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光哲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自 序
再版自序
本書徵引書籍說明
第1章 導論
第1節 問題意識
第2節 文獻檢討:藉鑒與突破
第3節 界說與本書內容述略
第2章 “知識倉庫”的建立與讀書世界的變化
第1節 “知識倉庫”的初步建立
第2節 士人讀書世界的變化
第3章 硃一新的讀書世界與“地理想象”的知識基礎
第1節 閱讀硃一新《無邪堂答問》的可能空間
第2節 帝國榮光與挫敗的書寫
第3節 舊學新知的去取
第4節 “西學”、“地理想象”與國族認同
第4章 “西學”的“新聞化”:《時務報》與它的讀者
第1節 新聞報刊與讀書世界的擴張
第2節 《時務報》與讀書社群的多重樣式
第3節 讀者與編者
第4節 《時務報》的翻譯文稿與“知識倉庫”
第5章 “西學”的體製空間:以《沅湘通藝錄》為中心
第1節 新酒舊瓶:“西學”與科舉體製下的士人
第2節 科舉體製改革空間裏的“西學”
第3節 “知識倉庫”和利祿之路
第4節 “西學”的知識空間和“文化市場”
第6章 “讀書秩序”和“知識倉庫”的活用轉易
第1節 “知識倉庫”的活用契機:徐仁鑄的努力
第2節 “審門徑”,“知彆擇”:《西學書目錶》的典範空間
第3節 “知識倉庫”的轉易
第7章 結論
附錄一關於《四洲誌》的版本問題
附錄二梁廷枏著述徵引《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小考
附錄三《美理哥閤省國誌略》與《海國圖誌》記述美國政製對照錶
附錄四《美理哥閤省國誌略》與《閤省國說》記述美國政製對照錶
附錄五硃一新《評黎佩蘭<景教流行中國碑考>》對《四裔編年錶》的徵引
附錄六丁其忱函係年考
附錄七裘廷梁函係年考
附錄八瞿鴻禨函係年考
附錄九張鶴齡函係年考
附錄十硃祖榮函係年考
附錄十一錢恂函係年考
附錄十二《近代政教之原》作者考
附錄十三江瀚函係年考
附錄十四潘清蔭函係年考
附錄十五毛慈望函係年考
附錄十六王延齡函係年考
附錄十七汪立元函係年考
附錄十八唐受桐函係年考
附錄十九紀巨維函係年考
附錄二十羅振玉函係年考
附錄二十一《時務報》譯稿收入各類《經世文編》略錶
附錄二十二《外洋國勢卮言》齣自《時務報》譯稿錶
附錄二十三《小方壺齋輿地叢鈔補編再補編》齣自《時務報》譯稿略錶
附錄二十四李玉如、薛福成與姚文棟《日本地理兵要》述說對照錶
附錄二十五吳友炎答捲與康有為述說對照錶
參考文獻
人名/書名索引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於2014年由颱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齣版,是漢語世界的第一部閱讀史專著,曾獲2015年度“中山學術著作奬”。作者以具體的個案,述說晚清世變日亟之際的中國士人,如何泛覽各種書本報刊,藉以瞭解寰宇情勢,廣聞增知,進而引發多重效應的故事。在西學東漸的大背景下,士人開展追求“世界知識”的事業,追索與“西學”相關的書報,猶如進入一方積蘊豐富的“知識倉庫”;士人的閱讀實踐,從此煥然一新。本次再版,不僅由繁體字本改版為簡體字本,並修正誤失,還增補瞭不少原版闕失的考證內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麵貌呈現於史林,為我們認識理解晚清中國的曆史,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嚮。

此書係統引入瞭歐美書籍史和閱讀史的許多關鍵概念,也獨創瞭一些新的概念,標誌著閱讀史研究在中文學界的正式興起,並為這一新學科的持續發展奠定瞭基礎。同時也是關於“西學”的知識考古學,對梳理中國人近代知識的起源和流變,展現傳統知識和外來知識以及各種外來知識之間的衝突、融閤、新陳代謝做齣瞭不可替代的貢獻。從方法上講,此書體現瞭“新知”與“舊學”的融閤,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論和視角的啓發,又發揚瞭傅斯年以來中國近代實證史學的傳統。

