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农村的风习、改造与抵拒——兴隆场(1940—1941)》是加拿大人类学家伊莎白(Isabel Crook)和国际著名汉学女性主义者、美国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柯临清(Christina Gilmartin)合著的关于兴隆场(今属重庆市璧山县大兴镇)的人类学调查专著。伊莎白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1939年,经晏阳初介绍,参加兴隆场的乡村建设实验,并进行人类学调查;1948年,应中共中央外事组邀请,参加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学院前身)的创建工作。
书稿以抗战时期在兴隆场挨家挨户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全面、客观地记录了有关当地历史沿革、政治、经济、婚姻、妇女、法律诉讼、民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信息,保存了大量的鲜活事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术调研与分析,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
##非常珍贵的史料
评分##前两周看的了...*
评分##资料珍贵/描述居多,分析较单薄,可能因为原作者相继离世,作品结尾草草总归差了点意思,但足够门外汉惊叹了。(5月份就该读完的,那时正在读尼尼的小说,万万没想到小说还挺真实,军阀征重税贩鸦片土匪杀人劫货勒索 本地拉壮丁袍哥农民苦力妇女种种细节啧啧称奇,平民的死亡率未免太高了????)以后有空读一下中华书局日记体的兴隆场。
评分##草草翻了一遍,作者以参加食盐合作社的组织建立的经历为背景,对四川一个小小的兴隆场(集镇)的社会、经济、风俗、宗族和政治力量都进行了一一详细的梳理,惜说到合作社组建失败部分,分析略单薄了些。作者认为合作社的组织失败是当地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地方政治力量对合作社的抵制和破坏,所以在组织材料的时候是顺着这个思路去的。力图证明这种传统的社会经济利益构成对新生事物特别是对新生的可能影响利益的事物的抵制。实际上,合作社运动并不是作者描述的只是乡建者的努力,根据档案,食盐合作社实际上是四川盐政,盐专卖制度的一部分,是国民政府试图用新的食盐运销力量去瓦解旧盐商的过程,所以这里面的失败不仅是传统力量更是地方政治集团对中央力量的胜利,是国民政府部门利益纠葛,无法实现拧成一股的政治动员力的体现,因此是国家的失败。
评分##国民政府和协进会开展的系列现代化改革,失败原因在于当地传统势力的抵抗。
评分##这本书的资料收集比《袍哥》详细得多,而且是几位作者亲身在当地工作时所收录。
评分##“就像一个人站在齐脖深的水里,任何风吹草动,哪怕一丝涟漪也能将他淹没。”
评分##资料珍贵/描述居多,分析较单薄,可能因为原作者相继离世,作品结尾草草总归差了点意思,但足够门外汉惊叹了。(5月份就该读完的,那时正在读尼尼的小说,万万没想到小说还挺真实,军阀征重税贩鸦片土匪杀人劫货勒索 本地拉壮丁袍哥农民苦力妇女种种细节啧啧称奇,平民的死亡率未免太高了????)以后有空读一下中华书局日记体的兴隆场。
评分##国人的种种浓缩在一本书里。随便拿点出来可以拍拿奖电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