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獲譽
本書榮獲日本第32屆三得利學藝奬。
◎內容簡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維新時期就留學英國,接受瞭西方文明的洗禮;在明治維新後,他製定憲法,開設議會,齣任第一代總理大臣,構建瞭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後世對伊藤博文的評價卻不是很高,認為他是沒有哲學頭腦的政治傢,是沒有思想深度的現實主義者,是吞並韓國的幕後推手。然而,事實上卻不盡然。本書從“文明”“立憲國傢”“國民政治”三個視角,詳細考察瞭伊藤博文的整個人生軌跡,明確瞭他那些被忽視的思想與國傢構想。
◎評論
我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瞭伊藤博文的,因為他總是在兩個清晰的對立麵之間活動。即便是用整個明治曆史,也難以勾勒齣伊藤博文的形象。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阪野潤治
如果說日本學界有一股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研究潮流的話,那麼可以說伊藤之雄和瀧井一博師生二人就是使這股潮流高漲的弄潮兒。瀧井一博的《伊藤博文》,為我們全麵瞭解日本學界重新評價伊藤博文的思潮,提供瞭一份核心的樣本。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院長 劉嶽兵
##對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譯上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翻譯日文書的時候要預防漢文詞的拿來主義。
評分##對伊藤博文思想史的研究。在翻譯上還有可以改進的空間。翻譯日文書的時候要預防漢文詞的拿來主義。
評分##比較意外的是,這本書最後寫成瞭一本“失敗者之歌”,更像是唱給失敗者伊藤博文的挽歌。(但其實一般日本人心目中,伊藤博文肯定不算一個失敗者。相反,他有點太成功瞭。)不過,從他的文明論而言,他的一生確實還遠遠沒有做到足夠好,至少在韓國問題上,伊藤博文完全失策瞭。相反,因為他和中國若即若離的關係,好像更多中國人會把他視為一個豪傑人物。政黨政治的問題,其實讓我比較有同感。在建立政黨政治的同時,如果實現國傢的團結,而不是造成國傢的分裂,真的不是一個僞命題。伊藤博文想要創造一種“會”的模式,來摺中於政黨政治。說來也巧,今天日本政壇,暗流湧動的就是各種“會”。伊藤博文是一個終其一生,都在讓一切離自己初衷越來越遠的人。
評分##全麵介紹瞭日本明治維新四傑之一的伊藤博文的生平,史料豐富,通俗易懂。
評分##作者著重處理傳主的政治理念與國傢構想,無論立憲政體與政黨政治都取漸進主義的思想,試圖擺脫舊有的善變的伊藤形象。過於強調文明國化的傾嚮有忽略強權政治的缺陷。
評分##什麼破翻譯,讀不下去。
評分##什麼破翻譯,讀不下去。
評分##伊藤博文的政治思想梳理,擺脫瞭現實主義政治傢的形象,立憲和國民政治的追尋中,充斥著對於政論和政談的排斥,希望民間實用傢的思想注入到政界。到訪中國和張之洞見麵時,幕僚辜鴻銘送給伊藤博文他翻譯的論語,伊藤說,幾韆年前的思想,對於20世紀有何用。辜說,幾韆年也罷,3x3仍然等於9。張之洞打斷說,20世界的數學變革,我們嚮國外藉款,藉款的時候3x3是7,還款的時候3x3是11。一個強烈地要和過去做割裂的人物。
評分##伊藤從急進主義到漸變主義還有帝國憲法改革試圖限製帷幄上奏是全書值得一看的部分。但四五章則仿佛在講1898年伊藤就計劃成立大政翼贊會,您這是誇他嗎?韓國部分更是洗的令人發指,這並非作者所謂的創新視角,我相信吞並朝鮮的時代帝國學者和媒體大都采取這種角度,30年代一定更甚。當下深諳所謂辯證法的某崛起帝國也深得這個角度真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