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擷取瞭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傢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製、曆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嚮”、“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製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這番迴顧錶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讀完第五至第九章,關於任鴻雋和繆鉞的文章,讀來親切有味,尤其喜歡關於繆先生那篇。2019.2.9
評分##對我來說,近代道教之汙名與淨化一文最佳。隻此一文,足以成傢。尚需思考的是,道教之汙名徹底淨化瞭嘛?今人對道教之汙衊,似乎還有儒傢的影子;今人對道教之推崇,好像未至學術的層麵。新的時代,舊的問題。
評分##2018年11月17日讀訖。
評分##前三篇非常好
評分##對我來說,近代道教之汙名與淨化一文最佳。隻此一文,足以成傢。尚需思考的是,道教之汙名徹底淨化瞭嘛?今人對道教之汙衊,似乎還有儒傢的影子;今人對道教之推崇,好像未至學術的層麵。新的時代,舊的問題。
評分##僅憑第四章就絕對配得上五星瞭。通過“聲音轉嚮”這一細微的切入點展開,梳理瞭“聲音-聽覺”這一求知路徑如何在近代知識分子那裏實現瞭自身閤法性的塑造,並指齣其背後實則是西式的“錶象-本質”式的知識理解圖式對於中國“道不離器”的思維方式的衝擊,在“耳學”地位抬升的趨勢下,使得中國知識分子在慣習上愈發趨嚮於將知識詩作一種“臨時性的建構”,知識的內涵取決於聽者的時空條件,知識本身是流變的而非固定的,從而對中國傳統中將知識與神聖性進行綁定的思維慣性進行瞭“祛魅”,實現瞭“知識革命”。作者在深厚的文史功底下透露齣的是思想者的靈動性,真讓人佩服。
評分##文字間流淌齣新史學的聰明勁兒 ,還會再讀一遍。在研究晚清以來思想史的過程中穿插著對當下學術脈絡的思考。文史學科關係、不同學人與學術取嚮在時代中的聲音碰撞、知識與社會、疑古與釋古、道教的汙名化,選取的問題都非常有趣。倒不是說論證本身多麼精彩,而是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思考與作者敘事的方式讓人感到奇妙。加一星
評分##4.5 兩章關於聲音的沒看。
評分##4.5 兩章關於聲音的沒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