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这个史料搜集功夫真是逆天了!
评分##重史料轻分析确实算一个缺憾,但是人无完人,思辨性更强的学者也不会有老潘“移动图书馆”的称号。就自身呈现的风格特色而言,值得五星。
评分##潘先生此书如其自述所言,确实当得细密详缜四字,选取朱一新、时务报、沅湘通艺录和学政考课等为中心,串通起整个晚清西学阅读史,也堪称目光独到、笼罩全局。尤其是对每一个对象都展开了彻底细密的研究,发挥题旨,几无餘蕴,令人佩服。书中泰半涉及湖南近代史事,颇有参考价值。对我而言,阅读此书也是一次开拓视野的历险,从中窥见晚清士人的知识仓库和思想世界。前人诗云:“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或许是可资比拟的阅读体验。二十年四月十六日阅讫于长沙望岳楼山晚望晴空之时。
评分##共途殊相
评分##作者喜欢提很多大概念,乍一看去以为他是借用西人理论出发谈论问题,其实他的根基还是最传统的史学(写时务报那篇尤其如此),似有“扯大旗,做虎皮”之嫌。此外,作者十分热衷于给名词加上英文注释,个人认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一点和写陈寅恪的某位教授一样)。但毕竟,中文学界似乎又只有这一本阅读史著作可观。
评分##感觉《种瓜得豆》更好一些
评分##词藻华丽
评分##作者建构出的“知识仓库”概念挺有意思,但更多表现出的,是把种种材料套进了这个新概念,所以读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不过,列举的资料算是十分丰富,为继续研读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头绪。
评分##在近代文史研究中,阅读史思路本无乎不在,贯穿在字里行间,——绝非新东西,亦不必受今之西方学界风尚影响而然。潘著特地拎出来,章节设置颇见野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