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長安

棄長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明揚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錄
楔 子 齣長安記(756 年六月十三)//001
第一章 李林甫的盛世(736—752 年)//023
第二章 楊國忠的預言(753—755 年)//065
第三章 安祿山的鼙鼓(755 年十一月初九)//105
第四章 顔杲卿的舌頭(756 年正月初八)//127
第五章 哥舒翰的膝蓋(756 年六月初八)//149
第六章 楊玉環的香囊(756 年六月十四)//175
第七章 李亨的中興(756 年七月十二)//201
第八章 張巡的牙齒(757 年十月初九)//235
尾 聲 迴到長安(757 年十二月初四)//273
大事年錶 //302
後 記 //306
主要參考書目 //309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曆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以安史之亂中多位關鍵曆史人物,即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顔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的“棄長安”經曆為綫索,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以亂離親曆之人的經曆解釋變亂何以爆發與盛世何以崩陷,以此重新刻畫安史之亂時期的完整曆史圖景。

1.新銳曆史作者張明揚作品,多位名傢傾情推薦

張明揚作為專欄作傢,曾供職於專業書評媒體,閱讀、研究和寫作曆史二十餘年,著有《此史有關風與月》《天命與劍》《非常之人》《紙上談兵》等曆史作品,多次獲得國內各大書榜推薦。本書也得到虞雲國、許紀霖、劉擎、張宏傑、周濂、郭建龍傾情推薦。

2.注重史實與細節,展現大時代丕變中個體的掙紮與選擇

作者著重筆墨於安史之亂中幾位關鍵人物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顔杲卿、哥舒翰、楊玉環、李亨、張巡等人之上,提煉齣與之相應的時間節點和關鍵詞,閤理延展,補充史書敘述中的空白,於細節中展現大時代丕變中個體的掙紮與選擇,聚焦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重要議題。

3.通俗曆史讀物,輕鬆好讀

書中依托史實,拋開對全局曆史的敘述,著重描繪安史之亂中人物群像,是一部講述唐朝安史之亂時期曆史過程與人物命運的通俗作品。作者秉持嚴肅的曆史態度,用細膩的文筆娓娓道來,把刀光劍影中的山河破碎化作數幕場景展現,不似冷硬的曆史作品,倒更像是一部文學創作,令人開瞭頭便要讀完方休。同名有聲書也在喜馬拉雅同步上架,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

4.隨書附贈手繪長安城坊圖

隨書附贈手繪長安城坊圖,略窺盛世長安這座當時世界上的大都市的輝煌。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通俗曆史讀物,本書水準不錯。雖說許多安史之亂背後的復雜微妙難得明證,張明揚倒也能自圓其說——李隆基希望效法李世民,成為淩駕四夷君長之上的“天可汗”或內亞之主,但正如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所言,“對外過度擴張所耗費的資源超過瞭因此産生的潛在收益”,“內輕外重”的畸形軍事體製也應運而生,最終由皇帝、宰相、邊將和詩人組成的盛世軍功名利鏈將反噬盛世;另一方麵,天寶後期,倦政的李隆基試圖在超脫於日常政治與掌控核心權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加上韜光養晦的太子李亨,構成彼此牽製的三角關係,李隆基則大行帝王操縱之術,坐收製衡之利,怎料最終局麵滑嚮失控。楊國忠反復“預言”安祿山必反落入瞭索羅斯反身性理論的巢穴,安祿山對於太子接班的惶恐,乾脆賭上一把,竟給瞭李亨奪權的良機

評分

##很好看。以長安的得失為綫索串起瞭安祿山之亂的一些基本史實和幾個名人的經曆事跡。編排有度的材料組織和流暢的敘事文筆都支持一氣讀完。對陳寅恪黃永年仇鹿鳴等學者的深層見解有簡要提及但沒有深度糾纏。不是深入的專著,但作為曆史普及讀物則恰到好處。

評分

##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在本書中,作者張明揚圍繞公元756年長安的淪陷,濃墨重彩地為我們描繪瞭整個安史之亂中,大大小小的曆史人物在災難和混亂中遭遇的命運和作齣的抉擇。處於這個悲劇鏇渦中央的,無疑是唐玄宗李隆基。長安的淪陷,直接是他催促哥舒翰齣兵潼關、收復洛陽的決策失誤所導緻。在他看來,收復洛陽無疑帶有緊迫的政治和經濟雙重考量,既能迅速挽迴自己的政治威望,也能解決都城長安的物資供應緊張。長安的丟失,不僅意味著本來已經處於下風的安史叛軍絕處逢生,獲得瞭與大唐繼續分庭抗禮的寶貴資源和時間,也意味著唐王朝中樞權力結構的震蕩。長安雖然在淪陷後不到兩年就被收復,但藩鎮割據、中央衰微的局麵已經奠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安,在當時人心中,是唐王朝繁榮與安定的代錶符號,而它在這次大變亂之後,則一去不返。

評分

##盛世崩潰下,群像人物的不同取捨,沒有一個人想要導緻盛世的衰敗,即便是安祿山也不是一開始就像造反的,每一個人著眼於自身利益所所做的選擇造成的漣漪最終導緻瞭盛世的衰敗,作者從不同人物的視角來審視這場人禍,讓我們能夠看到個人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可以有更多讀者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全部相信已成既定結果的曆史結論

評分

棄長安:大唐群星隕落時,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王維……都在長安的攻守之間,命運的軌跡在政治強大的引力下變換軌跡。

評分

##非常好看,作為通俗讀本滿分,其中張巡、許遠兩位守城之士的故事堪稱蕩氣迴腸。作者的講法可以類比HBO的《切爾諾貝利》,都是從已發生的結果作為錨點開始講、去挨個迴到鏈條上每個有可能影響最終結果的人和事、他們沒做到、他們為什麼沒做到,如果當初那些懈怠的工人能多檢查一遍實驗室的儀器,如果晚年的李隆基沒有那麼剛愎自用,如果楊國忠不是為瞭證明自己、非要“逼”安祿山謀反,如果……可惜曆史沒有如果,曆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本來想分幾天閱讀的、沒想到過於引人入勝、一天就看完瞭、完全沉浸在作者的講述中,滿腦子都在自動迴放“綉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哇~今晚《妖貓傳》要入夢瞭,我要去拷問一下該死的老色批李隆基。

評分

##得到APP每天聽本書分享:在本書中,作者張明揚圍繞公元756年長安的淪陷,濃墨重彩地為我們描繪瞭整個安史之亂中,大大小小的曆史人物在災難和混亂中遭遇的命運和作齣的抉擇。處於這個悲劇鏇渦中央的,無疑是唐玄宗李隆基。長安的淪陷,直接是他催促哥舒翰齣兵潼關、收復洛陽的決策失誤所導緻。在他看來,收復洛陽無疑帶有緊迫的政治和經濟雙重考量,既能迅速挽迴自己的政治威望,也能解決都城長安的物資供應緊張。長安的丟失,不僅意味著本來已經處於下風的安史叛軍絕處逢生,獲得瞭與大唐繼續分庭抗禮的寶貴資源和時間,也意味著唐王朝中樞權力結構的震蕩。長安雖然在淪陷後不到兩年就被收復,但藩鎮割據、中央衰微的局麵已經奠定。從某種意義上說,長安,在當時人心中,是唐王朝繁榮與安定的代錶符號,而它在這次大變亂之後,則一去不返。

評分

##禍之作,不作於作之日

評分

##文筆很好,讀起來很舒服,而且整個過程也比較清晰。就是篇幅短,要再寫長點就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