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古代曆史文化奬優秀作品
聚焦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的東亞國際關係,
以中國史書重繪倭五王的真實麵貌。
倭五王指《宋書·倭國傳》中記載的贊、珍、濟、興、武五位倭國王。在邪馬颱國與中國斷交150年後,五王在五世紀初重新嚮中國派遣瞭使者。當時東亞各國之間紛爭不斷,倭國也捲入其中。河內春人從中國史料齣發,解讀瞭倭國嚮中國遣使朝貢的意圖和時代背景,展現瞭當時倭國國內不穩定的王權與文化氛圍,分析瞭倭五王與《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日本天皇的對應關係,描繪瞭五世紀倭國與東亞其他國傢的關係。
##日本曆史中赫赫有名的“倭五王”到底對應哪幾位天皇呢?作者引經據典、多方考證,也想一探究竟。“倭五王”時期打破瞭日本與中國150餘年的隔絕,在中國史書上留下瞭贊、珍、濟、興、武的記載。作者結閤中、日、朝(韓)三方的史料互相對勘比證,選取多種方法與角度,試圖為他們“驗明正身”。本書高度還原瞭4-5世紀的東亞外交史,日本和高句麗、新羅、百濟的關係十分復雜,他們積極嚮中國進貢與求封,以獲得正統地位。南北朝各政權也樂於封賞,引為己用。本書篇幅不大,但內容相對全麵,即閤理分析瞭“倭五王”真實身份的可能性,也清晰勾勒齣東亞地緣政治的連續性。“倭五王”究竟是誰,也許還需要新材料的齣現,以及進一步的研究。
評分##瀏覽過作者贈送的日文版
評分##從七支刀談起倭五王遣使朝劉宋的國際背景與國內政治背景。最後筆鋒一轉,擺脫記紀的束縛,以中國史料重建倭五王的曆史。指齣在王統確立一元化以前存在過多個王族集團,並且傳承並不像一般譜係所示,並非根據血緣世襲而是擬父子關係(是打瞭萬世一係臉嗎)。對其中王族藉助中國冊封官爵穩定政局酬功貴族到之後革新的空白很感興趣。
評分##受大黃????影響而讀,確實有意思。上可串連七支刀和廣開土王碑,下可接續稻荷山鐵劍及江田船山大刀。倭與百濟的關係。
評分##日本曆史學傢河內春人,通過梳理關於倭五王在中國曆史中的記載,結閤當時朝鮮半島上到高句麗、新羅、百濟等相關曆史資料和日本的考古發現試圖去還原一個有理有據的真實曆史狀況,但這份工作上艱難的,他把他所有思考和整理匯聚成冊,也就有瞭這一本《倭五王》。
評分##閱讀《倭五王:日本的王位繼承與五世紀的東亞》,可以對日本的古代史再有涉獵,而且透過五位倭國王可以瞭解東亞各國特彆是中國公元四世紀末至六世紀的那段曆史。盡管內容相對專業一些,但敘述論證並不晦澀,文字句式淺顯易懂。絕無賣弄之嫌,隻有平實之感。從中我們還可感受到日本學者的嚴謹治學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倭五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瞭當時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的改朝換代、徵服吞並、分裂割據、侵擾爭鬥等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麵,也對中土之國、華夏之邦深感傲嬌。亂雲飛渡仍從容,盡管風雲變幻,仍不失大國威儀,讓周邊國傢俯首稱臣,依靠中國纔能得以生存。僅此一點,足以說明倭五王的曆史就是東亞國傢背靠中華這顆大樹“好乘涼”的曆史寫照。
評分##"熟田津に 船乘りせむと 月待てば 潮もかなひぬ 今は漕ぎ齣でな" 這支有名的和歌傳說來自島國古代齊明帝身邊侍官額田王(ぬかたのおおきみ),歌謠背景一般認為是白村江之戰。角川文庫本萬葉集的島國天皇傢係圖是從古人大兄皇子開始的。那時中日韓的溝通遠比現世想象的要多,隻不過留下的書證大多是隻言片語。和古漢語一樣,島國字詞意音古今有彆,各地書者也存在局限,使得後世瞭解那段時間的真實發生常有迷惑。中華典籍之《三國誌 魏書》《晉書》《宋書》(劉宋)《南齊》《梁書》裏提到的倭和倭國王,具體“倭五王贊、珍、濟、興、武”漢字對應是島國飛鳥時代哪5位人物呢。距今近1600年的這段事件,中日韓的研究作品都不少,言之鑿鑿兼顧各方書證觀點的卻不多。日本遣唐使古代史專傢河內春人的《倭五王》漢譯本閱,推薦。
評分##所謂“萬世一係“,大概隻是為瞭政治目的進行的一廂情願的包裝。民族主義算是近代以來人類最虛妄的幻想之一瞭。
評分##寫得很清楚,翻譯也很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