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友背信

盟友背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吴芳思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 致谢
? 图片提供
? 导言
1. 日本看到有机可乘
2. 新中国,一个“婴儿共和国”
3. 日本:暗度陈仓
4. 战时的中国:1914–1916
5. 中国劳工旅:黄皮肤的东方人为法国提供援助
6. 窥探和猜忌
7. 混乱和决策的关键一年: 1917
8. 战后的失望
9. 剖析背叛:译员的描述
10. 中国的反应
? 附录1:近代中国历史年表
? 附录2:战争中的关键人物
? 说明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参加一战的中国劳工约九万人,大多来自中国山东等北方省份,其中有5000名中国劳工阵亡,战后少量留在法国,其余八万余人全部返回中国。时间过去了一个世纪,阵亡的这5000名员工也渐渐被历史遗忘。本书作者吴芳斯女士用详实的资料和图片再现了这些阵亡劳工生前死后在欧洲的命运。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多图片,史料丰富

评分

##谈了中国一战前、中、后的状况,虽然前面的内容读起来有点散,但读到中后部分还是挺不错的,写到了很多之前没关注到的点,引用的一些俏皮话形容也很有意思。但是这个翻译实在太差了…没人做校对吗?真的非常多令人费解又生涩的句子,有些词感觉翻译得也有问题,好奇译者是什么学科背景,但可惜查不到

评分

战后凡尔赛瓜分会议,协约国只关注、追逐自己国家的利益,将十四点和平建议弃置一边,现实政治战胜了理想主义,而中国成了最大的输家。 哭笑不得的几点错误,图例第4页「太后2岁的外甥溥仪登基」,从慈禧夫家来说溥仪是慈禧的侄孙子,从溥仪的母系来说,他又是慈禧的干外孙。39页,「雷金纳德·约翰斯顿」,溥仪的外教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庄士敦。40页,伍廷芳不姓「吴」。50-51页,不赞同简单翻译为「俄罗斯」,应该审时度势地按照新旧政府立场分别译为「沙俄」和「苏俄」,既是对史实的真实记录,也是展现俄国在大战前后的立场变化。167页,相比于译者的「奥特曼帝国」,翻译为「奥斯曼帝国」在当代语境里更合适吧。

评分

##外人视角看一战中国,切题的重点在第5、9章,但通俗读物的写作定位限制了上限,各种背景提要略拖沓,翻译瑕疵也不少。

评分

##好读,有料,看列强如何对待当时的中国,再看看他们现在戒备的样子,很有趣。一星扣在翻译的有些句子不通顺,中国本土视角内容过少以及整体结构偏零散。

评分

##外人视角看一战中国,切题的重点在第5、9章,但通俗读物的写作定位限制了上限,各种背景提要略拖沓,翻译瑕疵也不少。

评分

战后凡尔赛瓜分会议,协约国只关注、追逐自己国家的利益,将十四点和平建议弃置一边,现实政治战胜了理想主义,而中国成了最大的输家。 哭笑不得的几点错误,图例第4页「太后2岁的外甥溥仪登基」,从慈禧夫家来说溥仪是慈禧的侄孙子,从溥仪的母系来说,他又是慈禧的干外孙。39页,「雷金纳德·约翰斯顿」,溥仪的外教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庄士敦。40页,伍廷芳不姓「吴」。50-51页,不赞同简单翻译为「俄罗斯」,应该审时度势地按照新旧政府立场分别译为「沙俄」和「苏俄」,既是对史实的真实记录,也是展现俄国在大战前后的立场变化。167页,相比于译者的「奥特曼帝国」,翻译为「奥斯曼帝国」在当代语境里更合适吧。

评分

战后凡尔赛瓜分会议,协约国只关注、追逐自己国家的利益,将十四点和平建议弃置一边,现实政治战胜了理想主义,而中国成了最大的输家。 哭笑不得的几点错误,图例第4页「太后2岁的外甥溥仪登基」,从慈禧夫家来说溥仪是慈禧的侄孙子,从溥仪的母系来说,他又是慈禧的干外孙。39页,「雷金纳德·约翰斯顿」,溥仪的外教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庄士敦。40页,伍廷芳不姓「吴」。50-51页,不赞同简单翻译为「俄罗斯」,应该审时度势地按照新旧政府立场分别译为「沙俄」和「苏俄」,既是对史实的真实记录,也是展现俄国在大战前后的立场变化。167页,相比于译者的「奥特曼帝国」,翻译为「奥斯曼帝国」在当代语境里更合适吧。

评分

##很多图片,史料丰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