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醫的博弈

近代中西醫的博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皮國立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序 中醫抗菌事,得失寸心知
自 序 有“生命”的醫療史
緒 論 中醫史與細菌學何乾?
第一節 “無中生有”的中醫疾病史
第二節 淺談醫療史研究
第三節 內外史的距離
第四節 從熱病的近代轉型談起
第五節 新醫史的嘗試——“重層醫史”
第一章 近代中西醫在抗菌論述前的匯通
第一節 中西醫初遇時的熱病樣貌
第二節 瘟疫何處生?
第三節 中西醫的身體內外——感受與緻病
第四節 中西治療與預防文化的初遇
第五節 從似曾相識到貌閤神離之前
第二章 抗菌書籍史——民國中醫的外感熱病文獻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古典醫書之再刊行
第三節 西方醫學的影響與“中醫傳染病學”漸趨成型
第四節 日本醫書的影響
第五節 古典醫學在民國時復興的幾條綫索
第六節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傳統中醫文獻
第三章 中西醫詮釋疾病的曆史——“傷寒”(Typhoid Fever)一病的既存與再生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傷寒“西名漢譯”之源流
第三節 “傷寒”的中國醫學脈絡
第四節 另一種聲音——溫病學的脈絡
第五節 病名重釋或在中西論爭中消亡
第六節 中醫的新傷寒論述
第七節 翻譯、詮釋與再生的中國醫史
第四章 菌與氣——民國中醫對西方細菌論的吸收、排拒與匯通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西方細菌學的軌跡
第三節 中醫吸收細菌說之發軔
第四節 章太炎“據古釋菌”之例
第五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一——對氣論的堅持
第六節 中西醫對細菌學論爭的焦點之二——觀察、實驗方法與治療學
第七節 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思維
第八節 “亞學西還”的中醫細菌學論述
第五章 新中醫的實踐與睏境——惲鐵樵談《傷寒論》與細菌學
第一節 棄文從醫的經過
第二節 惲鐵樵之曆史地位與本章問題意識
第三節 從古醫籍中尋求靈感——讀書與臨癥的再定義
第四節 攘外必先安內——“葉派”流毒與學術反思
第五節 惲鐵樵對細菌學的認識與迴應
第六節 對中西醫病名定義之討論
第七節 民初中醫的睏境
第六章 氣與個人——中醫熱病學的身體、疾病與日常空間論述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微生物的現代性與“個人”衛生誕生之社會背景
第三節 細菌學之外:中醫視角下的外感熱病與“氣”的位置
第四節 側寫反細菌視角:中西醫匯通下的疾病觀
第五節 中醫的防病論述及日常生活的轉型
第六節 熱病的醫療空間、居處與日常生活
第七節 中國“個人式衛生”的反思
第七章 民國中醫的防疫技術與抗菌思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民國中醫對防疫問題之檢討
第三節 實際案例:山西太原
第四節 防疫藥品——消毒殺菌話語之轉化
第五節 薰香:空氣、消毒與清潔
第六節 探索失落的中醫防疫技術
第八章 調養、飲食與禁忌——古典理論在病患世界的轉型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古典食物禁忌學說和熱病之關係
第三節 近代身體觀轉型之一例——氣與抵抗力
第四節 餓不死的傷寒
第五節 西方的營養、中國的禁忌
第六節 熱病後之“虛”與“復”
第七節 個人的衛生現代性誕生——氣、血、精身體觀的延續與轉化
第八節 “現代衛生的異域”——中醫式調養
結 論 用中國醫學書寫中國現代史
第一節 檢討:貢獻與局限
第二節 西風又東風——傳統醫學視角的文化史
第三節 “重層醫史”視角下的醫療史與國史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從醫學史齣發,聚焦中西醫激烈衝突、論戰的近代中國社會,力圖重現一段中醫在西醫的科學實驗和一步步占據國傢衛生主權的過程中,如何運用自身的外感熱病知識體係,來構築一套中醫式的傳染病學,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中醫藥可以發揮的空間。 作者不盲從西方理論,從傳統文化中構思,創造從“重層醫史”的視角齣發的新研究。先鋪陳齣中西醫論爭的時代氛圍,並細心地關照瞭近代中醫在古典文獻、日常生活養生抗病、醫者誌業和中西疾病觀的對話等各方麵的史實,展現瞭全麵的視角。受現代醫學影響,傳統中醫雖仍為民眾信任,但其實有很多論述與臨床技術其實是處在一種“準失傳”的狀態,多數中醫不去重視,民眾也不知道傳統中醫有何更強的能耐,國傢投入也很薄弱,遂使傳統醫學的理論、技能的運用範圍,愈來愈窄,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曆史學研究不能與現實生活脫節,作者透過醫史的研究,希望能喚醒中醫們對自身體係的認識與自信,並期待更多民眾與知識分子(包括現代西醫與科學傢)瞭解中醫文化之價值,走齣百年來“廢中醫”的陰影,揚棄刻闆的印象,也為自己的實際治療與日常養生,提供另外一種思考的可能性。

用戶評價

評分

##哀其不幸。

評分

##傳染病作為近代中西醫的演進與博弈的舞颱,確實最能突齣二者的發展與區彆。材料好細碎。

評分

##2020疫情期間補醫學知識,看完,寫瞭民國治療傷寒曆史,隻是羅列事實不算中醫黑,反正中醫很多概念和效果都是吹齣來的,去魅瞭

評分

##平時身邊的人總是爭論中醫好還是西醫好,重則“上綱上綫”說你數典忘祖,挑瞭這本看瞭一下,喜歡裏麵的一句話,中醫的現代化不是為瞭和西醫爭勝,而在於治病濟世、造福全人類。

評分

##哀其不幸。

評分

##很有價值的醫療社會史研究。特彆是關於醫療與健康如何成為一種日常生活得罪信念,作者給齣瞭很不一樣的解釋

評分

##“重層醫史”結閤內外史的嘗試、對近代史史料的把握以及對史學和治史本身的思考都非常值得藉鑒,誠如作者所說,“中醫史可以給讀者帶來很多新的思考”,僅中國社會中的“個人”與“公共”就已經非常耐人尋味瞭。

評分

##在書展做誌願者時偶遇,就翻瞭起來,說是中西醫博弈,但主要是以現代醫學中傳染病——傳統中醫對應的溫病這一塊切入,不客氣的說,失之細碎,幾無全貌,不過這似乎也是很多專門史寫作的特點……不過在啓發下給大象寫瞭篇文,後來贈給故人,也不枉在書展上的相遇。

評分

餘雲岫該是愛中醫愛得深沉,以至粉轉黑。不過他說的有趣:文化低的信鬼神,有文化的就隻顧辯義理瞭。這話嘲得很,幾乎能解釋中國迄今所有所謂知識分子為啥隻能嘴炮卻不能打。就中醫,我的理解,溫病和傷寒派天天鬥法,爭論孰是孰非,治病實踐卻抱古守殘,和西醫實踐齣真知,怎麼打?本書作者選取幾個斷麵來訴說中西醫博弈(中醫輸瞭)倒也有趣,但是沒解決一個問題:雖然中醫不乏看世界的人,為何依然沒有現代化?作者隻說恐怕有社會文化問題,大抵如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