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品生活

废品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嘉明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中文简体版序
导言:废品的政治与文化
第一部分 城市采矿人:废品回收作为非正式经济
1. 回首跌宕京漂路:一个女收废品人的口述创业史
2. 低端企业家:北京收垃圾,老家拾尊严
3. 底层的生存策略:从“超生游击队”到“黑心小作坊”
第二部分 垃圾场上的家园:拾荒社群的组装家庭和想象的老家
4. 拾荒父子:离愁与创业梦
5. 年轻的母亲:垃圾场上育儿的苦与乐
6. 拾荒第二代:垃圾大院“回娘家”
7. “这就叫自由”:拾荒者中的老北京
第三部分 废品的空间:城乡接合部
8. 冷水村的引路人:接驳城乡的黑车师傅
9. 老乡邻居交错相逢:装修父子的教育梦
10. 垃圾场上的高跟鞋:时尚、尊严与母爱
结语:废品生活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没有人喜欢垃圾。垃圾肮脏,而且是“没用”的,不是吗?然而,大城市每天生产的垃圾,却吸引了小玲、丽雨这样的年轻姑娘带着嗷嗷待哺的婴儿,从农村老家搬到大城市郊区;我们毫不吝啬地丢弃的衣服鞋袜,流转到像冷水村一样的城乡接合部,却成为马大姐和老乡大姐这样的拾荒女性的一种矛盾的骄傲;我们每天丢弃的一次性水瓶和餐具堆积如山,它们却和年轻人小张的创业梦交织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垃圾,更构筑了许多像大熊、星星、李涵般在废品场长大的小孩,最独特的童年记忆。

本书就像一部以文字为载体的影片,用平视的、细腻的镜头,以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借由对在北京居住和生活的十位拾荒者的走访与记述,呈现了这个群体的日常点滴、内心独白和家庭故事。通过审视废品、废品经济、收废品人,作者尝试重新看待这个城市的消费与浪费,重新理解废品回收经济和空间如何与我们息息相关;通过了解废品从业者的工作和生存空间,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城市成员、城市化,以及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

【编辑推荐】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当被问到“你是什么垃圾”时,别笑,垃圾确实是我们的一部分……

本书以社会学的视角,将垃圾作为一种标志、一个节点,带出我们身处其中的巨大的物质网络,此间,万物皆相关联。垃圾与城市,拾荒者与我们,相互映照,共同构成一幅“人类世”的山水画。

在垃圾分类大潮中,拾荒者的角色是什么、功能是什么?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冲击?他们可以做什么?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

这些问题,正是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如作者所言:“社会科学有责任给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看待垃圾的眼光,讲述一个完整的关于‘物的社会生命’的故事。”

--------------------------------------------

【媒体推荐】

此书另辟蹊径,带你进入“垃圾”的世界;作为人文关怀和学术思考的结合,是对现代的、消费的大城市生活的绝佳反思,深刻而富有趣味。

——陈冠中(作家)

“收废品的人”是都市生活中的“隐形人”。人们天天看见他们,但又似乎从来看不见他们。《废品生活》引领我们去端详凝视这些人——不仅仅是去发掘他们的卑微与挣扎,更是去发现他们如何在卑微与挣扎中构建自尊和“意义”,以此捍卫人之为人的完整。富有同情但不煽情,好看但不失学理,是一部理解当代中国的人类学力作。

——刘瑜(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买买买,也是丢丢丢。嘉明与劼颖的《废品生活》是一部描绘收废品人的民族志,也是一幅“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山水画,揭示垃圾并非中国经济奇迹的废渣或副产品,反而是现代生产方式的核心,所谓垃圾围城,垃圾就是当代生活的隐喻。作者以人类学家的眼光,以物观我,见微知著,从废品出发,观照中国的盛世背后,社会的建构重组、空间的流转变幻、百姓的得失寻觅。

——卢思骋(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太深入的民族志

评分

##其实相比于这些职业拾荒者、回收人,我更感兴趣的是小区内的拾荒者,他们多半是业主的父母,或者就是年纪稍大的业主本人,能够住在不错的小区里,却依旧每日翻垃圾桶,甚至一日多次,有时还带着孩子。这种生活更是我难以理解。这本书还是典型的社会调查,可能材料本身并丰富,内容也就集约而简略。空间的问题实在很容易被人忽略,这里面提到拾荒者的外迁应该还有更多可挖掘的,一方面是城市实在的延展,另一方面则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强行驱赶边缘,事实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真的太田园牧歌了,每一次消费的产生其实都有大量相关的支撑群体,他们也是城市的一员,甚至他们也在相互支撑彼此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只是同在边缘而已。这本书的研究者似乎下沉得还是不够,很多地方也还不能很贴近

评分

##完全没有展示出垃圾场上的经济社群与空间,勉强算是拾荒者采访的纪实文学

评分

##没什么分析,比较容易读

评分

##1. 废品回收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是谁都能干。2. 拾荒者是站在城市消费和环境之间的守护者。拾荒者让垃圾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也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在大城市的边缘生存。3. 自由的需求,首先是一种“给自己打工”带来的安全感,无论赚多赚少,钱马上可以拿到自己手上。4. “废品从业者”或“拾荒者”的人生故事,其实和其他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计带来改变”,只不过,他们的生计比你想象的更难,他们带来的改变,也比你想象的更大。

评分

##不太深入的民族志

评分

##更像是讲故事的田野笔记,某些名人的评价不免稍显拔高。看了引言和文献综述期待得不行,但实际上正文的分析并没有特别鞭辟入里,反倒是有很多不太能get到表达目的的细节,也不太能感觉到作者对这个群体强烈的共情和关切。

评分

##原本以为是上海垃圾分类后出版的新书,发现16年就出了港版,并且从目录上看没有什么改动。新加了一小段简体版的说明,吐槽了一下这本书在大陆出版的不易,冲这点加一星。全书不能说是完整的研究,算是田野手记,描绘了关于垃圾和拾荒者的新鲜图像。我也想到自己从小就有拾荒的冲动,在没有获得对垃圾这个概念的明确认知前,很多东西在我眼里都是宝物。我想在消费主义时代,重新理解和定义“垃圾”非常有意义。另外垃圾比全新生产出来的东西传递了更多人留下的痕迹,沉淀了更多的历史,甚至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叙述。从垃圾视角理解社会、历史和人,是这本书很有趣的地方

评分

##1. 废品回收是一项需要极高专业性的工作,并不是谁都能干。2. 拾荒者是站在城市消费和环境之间的守护者。拾荒者让垃圾进入一个正向的循环,也让他们自己有机会在大城市的边缘生存。3. 自由的需求,首先是一种“给自己打工”带来的安全感,无论赚多赚少,钱马上可以拿到自己手上。4. “废品从业者”或“拾荒者”的人生故事,其实和其他职业没有什么不同,都是“生计带来改变”,只不过,他们的生计比你想象的更难,他们带来的改变,也比你想象的更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