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国立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目录
序 中医抗菌事,得失寸心知
自 序 有“生命”的医疗史
绪 论 中医史与细菌学何干?
第一节 “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史
第二节 浅谈医疗史研究
第三节 内外史的距离
第四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第五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
第一章 近代中西医在抗菌论述前的汇通
第一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样貌
第二节 瘟疫何处生?
第三节 中西医的身体内外——感受与致病
第四节 中西治疗与预防文化的初遇
第五节 从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第二章 抗菌书籍史——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医书之再刊行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时复兴的几条线索
第六节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传统中医文献
第三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历史——“伤寒”(Typhoid Fever)一病的既存与再生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第七节 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第四章 菌与气——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第三节 中医吸收细菌说之发轫
第四节 章太炎“据古释菌”之例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第八节 “亚学西还”的中医细菌学论述
第五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第七节 民初中医的困境
第六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诞生之社会背景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第七节 中国“个人式卫生”的反思
第七章 民国中医的防疫技术与抗菌思想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民国中医对防疫问题之检讨
第三节 实际案例:山西太原
第四节 防疫药品——消毒杀菌话语之转化
第五节 薰香:空气、消毒与清洁
第六节 探索失落的中医防疫技术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第八节 “现代卫生的异域”——中医式调养
结 论 用中国医学书写中国现代史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局限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余云岫该是爱中医爱得深沉,以至粉转黑。不过他说的有趣:文化低的信鬼神,有文化的就只顾辩义理了。这话嘲得很,几乎能解释中国迄今所有所谓知识分子为啥只能嘴炮却不能打。就中医,我的理解,温病和伤寒派天天斗法,争论孰是孰非,治病实践却抱古守残,和西医实践出真知,怎么打?本书作者选取几个断面来诉说中西医博弈(中医输了)倒也有趣,但是没解决一个问题:虽然中医不乏看世界的人,为何依然没有现代化?作者只说恐怕有社会文化问题,大抵如是。

评分

##看不懂看不懂。各行如隔山。看了前三分之一。在细菌病毒没有被发现以前,中西医对个人的治疗还不相上下,甚至还能展开对话。可是,分界发生在细菌病毒被发现以后。现代医学不再只重视个体治疗,而把很多经历花在流行病的预防和处理上,所面对的对象变成了群体。中医还在讲因人分症之类的。

评分

##2020疫情期间补医学知识,看完,写了民国治疗伤寒历史,只是罗列事实不算中医黑,反正中医很多概念和效果都是吹出来的,去魅了

评分

##中医多谈治疫,少谈防疫

评分

##讲的挺不错的,作为中医学生一直困扰于中医病名、治病方法、对气的认识这些问题,基础课程里也未涉及这些争论。看下来还是有收获。1 伤寒重视六经辩证体系。此区别于西医病因说 2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致病因素虽不如细菌明确,但或许能将外感与自身正气联系起来。3温病学过于江湖气(慢慢体会),还是要重视伤寒论的经典地位 4那么代人努力了看上去还是没什么发展,难道还要禁锢于伤寒温病争论中吗,发展又该向何处呢

评分

##近代中医应对西医的细菌学(传染病学)的历程是中学碰撞西学的一个缩影,这一案例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客观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为我们展开了中国医者、患者观念的曲折转变,政府与社会态度的起伏更易。值得借鉴学习的研究范本。

评分

##首先,本书选取中医的视角介入中西医论争,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看似浑然一体的中医的内在冲突,并通过诸多截面细化了民国时期中西医此消彼长的态势。其实温病也好,伤寒也罢,在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体系时,传统医学在定名、抗疫、预防、医学教育等方面都处于一种普遍被动的局面之中。在经过中医学界面相不同的诸多努力后,气论固然顽强地存活于本地人民的头脑之中,但细菌论却似乎早已成为了凌驾其上的、更切近本质的真理。相比于对本书“黑中医”的指责,我反而觉得本书使自己认识到了传统医学中诸多具体问题,破除了头脑中不少偏见,呈现出了在以今观古的历史书写下失语的中医的部分面貌。不过该书材料过于细碎繁杂,有用力过猛之嫌。读罢反观今日诸多所谓“中西医”论争,持论者往往较民国诸人等而下之,不通西医,亦不通中医,纯凭意气,殊觉可笑。

评分

##哀其不幸。

评分

##很有价值的医疗社会史研究。特别是关于医疗与健康如何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得罪信念,作者给出了很不一样的解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