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医学史出发,聚焦中西医激烈冲突、论战的近代中国社会,力图重现一段中医在西医的科学实验和一步步占据国家卫生主权的过程中,如何运用自身的外感热病知识体系,来构筑一套中医式的传染病学,并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医药可以发挥的空间。 作者不盲从西方理论,从传统文化中构思,创造从“重层医史”的视角出发的新研究。先铺陈出中西医论争的时代氛围,并细心地关照了近代中医在古典文献、日常生活养生抗病、医者志业和中西疾病观的对话等各方面的史实,展现了全面的视角。受现代医学影响,传统中医虽仍为民众信任,但其实有很多论述与临床技术其实是处在一种“准失传”的状态,多数中医不去重视,民众也不知道传统中医有何更强的能耐,国家投入也很薄弱,遂使传统医学的理论、技能的运用范围,愈来愈窄,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历史学研究不能与现实生活脱节,作者透过医史的研究,希望能唤醒中医们对自身体系的认识与自信,并期待更多民众与知识分子(包括现代西医与科学家)了解中医文化之价值,走出百年来“废中医”的阴影,扬弃刻板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实际治疗与日常养生,提供另外一种思考的可能性。
##主要是中医。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容易读得云里雾里,或者说感觉懂了其实不清楚,当然这和中医本身有很大关系(特么这一点竟然被说是特点不是缺点我真是**),本来是想看点相关论述的,但其实没获得什么。看下去的原因是那些小广告实在太好玩了。。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医史的切割
评分##站在历史研究上,本来就不能只有一种单线论述,就像高彦颐(Dorothy Ko)提出的突破“五四史观”框架一样,作者的立场同为: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中医科不科学,或是中医为什么不科学的“五四史观”中,我们永远不会发现中医在近代的多元文化史以及中医在近代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可行性。而即便我们探究了受西医影响的部分,也无法得知当日中医对传统做了什么样的保护与妥协。何况对多数中国人来说,生活不是只有科学,而是一种自然的文化土壤,文化与历史不会只有单线发展。
评分##很有价值的医疗社会史研究。特别是关于医疗与健康如何成为一种日常生活得罪信念,作者给出了很不一样的解释
评分##虽然不合时宜,不过也算是理解“双黄连抑制新冠病毒”的历史脉络吧……
评分##在书展做志愿者时偶遇,就翻了起来,说是中西医博弈,但主要是以现代医学中传染病——传统中医对应的温病这一块切入,不客气的说,失之细碎,几无全貌,不过这似乎也是很多专门史写作的特点……不过在启发下给大象写了篇文,后来赠给故人,也不枉在书展上的相遇。
评分##前面读起来尚可,后来感觉内容越来越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的原因。算是接触过现代中医理论的学生,依然对这些东西保持一种怀疑,更多的感觉是中医的现代化停滞了,仍然在那西学东渐的矛盾中。个人理解。
评分##前面读起来尚可,后来感觉内容越来越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的原因。算是接触过现代中医理论的学生,依然对这些东西保持一种怀疑,更多的感觉是中医的现代化停滞了,仍然在那西学东渐的矛盾中。个人理解。
评分##主要是中医。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容易读得云里雾里,或者说感觉懂了其实不清楚,当然这和中医本身有很大关系(特么这一点竟然被说是特点不是缺点我真是**),本来是想看点相关论述的,但其实没获得什么。看下去的原因是那些小广告实在太好玩了。。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医史的切割
评分##中医多谈治疫,少谈防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