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主要是側重於伊藤博文政治傢的一麵,認為他是一位學者型政治傢,這個評價的另一方麵就可能會導齣他在有些時候過於空想,不注重實際。製憲上他考慮日本的現實,在實踐上則有些空想,錶現在他的政黨觀上。帝室製度調查局,明治四十年軍令變動部分很有啓發,一元化的失敗導緻的三元政治。韓國部分太生硬瞭,結論是他在日韓都是外人。可能是太“想塑造一個與此前印象有所不同的伊藤博文形象(後記)”瞭。
評分##在以行政大框架為核心的憲法製定中,前接同樣渡來的大學,後續則注入獨特的國民政治,帝國憲法的頒布因此既是起點,也是八十年代一整個過程的暫時終點。這條脈絡就比戰後最開始的普式批判和鳥海靖那一波開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會也在這個過程的延長綫上得到瞭再定位。關於政黨觀實際上與目前讀過的關於山縣和桂的政黨觀其實有一些重閤的地方。如果說把政黨作為一種人纔的容器,包括所謂俱樂部的組織結閤形式,憲政似乎被衝淡瞭幾分,內閣與政黨脫節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舊留有超然的感覺。關於帝室調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關軍令的變動最近翻到瞭幾次,感覺這本書的兩章中存在不能自圓其說的部分,但是將其串聯到瞭統監統治,這個所謂三元的視野本身是非常銳利的。最後有兩小點,一是經常會有在寫福澤的感覺,一是關於朝鮮的部分很生硬。
評分##優缺點並存吧。談瞭伊藤的思想來源,破除瞭比較庸俗的功利主義者形象,也許可以根據日記藏書等發揮更多的閱讀史工作;學院派寫思想史的問題是很容易把傳主拉低到自己同一個層次,單純就思想論思想,脫離物質、宦遊方麵的背景;在中韓很多問題上腦補比較多,典型的日式小說筆法;不知道這本書是怎麼進到萬聖書園的年度推薦的。
評分##讀完對伊藤博文的思想多瞭不少理解,甚至隱約間産生瞭崇敬之感。
評分本書是日本史學傢瀧井一博撰寫的伊藤博文的思想傳記,作者試圖打破過往印象中對伊藤博文政治影響深遠,但是思想評價較為貧瘠的問題。瀧井一博指齣伊藤博文是個非常善於思想的政治傢,他視文明為一種製度,對於伊藤博文而言,為瞭權力的鬥爭並不是政黨的本性。他在創立政黨的時候也貫穿瞭自己的理想,但是政黨本來就是為瞭獲得政權進行激烈交鋒的産物。他對中國的發展一直抱有客觀距離,並不親近任何一派。但又擅長從他人的失敗與經曆中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創造更多新穎有效的政治改革途徑,不失為一代身體力行的政治思想名傢。
評分##什麼破翻譯,讀不下去。
評分##在以行政大框架為核心的憲法製定中,前接同樣渡來的大學,後續則注入獨特的國民政治,帝國憲法的頒布因此既是起點,也是八十年代一整個過程的暫時終點。這條脈絡就比戰後最開始的普式批判和鳥海靖那一波開始的英式要更具包容性,而政友會也在這個過程的延長綫上得到瞭再定位。關於政黨觀實際上與目前讀過的關於山縣和桂的政黨觀其實有一些重閤的地方。如果說把政黨作為一種人纔的容器,包括所謂俱樂部的組織結閤形式,憲政似乎被衝淡瞭幾分,內閣與政黨脫節那就存在可能,也就是依舊留有超然的感覺。關於帝室調查局尤其是明治四十年有關軍令的變動最近翻到瞭幾次,感覺這本書的兩章中存在不能自圓其說的部分,但是將其串聯到瞭統監統治,這個所謂三元的視野本身是非常銳利的。最後有兩小點,一是經常會有在寫福澤的感覺,一是關於朝鮮的部分很生硬。
評分##伊藤博文的失敗大概就在於他太過學者,太注重建構,而忽略瞭人性的不可控。(不過後記提到伊藤本人對人性有很多悲觀失望,也許他最後的人生結局也是自己早就預料到的吧)
評分##是一本偏分析性的傳記。 與老師伊藤之雄那本囊括伊藤博文公私生活、涉及其整個生涯的傳記相比,瀧井一博更加注重去發掘作為“政治思想傢”的伊藤博文的可能性。 作者認為,伊藤的思想體現在三個關鍵詞上,即“文明”、“立憲國傢”和“國民政治”。 他在政治上的多次轉嚮,包括他一生的行動軌跡,都可以從這三點齣發去闡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