用戶評價

評分

##感覺《種瓜得豆》更好一些

評分

##並不如何好 堆史料

評分

##颱灣“中研院”潘光哲老師關於閱讀史的一部力作,之於國內尚屬新興領域的閱讀史研究來說,堪稱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在本書當中,作者捨棄瞭通史式的宏大敘事寫法,而以五到六個主題和涵蓋麵各異的個案研究,串接起全書內容。一方麵,對於西方閱讀史研究和相關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概念多有參考;另一方麵,又充分秉承類似乾嘉學派般的治史傳統,於史料考證方麵,用力頗細頗深。在具體論述中,注重文化史與政治史、社會史視角的相互關照,立意上佳。值得推薦。

評分

##雖然讀曆史類書籍讀著讀著總是會走神,但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打開瞭我認知晚清的視野,在想小說與士人閱讀是否可以做關聯研究。

評分

##買時本覺得這書黑白文字無插圖128的定價太貴瞭,讀後纔覺值這個價格。首先作者挑戰閱讀史這個領域就值得敬佩,閱讀史的理論構建都尚且不完善,並且一手的資料是其最核心的靈魂所在,而這又往往是最難把握的部分,很難用足夠多的材料去論證和說明時人的想法和閱讀的切實影響。但潘氏下瞭一番功夫,資料非常翔實,為後來者做閱讀史研究提供瞭一個可藉鑒的模型。

評分

##買時本覺得這書黑白文字無插圖128的定價太貴瞭,讀後纔覺值這個價格。首先作者挑戰閱讀史這個領域就值得敬佩,閱讀史的理論構建都尚且不完善,並且一手的資料是其最核心的靈魂所在,而這又往往是最難把握的部分,很難用足夠多的材料去論證和說明時人的想法和閱讀的切實影響。但潘氏下瞭一番功夫,資料非常翔實,為後來者做閱讀史研究提供瞭一個可藉鑒的模型。

評分

##買時本覺得這書黑白文字無插圖128的定價太貴瞭,讀後纔覺值這個價格。首先作者挑戰閱讀史這個領域就值得敬佩,閱讀史的理論構建都尚且不完善,並且一手的資料是其最核心的靈魂所在,而這又往往是最難把握的部分,很難用足夠多的材料去論證和說明時人的想法和閱讀的切實影響。但潘氏下瞭一番功夫,資料非常翔實,為後來者做閱讀史研究提供瞭一個可藉鑒的模型。

評分

##閱讀史的“開山之作”?似乎大傢都這麼說,當然確實是受得起這個稱號的。尤其是潘老師對各種文本、閱讀、傳播等理論的諳熟程度,也是讓人大開眼界。另外,文字典雅順暢也是一大享受。不過我有個疑問,作者把很多的概念和理論來源放到瞭注釋當中,而且往往同一篇章齣現若乾核心概念和理論,那麼,首先這樣的做法是否閤適?既然作者是熟悉的,為什麼不直接化到敘述當中,或者是用閤宜的方式放到正文裏。再者,這些概念的操作化和彼此之間的連貫性是如何達成的?這個部分似乎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但是對於其他領域的研究者若再要加以利用,就難免要提齣這樣的疑問。

評分

##閱讀史的“開山之作”?似乎大傢都這麼說,當然確實是受得起這個稱號的。尤其是潘老師對各種文本、閱讀、傳播等理論的諳熟程度,也是讓人大開眼界。另外,文字典雅順暢也是一大享受。不過我有個疑問,作者把很多的概念和理論來源放到瞭注釋當中,而且往往同一篇章齣現若乾核心概念和理論,那麼,首先這樣的做法是否閤適?既然作者是熟悉的,為什麼不直接化到敘述當中,或者是用閤宜的方式放到正文裏。再者,這些概念的操作化和彼此之間的連貫性是如何達成的?這個部分似乎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但是對於其他領域的研究者若再要加以利用,就難免要提齣這樣的疑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