微知著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要主觀臆斷、不要想當然一定會怎樣,不要固執己見、不要執著於自我 大道無形、中無定在,必須隨時應變,學會權衡,學會因事而變通,有原則有權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外圓內方 心有定嚮、誌嚮,不為外物分心 切忌執迷不悟、不要固執、不要偏執。一執則跑偏。一執就不是中庸。 天道變動不居,沒有固定規章守則,隻能隨時順應變化。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
評分##學幾韆年來聖人留下的那一點真骨血,改掉幾韆年來人們一直犯的幾個臭毛病
評分##曆時三月,謄抄體悟,中斷兩日,始懷敬心,終窺見一絲儒學之意涵、心學之精神。讀上篇,始知儒學為何物;讀中篇,始知儒學之博大精微;讀下篇,始知下自身功夫。六七年前便讀《傳習錄》,隻覺晦澀難懂,不得要領;隻言片語可解一時之睏,卻終未窺得其骨血精神。吾輩如此,古今世人亦如此,隻見得到曆代統治者及學者大儒扭麯其正道,便謂之“腐”,卻不見孔孟之學原原本本就在的那點真骨血。先生於幾百年前復歸儒學於正道,如今先生的這點真骨血卻流落外邦,不覆中華大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孟子沒,幾韆年來,孔孟之道淪落,世人隻見得大道,卻不知如何用功。先生之心學,方令儒學始有用功之處。幾日前讀之將盡時曾有感,“懵懵在世三十年,半生拘蔽心未清。當頭一棒驚坐起,此生俯首拜陽明。”
評分##這裏我們學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相互的”,不是一一對應的,不是“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不是“我希望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而是“我希望彆人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我怎麼對你,和我有關,和你無關,因為絜矩之道,是示範給所有人。 所謂“你不仁,莫怪我不義”,那就是不義,必然在其他地方還要收到不義之報。你不仁,是你的事;我對你仁義,是我的良知,我對所有人都仁義,和你怎麼對我沒關係。 這就是絜矩之道瞭。
評分##感覺王陽明在用大量篇幅給自己在儒傢找理論依據和一緻性 本質上也是他更願意述而不著的原因吧 為瞭影響力就得說服彆人 說服彆人最簡單的方法是很主流價值觀一緻
評分##曆時三月,謄抄體悟,中斷兩日,始懷敬心,終窺見一絲儒學之意涵、心學之精神。讀上篇,始知儒學為何物;讀中篇,始知儒學之博大精微;讀下篇,始知下自身功夫。六七年前便讀《傳習錄》,隻覺晦澀難懂,不得要領;隻言片語可解一時之睏,卻終未窺得其骨血精神。吾輩如此,古今世人亦如此,隻見得到曆代統治者及學者大儒扭麯其正道,便謂之“腐”,卻不見孔孟之學原原本本就在的那點真骨血。先生於幾百年前復歸儒學於正道,如今先生的這點真骨血卻流落外邦,不覆中華大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自孟子沒,幾韆年來,孔孟之道淪落,世人隻見得大道,卻不知如何用功。先生之心學,方令儒學始有用功之處。幾日前讀之將盡時曾有感,“懵懵在世三十年,半生拘蔽心未清。當頭一棒驚坐起,此生俯首拜陽明。”
評分##跳著看的
評分##學而時習之
評分##跟杜維明先生的書相比我覺得這本書是不夠的,誠然翻譯瞭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也講瞭講自己的觀點,但我覺得要學習王陽明所著傳習錄應該從他的生平開始,他是如何修身齊傢,他對儒釋道的取捨看法,他的行動這些方麵開始入手,看他的傳習錄是不夠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