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為讀書筆記, 張舜徽先生將其整理為講學湖南者三冊,講學蘭州者一冊,並且各為題其名次於每冊扉葉以便保存,留下瞭他學習探索的寶貴記錄。裏麵還包括教學、研究、學術交往的記載, 留下瞭豐富的學術史料。日記中還包括傢庭生活、社會狀況、經濟發展與物價消長方麵的內容, 對社會史的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張舜徽,湖南沅江人,文獻學傢,曾在藍田學院、蘭州大學、華中師大任教。本書為其四十年代在湖南和甘肅任教期間撰寫的日記,內容包括瞭對於時代、學人和閱讀古典時候的批評,很多內容可以與其著作相互參考。張舜徽作為文獻學傢,原想其書中多為清儒樸學文章,但是沒想到他在年輕時也閱讀宋明理學的著作,而且推尊硃子理學,真是齣乎意料。本書中,還有不少硃陸、硃王異同的評論,真是令人吃驚。前三捲為湖南時期的日記,最後一編是其在甘肅時期的日記,這時候他開始閱讀上古三國兩晉南北朝文,以此作為日課,內容多有批判。此時讀書已與湖南時有所不同,前一時期多讀宋明清文集和時人論著,而在甘肅則以秦漢隋唐文集文章為主,也可看齣張舜徽學術興趣的轉變。四十年代為抗戰和內戰時期,張舜徽的日記中,除瞭物價和搬傢很難看齣時代的印記,亦見為人。
評分##日記中的張舜老三十齣頭,正是我輩年紀,而其讀書治學,穩紮穩打,銳進不已,卻為吾之楷模。
評分##真學人日記也,此英雄不欺人。整理稍有問題。
評分##久聞大名,但讀後並不是很理想。張氏日後為學領域範圍可從日記找齣,一些著作也已經構思或成形,但要之不離文獻上目錄學的辨章學術和學術史上的推崇宋學,清代學術史的研究也不過是狹義的文獻學而已,及訓詁學,加之理學語氣格調,套話連篇纍牘,讓人生厭。張氏識大專傢觀念近於章學誠而撰通史類似鄭樵,雖讀書稍多而識見甚陋,其著作多似雜鈔而不可名以著作。日記中自信滿滿,然揆諸實際,實不足以副之。
評分##真學人日記也,此英雄不欺人。整理稍有問題。
評分##學術日記,仿佛清代學問傢之筆記。可以見識見高明,可以見讀書廣博。頁163,“餘公今年年六十矣,而書中自稱耳目齒牙無異少壯,目力能燈下於芝麻上作字,講學著書不改於昔。康強如此,必能至於耄耋無疑也。”按,餘嘉锡72歲而慘死。頁270,“此劍眉也,晚歲顯名必矣。”頁294,言及與餘嘉锡的分歧,張推重章實齋張爾田等,餘嘉锡亟非之。頁301,痛詆陳柱以房中術理解老子。按,今之李零正從此脈絡來。
評分##五星給張,負一星給此整理本,還有負一星給排版。 載有張舜徽筆記以及學術心得,許多主張可見其日後著作而發揚之。 但此版本不佳,與影印本對照有許多問題,尤其是字上。最有印象者為爾雅,張主張當寫作爾雅,因此於日記中皆作爾雅,而整理本爾爾混用,十分尷尬。
評分##久聞大名,但讀後並不是很理想。張氏日後為學領域範圍可從日記找齣,一些著作也已經構思或成形,但要之不離文獻上目錄學的辨章學術和學術史上的推崇宋學,清代學術史的研究也不過是狹義的文獻學而已,及訓詁學,加之理學語氣格調,套話連篇纍牘,讓人生厭。張氏識大專傢觀念近於章學誠而撰通史類似鄭樵,雖讀書稍多而識見甚陋,其著作多似雜鈔而不可名以著作。日記中自信滿滿,然揆諸實際,實不足以副之。
評分##張舜徽學問廣博(雖然博而不深),觀此日記就知乃讀書以恒之故,此書中幾無彆事,全為讀書,可當讀書劄記來讀。《居湘編》部分主要讀的是清人文集筆記,《入隴編》主要讀的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另外,本書涉及學人較多,且以字號稱之,閱讀不便,若編一人名索引(最好附小傳)則便利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