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虽然读历史类书籍读着读着总是会走神,但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打开了我认知晚清的视野,在想小说与士人阅读是否可以做关联研究。
评分##“流变不已的读者群如何建构不断变化的文本的意义?”,其中有关改编《海国图志》,翻刻《万国史记》,朱一新的地理想象,以及读者群对《时务报》的意见整的不错。那个“书本地理学”不就是刘大鹏现象嘛。
评分##台湾“中研院”潘光哲老师关于阅读史的一部力作,之于国内尚属新兴领域的阅读史研究来说,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本书当中,作者舍弃了通史式的宏大叙事写法,而以五到六个主题和涵盖面各异的个案研究,串接起全书内容。一方面,对于西方阅读史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概念多有参考;另一方面,又充分秉承类似乾嘉学派般的治史传统,于史料考证方面,用力颇细颇深。在具体论述中,注重文化史与政治史、社会史视角的相互关照,立意上佳。值得推荐。
评分##作者建构出的“知识仓库”概念挺有意思,但更多表现出的,是把种种材料套进了这个新概念,所以读起来显得比较生硬。不过,列举的资料算是十分丰富,为继续研读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头绪。
评分##买时本觉得这书黑白文字无插图128的定价太贵了,读后才觉值这个价格。首先作者挑战阅读史这个领域就值得敬佩,阅读史的理论构建都尚且不完善,并且一手的资料是其最核心的灵魂所在,而这又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部分,很难用足够多的材料去论证和说明时人的想法和阅读的切实影响。但潘氏下了一番功夫,资料非常翔实,为后来者做阅读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模型。
评分##“流变不已的读者群如何建构不断变化的文本的意义?”,其中有关改编《海国图志》,翻刻《万国史记》,朱一新的地理想象,以及读者群对《时务报》的意见整的不错。那个“书本地理学”不就是刘大鹏现象嘛。
评分##重史料轻分析确实算一个缺憾,但是人无完人,思辨性更强的学者也不会有老潘“移动图书馆”的称号。就自身呈现的风格特色而言,值得五星。
评分##阅读史的“开山之作”?似乎大家都这么说,当然确实是受得起这个称号的。尤其是潘老师对各种文本、阅读、传播等理论的谙熟程度,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另外,文字典雅顺畅也是一大享受。不过我有个疑问,作者把很多的概念和理论来源放到了注释当中,而且往往同一篇章出现若干核心概念和理论,那么,首先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既然作者是熟悉的,为什么不直接化到叙述当中,或者是用合宜的方式放到正文里。再者,这些概念的操作化和彼此之间的连贯性是如何达成的?这个部分似乎不是这本书的重点,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若再要加以利用,就难免要提出这样的疑问。
评分##台湾“中研院”潘光哲老师关于阅读史的一部力作,之于国内尚属新兴领域的阅读史研究来说,堪称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本书当中,作者舍弃了通史式的宏大叙事写法,而以五到六个主题和涵盖面各异的个案研究,串接起全书内容。一方面,对于西方阅读史研究和相关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概念多有参考;另一方面,又充分秉承类似乾嘉学派般的治史传统,于史料考证方面,用力颇细颇深。在具体论述中,注重文化史与政治史、社会史视角的相互关照,立意上佳。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